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10期

跗骨窦综合征40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跗骨窦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由跗骨窦的病变而出现的跗骨窦区肿胀、疼痛,足部小腿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1],笔者自1998年以来治疗跗骨窦综合征4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跗骨窦区肿胀饱满,疼痛不适、无力,部分患者也可有向足前外侧放射性疼痛,小腿后区凉、麻、痛等,......

点击显示 收起

   跗骨窦综合征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由跗骨窦的病变而出现的跗骨窦区肿胀、疼痛,足部小腿感觉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1],笔者自1998年以来治疗跗骨窦综合征4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4岁,平均21岁;左侧14例,右侧20例,双侧6例;病程3个月~5年2个月,其中能自述有外伤史者35例,不详者5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主要表现为跗骨窦区肿胀饱满,疼痛不适、无力,部分患者也可有向足前外侧放射性疼痛,小腿后区凉、麻、痛等,足内外翻活动时加重,重者有跛行,症状长期不愈,时轻时重。查体:跗骨窦腔外口处肿胀,左侧13例,右侧19例,双侧6例,向足跟方向挤压时有明显压痛左侧12例,右侧17例,双侧5例,抗阻力背伸内翻时,跗骨窦区疼痛加重,左侧11例,右侧18例,双侧4例,踝关节内外翻应力试验(-)。踝部各关节活动范围正常,X线片示踝关节及距跟关节无异常。

  1.3  治疗方法  封闭治疗药物:抽取2%利多卡因3ml加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25mg,维生素B12100μg。注射部位:以压痛点最明显处或在外踝前缘与趾长伸肌腱外缘之间凹陷处可触及跗骨窦外口处标记。方法:局部皮肤消毒3遍,用9号针头向标记处朝足跟后内方与足长轴呈49°左右边进针边注射,酒精棉球压迫片刻,创可贴覆盖固定。疗程:5~7天注射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病程长、症状重、封闭治疗无效的病人,应考虑手术,于跗骨窦区显露跗骨窦前口,切除、取出窦内的部分脂肪、滑膜、筋膜等软组织,只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并加压包扎1~2天。

  1.4  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5个月~4年,平均2年7个月,痊愈31例,基本治愈7例,好转2例。

  2  讨论

  2.1  解剖特点[2]  跗骨窦是由距跟相接面的距骨沟及跟骨沟构成的一条漏斗形隧道,由4壁2口组成,窦外口开口宽大,位于外踝前下方,内口狭小,续为跗骨窦管、窦壁不规则,窦内含有距跟前韧带、距跟骨间韧带、脂肪组织和跟距关节滑囊。骨间距跟韧带在足内翻时紧张,可防止足的过度内翻,足内翻造成跗骨窦口相对增大,跟距关节容易造成脂肪垫、滑膜等软组织嵌顿以及跗骨窦血管的撕裂。

  2.2  发病机制  当踝关节扭伤时,特别为内翻时,合并距跟间韧带、距跟前韧带损伤,跗骨窦内脂肪组织、滑膜组织受外力挤压后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窦内脂肪增多,结缔组织增生,窦内水肿、肥厚,局部组织粘连、增生,肥厚的脂肪垫及滑膜组织使相对狭小的跗骨窦挤压、嵌顿、脂肪组织变性、窦内血管损伤出血、血肿机化压迫而引起疼痛等症状,可引起局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足趾的牵涉痛及小腿后区热、凉、麻、痛等症状。

  2.3  诊断  本病往往容易被忽视,常常延误诊断,凡有踝关节内翻扭伤史的病人,均应高度重视,必要时拍X线片,排除其他足部疾患,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为是否有外伤史,临床表现为跗骨窦区肿胀饱满,疼痛不适、无力,及足前外侧放射性疼痛,小腿后区凉、麻、痛。查体跗骨窦腔外口处肿胀,向足跟方向挤压时有明显压痛,抗阻力背伸内翻时,跗骨窦区疼痛加重。

  2.4  治疗  本病确诊后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常用非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针灸、理疗、封闭等方法,笔者主要采用封闭治疗,该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  毛宾尧.足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61-162.

  2  单云官,魏焕萍.跗骨窦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武警医学,1994,5(6):311-315.

  作者单位: 250031 山东济南,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  

    (编辑:晓  青)

作者: 黄 波,李 敬,左金良 2005-10-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