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期

中医药治疗神经性皮炎250例临床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
摘要:笔者自2001年以来,运用中医药加减治疗神经性皮炎250例,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治疗时间最短10天,最长1个月。2方法运用中药内服,辅以自配中药外搽,治疗如下。一般治疗2~3个疗程可痊愈。...

点击显示 收起

    笔者自2001年以来,运用中医药加减治疗神经性皮炎250例,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0例,男121例,女129例;年龄16~20岁50例,21~30岁53例,31岁以上147例;病程10天~1个月190例,1个月以上60例;病变部位在颈部者210例,肘部、足背以及外阴、眼睑、骶部、手背等部位者40例;辨证属肝经郁热115例,血虚风燥135例;治疗时间最短10天,最长1个月。

  1.2  方法  运用中药内服,辅以自配中药外搽,治疗如下。

  1.2.1  中药内服  柴胡12g,郁金15g,白芍20g,珍珠母30g(先煎),酸枣仁12g,茯苓15g,麦冬15g,牡丹皮12g,僵蚕12g,柏子仁15g,钩藤12g,甘草5g;挟湿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者去柏子仁、酸枣仁加土茯苓20g,茵陈蒿20g;皮肤干燥、粗糙、增厚、苔藓样变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者去柴胡、柏子仁、甘草,加熟地黄20g,生地黄15g,鸡血藤20g,防风12g,刺蒺藜20g,乌梢蛇15g,黄精15g,玉竹15g,沙参20g;皮肤肥厚粗糙明显、舌暗红有瘀点者去柴胡、柏子仁、甘草,加熟地黄20g,生地黄15g,鸡血藤20g,防风12g,刺蒺藜20g,乌梢蛇15g,黄精15g,玉竹15g,沙参20g,赤芍15g,桃仁12g,红花3g。水煎分3次饭后30min服,日1剂,10天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可痊愈。

  1.2.2  外洗  消炎止痒洗剂:大黄30g,白鲜皮20g,荆芥30g,大风子30g,桃仁20g,苦参30g,黄精30g,水煎微温外洗患处。有渗液者禁用。

  1.2.3  外搽  雄黄3g,巴豆(去外壳)30g共研末,用4层纱布包扎后擦患处,每日3~4次,每次3min。

  1.2.4  外涂  轻陀散糊剂:轻粉15g,冰片9g,密陀僧15g,分别研细末再混合,用生菜油调成糊状涂于患处。

  1.2.5  复方斑蝥酊  斑蝥10g,蜈蚣10g,再用75%酒精1000ml浸泡1周后取药液加水杨酸30g,樟脑10g,薄荷脑10g溶解,用棉棒蘸药液外涂皮损处,每天1~2次。注意本品刺激性大,每次搽药不宜过多,黏膜及其周围皮肤忌用。治疗期间避免辛辣、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局部搔抓、摩擦等刺激。解除精神紧张、焦虑,保持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  结果

  痊愈:皮损完全消失,随诊半年未复发者162例;有效:症状、皮损消退2/3以上86例;无效:皮损无改善者2例;总有效率99.2%。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于易受摩擦部位,是以皮肤剧痒和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牛皮癣”或“摄领疮”。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或因于精神七情内伤或因于局部机械性反复摩擦,以致肝经郁热、血虚风燥、气滞血瘀。西医认为本病是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具体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发病与大脑皮层功能失调和局部的物理性刺激有关。长期的消化不良、便秘、内分泌紊乱、酒精中毒等亦可成为本病的诱因。本病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颈部、肘部、足背,其次是外阴、眼睑、骶部、手背等易受摩擦的部位。初起皮肤干燥、粗糙、剧痒;反复搔抓后皮肤增厚,皮纹加深或伴有多角性扁平丘疹,脱屑,皮肤色素加深,苔藓样变。剧痒搔抓后除伴血瘀抓痕外,极少发生糜烂渗液。有的皮疹仅局限于某一部位称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的皮疹泛发四肢躯干称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运用中医药内服,方中柴胡、郁金、白芍疏肝清热;珍珠母、酸枣仁、柏子仁、茯苓、麦冬宁神止痒;牡丹皮凉血清热;僵蚕、钩藤祛风清肝止痒;甘草调和诸药;熟地黄、生地黄、鸡血藤、黄精养血活血滋阴;防风、刺蒺藜、乌梢蛇祛风止痒;玉竹、沙参养阴润燥;配合外用药治疗,无毒副作用,疗效满意。

  作者单位: 642150 四川隆昌,隆昌县中医医院

  (编辑:田  雨)

作者: 梁尚财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