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7年第5卷第9期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及对策探析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并普遍存在,造成大量的虚假会计报告、审计报告。究其特点,剖析产生的动机与原因,针对主客观条件提出有利的治理措施,分别建立长效的制约机制,最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关键词】会计失真治理机制笔者根据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性,从......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并普遍存在,造成大量的虚假会计报告、审计报告。究其特点,剖析产生的动机与原因,针对主客观条件提出有利的治理措施,分别建立长效的制约机制,最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  会计失真 治理 机制

    笔者根据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性,从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出发,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与特点、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与原因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措施。为了遏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局面,提出了建立长效制约机制的观点,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

    1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与特点

    会计信息是关于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会计主体的主要途径,是各种各样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或行动时所必需的。会计信息失真指会计信息未能如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数据不实,事项不真,编造假证、假账、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

    按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分类可以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按会计信息失真主观上的有意与否可以分为故意失真、无意失真;按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容可以分为制度性失真、技术性失真、时效性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有会计原始资料失真、任意调节利润、成本费用不实、账外设账。其表现有凭证作假、账簿作假、报表作假、审计报告作假。

    2  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与原因

    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有:为个人或小团体谋私利,这是多数虚假信息编造者的基本动机;为获得投资人的投资,这类情况往往是企业生产经营项目还不错但资金紧张而经营绩效达不到投资人或管理层设置的标准,如为争取发行股票、争取风险投资等;为获得银行贷款;为取得客户(多数是供应商)信任而造假;为应付社会上名目繁多的业绩考核;为“政绩”;逃税避税等。委托与受托双方的效用函数不一致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机。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原因有会计信息不对称问题、会计信息的外部性问题、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与“机会主义”等。会计信息失真的社会学原因有企业负责人的行政任命制以及我国会计法规制度的形成,缺乏一个有效的、利益各方的博弈过程等。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有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会计人员管理体制陈旧、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审计结构有失偏颇等。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有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利益驱动、法制建设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当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危害严重,要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作。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综合治理,可采取的决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提高单位领导人的会计法规意识  单位领导人的指导思想不端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组织单位领导人学习会计法规,使单位领导人提高会计法规意识;端正指导思想,明确自己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

    3.2  明晰界定产权,构建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目前应尽量明确产权关系,缩小共有产权范围,强化产权人监督作用。对企业经营者实施内部审计监督,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产权进行明确。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是因为许多管理者未能认识到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差异,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责任不明,且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致使所有者的所有权得不到保护,同时又使经营者的经营权不能完全施展。只有产权明确,才能财务清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解决。

    3.3  改革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  在现行情况下,作为会计监督主体的会计人员,要在如实反映情况、加强会计监督方面真正履行职能,还受到诸多方面的干扰和制约,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会计人员要真正成为约束企业的执法官,就必须把会计人员的地位和身份做一些调整和改变,这就需要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就是通过稳定会计负责人的地位,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受干扰地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维护正常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从“人”这一根本角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  当前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建立一套统一的、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

    3.5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应更加重视外部监督的作用。除了要强化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外,一方面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扩大注册会计师的会计监督面;另一方面应强化税收监督,使税收监督与会计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使之与政府、财政、银行、审计、税务、企业等经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对会计的再监督,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3.6  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营造一个依法从事会计工作的法治氛围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还必须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使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项法律法规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以提高法律法规自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目前会计工作来说,有必要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会计法实施细则”,保证《会计法》的执行能落到实处。鉴于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必然要受到企业领导层领导制约的现实,细则中要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对不合法会计行为应负主要会计责任,同时要突出如何有效保障企业会计人员合法权益问题的规定,使会计人员能够积极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3.7  建立会计审计信息互联网  建立了企业会计审计信息互联网,会计信息资料的来源就变得单一化,企业建两套账、三套账分别对付不同的使用者已失去了实际意义。企业经营者必须权衡其所出具的年度会计报表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做假报表已失去了实际意义,失去了原动力,会计人员也不会因强烈的压力而被迫做假账,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建立会计审计信息互联网,对规范企业行为,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宏观调控均有积极作用。

    3.8  改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9  面对会计信息失真,财政监管应出重拳  新《会计法》已开始实施,其进一步明确了会计工作造假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使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的执法检查有了明确目标。各级财政部门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性行业进行监督检查,以此来发现各行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组织检查力量方面,应利用财政部门内部已取得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和业务素质好、工作作风硬的人员组成强有力检查队,保证检查质量,防止检查走过场。对检查出的会计信息做假事实,财政部门要根据《会计法》赋予的权力,实施必要的行政处罚,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留情。

    3.10  加强会计执法检查,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处罚至责任人  目前,违法违纪事件之所以屡查屡犯,缘于监督和制裁措施不得力。对此,财政部门必须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监督。在对做假单位进行处罚的同时也要对企业法人代表以及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直至吊销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书,对严重做假案可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真正做到严格执法、赏罚分明、惩处有力,从而使制假者不敢以身试法,轻举妄动。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

    4  奠定和改进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加强会计信息失真的事前遏制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从本质上讲是会计职业人集体意志和责任的具体要求,而不是某一会计职业人个体的行为和意志要求。它的主要特征有外在组织、制度安排与内在体验、意志和谐统一;经济目标与道德目标统一;认识功能与调节功能的统一。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运行是指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各构成因素发挥应有作用及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计职业道德的他律性转化为自律性,表现为会计职业人及其自律组织的行为动因由原来的外在约束转换为内在约束,由外在导向转换为内在导向,即转换为自律者自己的意志约束。

    4.1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目标机制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基本运行目标就是完善整体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会计人个体道德,并使其二者有机整合。会计职业道德的完善包括整体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结构层面、要素及其整体的最佳状态,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反映功能和调节功能的最优化,并由此显现出会计职业道德关系协调和谐,会计职业道德风尚健康醇正。会计职业人个体职业道德的完善以高度道德责任感为核心,包括自我职业道德认识、道德选择、道德控制、道德评价等能力的完善,以及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和品质水平达到高尚境界。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地区、单位,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目标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都常常存在不同价值取向、较高级次目标和较低级次目标等矛盾。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目标机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以便使自律机制目标达到最佳实现。

    4.2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管理体制  按照我国《会计法》规定的会计工作由财政部门主管并明确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自然也包括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管理。从其性质上看,就会计职业道德管理而言,这种管理兼有政府管理和会计行业自律管理的双重性,这种管理体制安排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等优点,但是从过去的工作情况看,主要进行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建章立制和在职教育工作,自律性不强,有待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财政部会计司领导下建立我国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组织。

    4.3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管理的法规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管理规章制度应包括:会计职业道德自律规范和要求、自律组织建设规章制度、自律检查规章制度等内容。自律性规范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规范本身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要求,是否有助于会计人员及自律组织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是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与修养,包括业务能力与道德修养。一般来讲,会计人员的素质越高,对规范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就越能够自觉地遵守规范的要求。

    4.4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功能机制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的反映功能和调节功能在会计工作中表现为会计人员及其组织的自律能力和方法。这种能力和方法来源于会计人员长期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和升华,而经验的传播可以通过教育方式、个人经验或习惯的直接传授。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有着很大关系,因为自律总是自觉地按规范的要求或标准选择合理的方案。会计职业道德行为选择余地越大,选择自由越高,其自律功能发挥作用也越大越多。当然自律功能的大小还与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越全面、越具体、越细致,留给会计人员的选择余地就越小,但是法律法规永远不可能把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方方面面都规定得详尽无遗漏,因此总需要会计职业道德的存在并发挥其职能作用。会计人员需要把他律性规范与自律性规范的内容、要求结合起来,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去追求会计职业的尽善尽美,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自律功能才是积极可取的态度。

    4.5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环境机制  会计工作是一种社会经济管理工作,会计资料是一种社会资源,会计人员是社会人、经济人中的一部分,只有在从事会计职业工作时,他才是一个职业会计人。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尽可能适应特定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社会要尽可能给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提供更适宜的内部、外部环境条件,按照新《会计法》要求,在发挥会计人员及组织职业道德自律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业务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以及之外的其他管理部门监管作用,动员全社会都来支持、关心、理解会计工作,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4.6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运行能力  会计职业道德自律运行能力包括:(1)自选择能力,包括自律运行目标的自选择能力和自律运行方式的自选择能力。(2)自组织能力,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的自组织能力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由自律的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即通过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的自组织作用,便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由无序状态逐步地或突然地变为有序的运行状态;二是由自律的不稳定状态到相对稳定状态;由自律的已经有序而稳定的状态转化为一种新的有序而稳定的状态,实现自律的升华或更新。自组织能力强弱的评价标准应看上述三者是否得以实现。(3)自控制能力,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的自控制能力是指会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依赖内部机制,排除各种环境变化等的干扰而最终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预先自控制能力和随机自控能力两种。

    5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信息失真的事中牵制

    内部控制的思想产生于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它是企业大规模化和资本大众化的结果。到20世纪初,随着股份公司规模日益扩大,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实践中逐步出现了一些组织、调节、制约和监督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为了纠错查弊,有些企业建立了简单的内部控制制度。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其内容也愈加丰富。COSO委员会1992年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作用。2000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同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作出说明,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以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作出报告。上述行政规定、法规制订和实施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内部控制的发展。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方法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下面列举主要几种:(1)组织规划控制:组织规划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2)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不论采用哪一种授权批准方式,企业必须建立授权批准体系,其中包括:授权批准的范围,通常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都应纳入其范围;授权批准的层次,应根据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金额大小确定不同的授权批准层次,从而保证各管理层有权亦有责;授权批准的责任,应当明确被授权者在履行权力时应对哪些方面负责,应避免授权责任不清,一旦出现问题又难究其责的情况发生;授权批准的程序,应规定每一类经济业务审批程序,以便按程序办理审批;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的情况发生。(3)全面预算控制:全面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讲,全面预算也是对企业经济业务规划的授权批准。全面预算控制应抓好以下环节:预算体系的建立,包括预算项目、标准和程序;预算的编制和审定;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预算执行的授权;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差异的分析与调整;预算业绩的考核。全面预算是一项集体性工作,需要企业内各部门人员的相关合作,为此,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预算委员会,组织领导企业全面预算工作。(4)实物保全控制:内部控制各种方式都具有保护资产安全的作用,这里所述的实物保护是指对实物资产的直接保护,主要有限制接近、定期盘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和财产记录监控。(5)风险防范控制: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风险,因此为防范规避风险,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常有的风险评估内容有筹资风险评估、投资风险评估、信用风险评估和合同风险评估。风险防范控制是企业一项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企业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认别、规避和控制。

    6  改进和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加强会计信息失真的事后监督

    在多年会计监督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财政部开拓创新出的一种实施会计监督的重要方式。通过实施有效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确实起到了良好的事后监督作用。

    6.1  进一步完善检查工作制度  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是做好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基础。财政部门要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制度建设上下大力气,促进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规范化发展。财政部门应重点抓好以下制度建设:制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具体规则》,结合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特点,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工作程序、内容和处理处罚、延伸检查事务等方面作出规定。制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回访办法》,对回访内容、回访形式、回访结果的处理等作出规定,建立统一的回访制度。针对行业的特点,逐步制定分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基本方法》,对各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基本内容、方法进行规范。研究制定《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办法》。从会计信息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一部分评价指标作为检查公告指标,建立会计信息质量公告指标体系。

    6.2  建立检查质量保障机制  财政部门要切实强化检查风险意识,规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体系,建立检查质量保障机制。加强检查风险意识教育,切实提高全体财政检查人员对检查风险的认识,自觉做到依法行政;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坚持检查、审理、处理相分离原则,制定具体的检查程序和工作要求并严格执行,确保工作质量;建立培训制度。加强对会计、审计以及依法行政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检查人员的检查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加强对检查的组织指导。要建立检查工作组织协调机制,负责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全过程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及时解决检查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检查工作顺利进行;强化对检查质量的监督。要加强对检查人员工作质量的监督和考核,提高检查质量。

    6.3  完善跟踪回访制度  跟踪回访是解决少数单位屡查屡犯的重要方法,是巩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成果的需要。财政部门要坚持并不断完善跟踪回访制度,使跟踪回访制度化、经常化。跟踪回访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复查,即将已经检查过的企业列为当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单位,对以前年度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和上年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复查。调研,即定期赴被查单位进行回访式调研,对单位检查后的整改情况以及生产经营效益的影响变化等进行调研,发现整改措施不力、会计信息质量仍存在重大失真嫌疑的单位,则改为检查方式进行。问询,即要求被查单位有关负责人赴财政部门汇报检查后的整改情况,以及单位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情况,发现整改措施不力、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重大嫌疑的单位则改为检查方式进行。对跟踪回访中发现整改不力和屡查屡犯的被查单位要严肃查处,加重处罚,并一律予以公告;对整改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的予以肯定,总结宣传其改进财务会计管理的经验,以有效巩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成果。

    6.4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改进和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例如,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信息库,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理论研究等。

    6.5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失真的事后监督  要进一步提高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研究制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划,注重检查成效,改进检查方式。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财政改革和管理,积极探索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方式方法。

    6.5.1  集中组织与分散检查相结合  财政部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对重点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集中检查,主要采取交叉方式,检查规模每年控制在2~3个行业,以充分保证检查的成效。对其他行业的检查,由专员办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自行安排,检查名单报财政部备案。地方财政部门自行确定本地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重点行业和组织方式并报部备案。

    6.5.2  对企业检查与对会计师事务所检查相结合  随着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推行,财政部门要重点强化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再监督,逐步建立以注册会计师监督为重点,并通过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控监督检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监督模式。

    6.5.3  自行组织与联合组织相结合  为贯彻落实《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切实避免重复检查,形成合力,各地专员办、省级财政部门可以联合组织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也可以会同审计、证监会、国资委等监管部门开展联合检查。

    6.5.4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财政管理相结合  财政部门要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寓于财政管理监督检查之中,促使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与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的有机结合。财政部门在组织对企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时,要对其执行国家财税政策等情况进行检查;在组织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时,要对其预算编制和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及财政资金有效性等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检查暴露问题,并提出完善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意见和建议。

    6.5.5  手工检查和计算机检查相结合  财政部门要适应金财工程要求,加快推行计算机检查方式,将计算机检查作为手工检查的重要辅助手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质量和效率。财政部将统一规划,组织人员研究有关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专用软件。各地要逐步建立财政部门之间、监管部门之间、财政部门与监管对象之间的信息网络联系,提高检查的信息化水平。

    此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提供了丰富的检查信息,财政部门要认真做好检查结果公告和成果利用工作,向全社会发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的利用,建立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和分析报告制度。

    7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制度保障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治理虚假会计信息、重铸会计诚信的根本所在。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制定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新情况,还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加快经济发展,并能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会计服务。

    回顾西方会计发展史,我们发现: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但通过有效的治理,这一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从西方会计信息失真史及西方对其治理过程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而不能单纯就会计治会计。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同时是一个产权制度、公司制度、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保障建设应从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公司制度、民间审计制度、会计准则、政府干预等方面着手。

    7.1  加强法制建设  从西方历史经验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过程也是法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前,我国已发生了不少重大的会计案例,如深圳原野、红光实业、琼民源、东方锅炉等上市公司,都是利用虚假会计信息为个人和小集团谋取私利,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应当看到,我国现行法规中缺乏对会计信息具体认定的法律规定。如对什么是虚假会计信息、如何确认虚假会计信息以及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人员法律责任如何分担、如何处罚等,在法律上都是非常模糊的问题。我国的《会计法》已再次修订,希望新的《会计法》能处理好这些问题。

    7.2  改革产权制度  产权的明确界定是会计规范运行和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在借鉴西方经验时,我们应看到,中国与西方各国在产权制度上是很不相同的。西方各国在其长期发展中已形成比较有效的产权制度,而其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各项制度正是建立在私有产权制度基础上的。但我国实行的是公有产权制度,且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现有产权制度的最大弊病是只有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没有事实上的所有者。这种产权主体的缺位是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塑造公有产权主体代表,使其真正负起监管国有企业的职责。例如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采取“政府专职管理部门-控股公司-国有企业”的模式。在塑造公有产权主体代表的同时,引进部分私有产权,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和控制管理权相分离的产权结构。形成剩余索取权可转让的产权结构。

    7.3  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司的治理结构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通过竞争的市场所实施的间接控制,或称外部治理结构,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兼并市场等。其二是为实行事前监督而设计的直接控制或称内部治理结构。它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组成的一个三级结构。在我国现有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中,企业外部所面临的产品市场变得激烈了,但是仍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竞争,因此外部治理结构是不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我国国有公司形成了六套组织机构(职工代表大会、党委会、工会等老三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新三会),但相互之间责权界限不清,运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会计不是兼顾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而成为经理人直接操纵反映其意图的工具。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包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逐步培育经理市场。这些外部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构成了对经理人的威胁机制。规范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要对复杂的新、老三会进行责权的明确划分,必要时可予以整合,形成有效的权力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对经理人的绩效考评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7.4  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民间审计制度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我国虽然有名目繁多的监督部门,且隔三岔五地检查,但往往是一些为了实现特定目的和利益的行为。这些监督成本高昂。因此,可以尝试转变监督方式,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监督体系。国家一方面要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的质量,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对注册会计师的服务质量进行抽查,发现舞弊行为,及时果断处理。

    7.5  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主要目的在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公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利于他们作出决策,它同时也是一把度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量天尺”。我国已从1993年颁布了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目前也正逐步推出。从目前情况看,正是由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等具体准则与制度的出台,以前年度普遍存在的利润操纵行为、利用跨年度时间差异提前确认收入进而虚增利润的行为、房地产行业将预收收入确认为营业收入的行为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抑制。进一步研究并尽快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意义重大。

    7.6  政府适当干预  西方历史证明,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的会计委派制和稽查特派员制度就是我国政府干预的具体形式。但应当看到,政府干预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政府管制确实能改善会计信息失真状况;另一方面,政府的干预行为又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51

作者: 孟梅素 2008-6-1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