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10年第7卷第2期

胆囊癌的彩超诊断及声像特点分析

来源: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胆囊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手术治疗7例,术前出现其他脏器转移而保守治疗3例,另1例为术中发现胆囊周围黏连明显,并合并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而放弃手术。11例中合并胆囊结石8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胆囊癌;彩色多普勒超声

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早期无特殊症状和体征,其诊断往往被延误。临床多于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在超声检查中发现。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11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7~83岁。手术治疗7例,术前出现其他脏器转移而保守治疗3例,另1例为术中发现胆囊周围黏连明显,并合并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而放弃手术。11例中合并胆囊结石8例。

  2 超声声像图表现

  21 结节型 本组2例,呈单一的乳头状实性回声,结节自胆囊壁突向腔内,1例基底较宽,1例病灶位于胆囊颈部,病灶大小约11 mm×8 mm,另1例病灶靠近颈部,病灶大小约6 mm×6 mm,1例合并结石。CDFI显示其中1例病灶内有微弱花色血流信号。

  22 蕈伞型 本组1例,声像图显示为伞状实性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整齐,内部呈等回声,未合并结石,CDFI未显示明显血流信号。

  23 浸润型(混合型) 本组7例,病灶延胆囊壁呈不均匀性增厚,并可见不规则实性回声突向胆囊腔,内壁多不规则,外壁中断或呈虫蚀样改变,病灶多位于胆囊体及胆囊底部,其中2例显示肝内出现转移病灶,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除出现前面转移外,另见胆总管内实性转移,6例合并结石,2例出现腹水。CDFI可探及低阻力动脉血流频谱。

  24 实变型 本组1例,胆囊正常的液性腔消失,整个胆囊呈一实性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为强回声和低无回声,未见正常内壁回声,外壁尚光整,胆囊外壁周围可见条状低回声。CDFI显示胆囊外周血流信号丰富。

  3 讨论

  31 胆囊癌的声像特点分析 胆囊癌多发生在胆囊底部,其次为体部和颈部。(1)本组2例结节型中1例发生于胆囊颈部,声像图显示病灶形态欠规则,CDFI显示病灶内有微弱花色血流信号,另1例病灶靠近颈部,边缘较光整,以胆囊息肉入院手术,术后病理结果为腺癌,无明显恶性声像图特性,故而致超声诊断误诊为息肉。1例蕈伞型病灶位于胆囊体部,胆囊壁呈实性不规则增厚,病灶呈蕈伞状突入腔内,CDFI虽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声像特征还是较为明显,故超声不难诊断。7例浸润型(混合型)病灶范围较大,均已侵犯胆囊底及体部,囊壁的连续性无法正常显示或出现虫蚀改变,胆囊内及壁周边出现实性回声病灶,病灶内及周遍可探及低阻力动脉血流频谱,故本型超声诊断较为容易。1例实变型,胆囊正常的液性腔消失,整个胆囊呈一实性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为强回声和低无回声,未见正常内壁回声,本型声像特征较为典型。

  32 胆囊癌的超声鉴别诊断 胆囊癌结节型、蕈伞型需与胆囊息肉、肉芽肿鉴别,息肉内径一般小于10 mm,且边缘光整,内部回声均匀,本组1例结节型显示病灶大于10 mm,其边缘亦欠规则,并有微弱花色血流信号,故鉴别不难,另外1例则无明显可靠鉴别特征,故而误诊为息肉。蕈伞型还需与胆固醇息肉上堆积泥沙样或黏稠的胆汁团鉴别,CDFI显示后者病灶内花色血流往往更显著。浸润型(混合型)因就诊多较晚,病灶的声像图表现较明显,CDFI在病灶内及周遍可探及低阻力动脉血流频谱,为其典型特征,且较早发生转移,声像表现有肝内转移病灶,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胆总管内实性癌性转移等间接征象。浸润型还需与腺肌增生症鉴别,腺肌增生症声像图多显示增厚的壁内有小囊状回声,且增厚的胆囊壁多较光整。本组未诊断有厚壁型胆囊癌,其声像图多仅表现为胆囊壁增厚,早期诊断往往误为胆囊炎,后期则又转为浸润型(混合型),故早期密切注意患者的治疗及随访亦相当重要。

  

作者: 廖军,刘素清作者单位:614100 四川夹江 解放军第42医 2013-2-2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