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21期

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针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缓慢、并发症多,设计用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较好。方法将563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治疗283例,对照组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280例。结果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7。56)天,两组经临床观察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针对环状混合痔术后创口愈合缓慢、并发症多,设计用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较好。方法  将563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治疗283例,对照组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280例。结果  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7.13±1.76)天,治愈时间(8.12±1.95)天;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9.30±1.95)天,治愈时间(15.86±2.56)天,两组经临床观察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创口小、愈合快、并发症少,并保持了肛门正常生理形态和精细控便功能。

  【关键词】  V形切口内扎术;环状混合痔;疗效
  
  为了提高环状混合痔的手术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保护好肛门肛管ATZ上皮和Treitz肌的生理功能,恢复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正常生理形态和精细控便功能。我院肛肠科经过多年临床探索,设计用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5月~2005年5月收治环状混合痔病人563例。治疗组283例,男152例,女131例;年龄23~82岁,平均(46.3±23.4)岁;病程6个月~37年,平均6.2年。对照组280例,男149例,女131例;年龄22~80岁,平均(45.5±23.2)岁;病程7个月~36年,平均5.8年。

  1.2  诊断标准  按照2000年4月四川成都肛肠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环状混合痔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环状混合痔5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  手术方法  局麻或腰俞穴麻醉,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0.1%新洁尔灭棉球消毒肛管及直肠末端,指诊扩肛,扩至肛门可容纳4~6指为度,用1∶1消痔灵注射液做内痔四步注射,注射后轻压揉按内痔还纳复位。目测环状痔核形态体积大小、数量多少后及设计V形切口位置及数量施以手术。用16cm小弯止血钳2把对口夹住外痔赘皮底部与顶部之间做一V形切口,切口上至齿线上0.2cm处为宜,用一小止血钳夹住V形切口尖端皮肤提起,用剪刀剪开皮下组织及肛管肌筋膜,或外痔窦状血管团,并轻柔钝性潜行精细分离至内痔底部近齿线处,外痔病变组织游离分离全部完成后;再用一阿立式钳夹住内痔核向前、向上提起使游离切除的病变痔组织充分显露,根据痔核大小,选择中弯或大弯止血钳,钳夹痔核,用7号或10号丝线做8字贯穿缝扎,剪除结扎远端的痔核残端组织,修剪切口,对合皮瓣,使V形切口皮肤能自然对合,呈开放状引流不必缝合。其余痔核依次同法处理。

  1.4  术中需注意的问题  采用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式,相邻的痔核切口间隔皮桥保留0.8~1.0cm肛管ATZ上皮,最少不能低于0.5cm皮桥组织。游离分离时尽量保护好深部的Treitz肌和齿状线、移行区结构不受破坏。痔核结扎位置应上下相互错开呈锯齿状,避免结扎在一个平面线上,相邻痔核结扎间隔保留0.5cm黏膜桥。如皮桥组织张力过大或痔核直径<0.5cm,应做一纵形减压细梭形切口,最后仔细检查伤口无渗血将痔核送回肛内,对齐创口皮肤,塔形棉垫纱布压迫,胶布加压固定包扎。

  1.5  术后处理  两组病例手术当日进流质饮食,次日进半流质饮食3~4天后改为普通饮食。术后抗感染、止血、止痛治疗,控制48h内不排大便,并保持大便通畅,每次大便后用硝矾熏洗液熏浴创口10~15min,用紫草纱条、痔疮宁栓或麝香痔疮膏换药致伤口愈合。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280例。

  2  结果

  观察评定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痔疗效标准。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创口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表2。

  表1  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比较(略)

  表2  两组病例术后住院时间及创口愈合时间比较  (略)

  3  讨论

  环状混合痔,因痔核体积大、数量多、病程长、症状重、又常伴有肛门括约肌松弛,内痔脱垂嵌顿及肛缘水肿等症。按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或Whitehead首创及改良的各种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环切术严重并发症多[1],因这些术式严重地破坏了肛管ATZ上皮和Treitz肌,齿状线、移行区、直肠末端黏膜区损伤过多,造成肛垫黏膜组织缺损[2],生理结构破坏形成环状瘢痕致肛门肛管狭窄或失禁。因此,我院肛肠科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不断探索,采用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与传统外剥内扎术对比,结果平均住院时间提前2天,创口愈合时间提前7天,肛门狭窄18例,说明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创口小、愈合快、并发症少。

  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的设计是根据痔核体积大小、数目多少,视痔核赘皮长短形态来设计的一种术式方法。痔核直径>1.0cm,切口宽度为0.5~0.7cm,深度为0.3~0.5cm;痔核直径<1.0cm,切口宽度为0.3~0.5cm,深度为0.2~0.3cm;痔核直径<0.5cm,采用减压细梭形切口。如果痔核数目超过6个以上,应在2个较小的痔核上做一个V形切口。每个痔核切口间隔保留0.8~1.0cm皮桥ATZ上皮组织,此术式减少了切口的数量。我们在临床中通过多年反复验证,每增加1个结扎切口,肛门的直径就会缩小0.1~0.2cm,为了避免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肛管狭窄,手术控制切口的宽度并尽量减少切口的数量很有必要。切口结扎点过多,对ATZ上皮及肛垫黏膜破坏性较大,肛垫黏膜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和免疫功能,黏膜上皮细胞受损时,则免疫机制将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果肛垫黏膜损伤过多,此时尽管括约肌存在,则肛管不能完全闭合,可能导致肛门失禁[3]。

  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切口间隔保留了0.8~1.0cm的ATZ皮桥组织,避免了术后因局部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肛缘水肿,组织变性坏死,产生ATZ上皮缺损。如果肛管ATZ上皮损伤过多或缺损可导致感觉敏感度下降,引起肛门渗液,ATZ上皮还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及内分泌功能,有精细的辨别多种化学和机械性受体,对维持正常排便、控便功能极其重要[3]。如果切口过多,间隔皮桥保留过少,术后会引起创口融合形成环状瘢痕致肛门肛管狭窄。如果切口过深,导致括约肌痉挛,而引起伤口剧烈疼痛,术后尿潴留,创口愈合缓慢等并发症。

  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手术采用8字贯穿缝扎痔核,避免了结扎线滑落致术后大出血。结扎平面呈锯齿状,避免了结扎位置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形成环状瘢痕引起直肠末端狭窄。结扎时并保留了0.5cm黏膜桥,使齿状线移行区肛垫黏膜区不受过多破坏性切除,以免影响术后排便反射及肛门精细控便功能的完整性。

  通过两组的对比观察,V形切口剥离内扎术较传统外剥内扎术具有创口少、疼痛轻、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较好地保护了ATZ上皮和Treitz肌及肛垫黏膜组织,有效地避免了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肛管狭窄及肛门气液失禁,恢复了肛门肛管的正常生理形态和精细控便功能。

  【参考文献】

  1  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94-698.

  2  张东铭.肛管移行区.中国肛肠病杂志,1999,19(5):23.

  3  张东铭.肛垫黏膜的生理病理与临床.中国肛肠病杂志,2005,25(3):51.

  (编辑:江  枫)

  作者单位: 638400 四川武胜,武胜县中医院肛肠科

作者: 付文开,尹玲,付鲲 2006-8-2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