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4卷第8期

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的超声诊断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结果25例患者有31个肿块,分别位于腹壁切口处肌层11例,皮下脂肪层15例,肌层与壁层腹膜之间5例,超声图像27例为低回声,4例为无回声。结论掌握典型的超声图像,结合患者的剖宫术史对切口下方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初步诊断。【关键词】剖宫产......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5月~2007年9月在我室超声检查发现并经术后病理及临床证实的25例患者资料。结果 25例患者有31个肿块,分别位于腹壁切口处肌层11例,皮下脂肪层15例,肌层与壁层腹膜之间5例,超声图像27例为低回声,4例为无回声。结论 掌握典型的超声图像,结合患者的剖宫术史对切口下方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初步诊断。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内膜异位症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手术时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处,在该处种植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逐渐增高,术后切口下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多。回顾我室近几年超声发现的25例腹壁切口下内膜异位症的病例,做如下分析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均是2000年5月~2007年9月在我室做超声检查发现的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跟踪随访,23例经过住院手术和病理证实,2名经临床证实。年龄25~40岁,平均29.5岁。临床症状,术后3个月~3年,于腹壁切口下方发现肿块,月经期及经前期可出现肿块增大,伴有明显的胀痛或刺痛,经期过后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有明显的周期,而且逐年加重。25例患者中均有不同数目的肿块,其中最多的有4个肿块,仅1例,多数为1~2个肿块,质硬压痛,界限清,活动,仅经期单纯疼痛并有逐渐减轻,但逐年加重。

    1.2  方法  仪器为PHILIPS IU-22型、GE LOGIQ-9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12 MHz,患者取仰卧位,一般无特殊的准备要求,常规用3.5 MHz探头观察腹、盆腔脏器有无占位性病灶后,再用高频探头经腹壁直接扫查,观察腹壁切口下方的异常病灶的数量、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情况,然后应用彩色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分布情况。

    2  结果

    2.1  肿块的数量,大小及部位  25例患者探及1个肿块的16例,2个肿块的4例,3个肿块的2例,4个肿块的仅1例,肿块最大3.1 cm×2.1 cm,最小1.0 cm×0.9 cm,肿块位于腹壁切口处肌层内者11例,皮下脂肪层内者15例,肌层与壁层腹膜之间5例。分别位于腹壁切口左角、右角、中央部及腹壁切口的上角。

    2.2  超声诊断  25例患者共31个肿块,27个以低回声为主,边缘轮廓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内部有部分小的无回声区,无包膜,后方回声大部分出现衰减,彩色多普勒肿块内部及周边有血流,呈星点状及短棒状(图1~3),4个以近似无回声,无包膜,后方回声稍增强,彩色多普勒肿块内部及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

    2.3  肿块及病理  25例患者中22例到目前为止均在超声的提示后手术治疗,术中见皮下脂肪组织内或肌层与壁层腹膜之间紫蓝色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面为灰白色或灰黄色,中间有黑褐色血样物。术后病理:镜检为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真皮内分别不同,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细胞的浸润,并可见出血区域,周围结缔组织有纤维或玻璃样变。周围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经临床证实为内膜异位。

    3  讨论

    随着剖宫产的增多,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也有所提高。临床不再少见,它是剖宫产术后并发症,是属于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也是属医源性散播[2],子宫切开可使子宫内膜散落至切口创面并种植,一旦种植存活,局部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卵巢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可发生同宫腔内膜相同的增殖期、分泌期、剥脱性出血等变化,从而导致局部肿块的形成。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伏期不等,最短6个月,最长达4年,患者术后数月至数年发病[3]。临床表现,主要是切口下发现肿块,出现有规律的疼痛,与月经有密切关系,经期加重,经后缓解,且肿块逐渐长大,压痛明显,超声表现主要是腹壁切口下方内可探及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类似浸润状,无完整包膜,未达腹腔,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部血流信号稀少,偶可见星点样或短棒样血流信号,月经期肿块增大,周边部血流信号增多。另有部分呈无回声,无包膜,肿块内部及周边无血流。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表现并无特异性,因此超声诊断时,易与类似声图像表现的其他腹壁肿块相混淆,应注意鉴别,但只要结合超声图像可初步诊断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发现腹壁切口下方出现肿块,伴有规律性疼痛,逐年加重,再结合患者的剖宫产病史,和掌握典型的超声图像,对于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超声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反若不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和体征,极易误诊为腹壁其他疾病。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7.

2 李盈禄,郭开同.超声诊断腹壁瘢痕伴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4):316.

3 雒大健,王涛.腹壁切口瘢痕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9):180.


作者单位:113000 辽宁抚顺,抚顺矿业集团总医院功能检查科超声室

作者: 王漠璇 邢卫军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