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年第2卷第8期

小肠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术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我医院自2002年9月~2005年3月对12例门诊病人进行了小肠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术的工作和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凡是属于小肠气钡灌肠适应证患者,包括门诊及住院病人均属于本项目选择病例。口服全消化道造影疑小肠病变者。需要明确小肠病变范围和性质者。...

点击显示 收起

     我医院自2002年9月~2005年3月对12例门诊病人进行了小肠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术的工作和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凡是属于小肠气钡灌肠适应证患者,包括门诊及住院病人均属于本项目选择病例。适应证:不明原因腹痛者;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者;不完全性高位梗阻者;口服全消化道造影疑小肠病变者;需要明确小肠病变范围和性质者。禁忌证:全身重症疾病患者;急性消化道出血者;低位消化道梗阻者;消化道穿孔或急性腹膜炎患者。

  1.2  设备  日本岛津公司产800mA胃肠机;日本岛津公司产1250-B,500mA胃肠机;广州市今健医疗器械公司产JS-§18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国产铅防护衣;16号带金属头十二指肠引流管;口腔科7号不锈钢丝代替导丝;咽喉麻醉喷雾器。

  1.3  本项目的优点及目的  以小肠气钡灌肠的方法使小肠全部形成气钡高低密度反差大的原理,致使产生双重对比的优质影像,还可以此方法代替口服全消化道“追踪法”,避免胃、小肠、结肠相互重叠影像而影响小肠病变诊断阳性率,又由于本方法得到清晰的小肠双重对比图像,从而能更进一步地明确诊断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以及性质。小肠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术的工作开展不受设备约束,检查方法简便易学,能大大提高小肠病变的阳性率。

  1.4  检查方法

  1.4.1  术前病人准备  为保证小肠管道清洁,提高诊断准确率,争取病人合作,取得良好效果,应做好如下准备。(1)检查前一天嘱咐病人用温开水1000~2000ml冲服番泻叶6g,分别于午餐后2、4、6h饮服,且晚餐进食少渣易消化食物,然后直至次日检查结束前禁食禁水。(2)为解除病人顾虑,检查前应向病人讲明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的轻微不适感,以便取得病人更好配合。(3)插管前20min嘱病人口服胃复安10mg,促进胃肠道蠕动。(4)插管前先用1%利多卡因按0.1%~0.2%浓度稀释后进行咽喉喷雾麻醉,得到良好麻醉效果后方可进行插管。

  1.4.2  插管方法  成功的插管是造影成败的关键,首先应用石蜡油润滑十二指肠引流管,然后使病人取坐位,头后仰约18°~20°,张口经口腔将带金属头端导管轻轻送入病人咽部,令其反复做吞咽动作。当导管通过咽喉部即导管金属头4~5cm处,然后继续引入导管前端(金属头)至胃贲门、幽门前区,改用右后斜仰卧位(30°~60°),再缓慢插导管通过幽门,使导管金属头端到达十二指肠空肠曲(十二指肠屈氏韧带)处,或十二指肠横升部,然后固定导管,抽出导丝。注意在导管前端通过幽门处后应边插导管边抽导丝,避免导丝过深过曲、回抽困难或将导丝与导管一同抽退出幽门导致插管失败,其次还应当注意在插管的过程中动作不宜过猛,避免导管前端顶触胃壁,引发病人恶心、呕吐等不适感觉或不良反应

  2  结果

  本组选择了临床症状明显的小肠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适应证患者,共检查12例,其中明显脐周疼痛者10例,间歇性腹泻者4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1例,男女各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5岁,平均31.4岁。插管成功12例,有效率为100%,诊断为克罗恩病1例,小肠炎5例,疑诊为升结肠病变1例,阳性率占58%。 

  3  讨论

  3.1  导管的选择和导丝的选择  选择一种简便实用而且易得的导管和导丝,是小肠灌肠插管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选用的原则便是遵照上述原则,经过反复模拟试验和挑选,决定选用加金属头十二指肠引流管和口腔科不锈钢钢丝进行试用。认为16号带金属头十二指肠管的长度足以达到十二指肠空肠曲(一般体形病人),而且该引流管的柔韧度适中,不至因硬度过硬或过软而使病人不易接受或容易盘绕。利用口腔科7号不锈钢丝的优点是,其钢丝作为导丝在导管腔内引入或回插方便,而且其硬度也较为理想,不会因导丝过硬引入导管造成困难。在遇到特殊体形病人时(瘦长形体形或低张力胃形者),则可用适合长度的5×7输液管代替导管,此管的优点是能克服十二指肠管长度不足,但此管过于柔软,必须加导丝一同插入十二指肠空肠曲处,其不足之处是在回抽导丝时会造成一定的困难或导致插管失败。

  3.2  钡剂选择及钡剂浓度选择  我们选用上海马陆牌消化道双重对比造影专用医用硫酸钡,此品牌的钡剂黏度正适合小肠管壁及黏膜皱襞的黏附。配制浓度为60%~80%(W/V),以60%(W/V)浓度最理想,因为此浓度钡胶浆的流动性好,黏着力强,所以得到的小肠气钡灌肠双重对比图像清晰,照片质量好的情况下可清晰地显示小肠黏膜的良好图像及小肠黏膜沟的深度与宽度。

  3.3  插管方法和体位  曾有文献介绍在仰卧位下插管至胃幽门前区时采用手法或器械加压使导管前端通过幽门管。根据我们对12例病人采用仰卧右后斜位30°~60°插管方法的试验,体会到均能在短时间内顺利插管成功,由于在此体位时由于重力和引力关系,导管前端处正对幽门管方向,加之术前病人服用胃复安10mg致使胃肠道处于加快蠕动状态,所以我们认为无需采用加压方法即能顺利插管成功。

  3.4  导管走向判断是否通过幽门  当右后斜仰卧位导管自食管—贲门—幽门—十二指肠—空肠曲时,随胃形态、张力和胃的位置高低的不同,根据我们观察分析认为:导管大致可呈“C”和“δ”两种形状,“C”形即导管进贲门后向前下方沿胃壁大弯侧进行,而后转向后上方至胃幽门管开口部,最后向下进入十二指肠降部,此形常见牛角型胃或瀑布型胃;“δ”形则多见低张力型胃,导管经贲门后沿脊柱向下,然后向前上走行,最后向后下进入十二指肠降部。其前段与进入胃腔段导管交叉呈“δ”形,不管哪种类型,在右后斜卧位时,导管向脊柱方向走行而后向下走行时可以断定导管已进入十二指肠,在正位观察导管进入十二指肠标志是导管的回转段与进入段相交叉,或位于其下方也可以肯定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如导管走行呈“U”或“の”说明导管正在胃腔内盘绕,此时应在透视监视下缓慢回抽导管致使导管前端舒展伸直正对幽门开口方向时再缓慢插入导管,或回抽导管后旋转导管方向后继续插管。

  3.5  小肠双重对比影像正常表现

  3.5.1  大体形态  充满造影剂的小肠呈相互重叠连贯而自然弯曲的高密度管状或柱状影,肠袢走行自然,充气后小肠腔内钡剂被气体快速推进至钡柱前端流速加快,充气后的肠腔内呈低密度(气影)加之涂抹均匀的钡剂肠壁影呈“线样高密度”而形成高、低密度的双重对比而形成管道影像,此时可清晰显示肠腔、肠壁、肠黏膜的形态。

  3.5.2  肠管宽度  根据对本组12例小肠宽度测量得出:空肠最宽径为30~38mm(平均15mm),回肠最宽径为28~34mm(平均11mm)。

  3.5.3  小肠黏膜厚度  空肠为1.0~2.5mm,回肠为0.5~2.0mm。

  3.5.4  黏膜皱褶深度  空肠为1.2~1.5mm,回肠为1.0~1.2mm。
 
  3.5.5  肠壁厚度  取肠曲转折相邻处肠壁厚度× 1/2即为肠壁厚度:空肠为1.0~2.3mm,回肠为1.1~2.5mm。

  3.6  摄片要点  摄片时间和方法也是造影效果成败与否的关键(本组一失败病例即为因机器故障致使照片曝光不足所致)。我们认为摄片时机应掌握在开始注气计时10s后开始点片,摄片顺序应按小肠分组、分布逐一点摄,病变或可疑病变部位可采取多体位、多方位或加压点片。总之,一切摄片过程都应在透视监视下取得最佳时机和体位而进行,在透视过程中还应尽量缩短时间,一是减少病人和操作者的射线接受量,避免造成身体伤害;二是防止由于时间过长导致钡剂于肠腔内浓缩凝积(小肠对水份吸收作用),导致影响图像效果,引起造影病人的身体不适。摄片时应嘱咐病人屏住呼吸,防止图片模糊不清。在透视或摄片过程中也应结合体位运用,如在观察上腹部小肠或摄片时可采取头高足低位(20°~30°),观察下腹部小肠(回肠)时则应采用头低足高(-20°~-30°)位,目的是利用气体上浮原理,使小肠产生更佳的双重对比效果。

  本项目介绍了小肠气钡灌肠双重对比造影术的方法和检查步骤,根据我们对12例的插管体会,推荐了简便易行的器械,提出了采取右后斜仰卧位(30°~60°)插管最佳体位和适当选择头高或足高位摄片体位,同时得出导管走行“C”和“δ”形时判断导管走行是否正确的方法要点,还对小肠气钡灌肠双重造影图像的正常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造影剂的选择及浓度配制等。上述工作均于该项目研究工作后总结所得。

  作者单位: 273500 山东兖州,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放射科

   (编辑:晓  青)

 

作者: 张勇,王锦 2005-11-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