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年第7卷第2期

5.12地震灾中儿科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展与质量控制

来源:《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灾害期间儿科应急医疗服务的实践,探讨儿科灾害应急医疗服务及质量控制策略。12地震灾害期间我院儿科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展和质量控制过程,得出结论。结果灾害期间我院儿科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灾时的人员协调、院感控制、患者的转运、转移,以及病案的管理,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均得到了充分的......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通过灾害期间儿科应急医疗服务的实践,探讨儿科灾害应急医疗服务及质量控制策略。方法 回顾总结5.12地震灾害期间我院儿科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展和质量控制过程,得出结论。结果 灾害期间我院儿科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灾时的人员协调、院感控制、患者的转运、转移,以及病案的管理,医疗核心制度的执行,均得到了充分的保证。结论 灾时人群对医疗服务需求总体增加,医疗环境、条件的变化,灾伤患者的增多对医疗服务的提供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优良的职业素质和协作精神,完善的组织管理,扎实的抢救技能,妥善的转移安置,是完善医疗服务所必需的。高度的质量安全意识,医疗核心制度、诊疗操作规范的严格执行,科学的应急预案是医疗质量安全的保证。

【关键词】  地震灾;儿科;医疗服务

 5月12日14时28分突发汶川特大地震。我院距离汶川地震中心映秀镇不到100 km,亦受到了强烈的地震震动波及。灾时的医疗卫生服务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儿内科医疗服务的开展和质量控制工作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我科医务人员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了灾时的医疗服务,得到了广泛好评,现就当时的工作实际情况,谈谈粗浅的体会。

    1  5.12地震灾时我院儿内科的医疗服务

  开展情况地震发生后,儿科按灾时急救预案,成功地将病员及家属全部迅速转移至安全地带,无陪伴新生儿由当班医护人员负责疏散转移。合理组织人员完成重要抢救设施设备如氧气、呼吸机、监护仪及治疗药品等医疗物资的转移,并且迅速组织和恢复对住院患者尤其重危抢救患者的医疗护理服务,避免治疗的中断。普通恢复期患者换用口服药物,迅速搭建帐篷,让重危患者继续完成治疗。为解决灾时儿童就医问题,及时在医院广场区设立帐篷,迅速恢复应急门诊及一日病房门诊输液工作,完成门急诊患者的诊治及一日病房输液服务,同时尽快恢复专科门诊,提供专科专家门诊服务。由于此次地震损伤程度重、波及范围广,许多县、镇医院毁损严重,儿科义无反顾地承担了灾区儿童重危疾病就治任务,地震灾期间创造条件坚持收治重危患儿住院,千方百计解决重危患儿的就治问题。其中PICU收治昏迷、抽搐、重症肺炎、心肌炎等患儿10余例,使用呼吸机2例。收治新生儿患者43例,NICU带呼吸机4例,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地震灾期间,外伤患者明显增多,为保证外伤患者的救治,儿内科医护人员迅速转换职能,打破专业界限,很快担当起儿外科护士和儿外科住院医生的一切工作,在仅有2名儿外科专业医生,1名儿外科专业护士的情况下,抽调23名护士、7名儿内科主治及副主任医师全力配合儿外科工作,确保了震伤患儿的及时诊治和顺利转诊。地震灾期间,由于受灾地区广泛,灾民分散在不同安置区域,为更好地对灾区人民进行医疗服务,儿科还接受医院调遣,抽调多名医务人员完成灾民安置点的医疗服务工作,增大了医疗服务范围。

    2  医疗质量管理情况

  由于地震灾时医疗服务环境、条件的变化,服务范围的增加,质量安全管理更为重要。科内质量安全控制工作一直在科主任领导下不间断地开展,由医疗组长、护士长和技术骨干负责,贯彻落实医院的质量标准和质量分解目标; 临床一线医生作为质量控制组织结构中的一级组织,具体实施质量标准和质量目标,保证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符合规范要求[1]。结合灾害应对预案,通过组织充分的科内讨论,分别制定新生儿病区、普通儿科病区、PICU和普儿门诊病区患者及员工转移计划细则。做到了患者、医疗物资、科室财产专人负责责任落实,充分确保安全转移、转移后迅速恢复工作和科室财产安全。严格遵守各级医务人员职责,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在5.12震灾期间由科主任主持大小科室质量管理会议6次,全科坚持早8点科内交接班,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和书面交接班制度,坚持三级管理三级查房岗位责任落实,严格执行病历书写规范及时书写、审签,严格医嘱制度、查对制度,严格执行医患沟通及重大医疗活动的知情同意制度,确保医疗安全,严格执行一、二、三线医师及住院总值班制度,严格执行死亡、病案讨论和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震期共组织死亡讨论2次4例,组织疑难病案讨论制8例次,完成危重患者抢救15余例次。控制医院感染:由于地震灾时医疗环境条件差,针对震期新生儿病房、NICU、PICU的医院感染高风险环节,科内举行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会议2次,制定了临时新生儿病室、PICU病区的出入人员控制制度,因用水困难,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坚持用无菌洗手液洗手,定时完成消毒液地面消毒、消毒器械空气消毒,新生儿病室临时使用合格的一次性尿布等,避免了院内感染。为防止灾后传染病的蔓延,加强传染病的控制意识,配合疾控专家,建成震灾期我院首个隔离PICU,并针对外伤感染(如气性坏疽等)的院感防范和控制采取了更加积极而有效的措施。由于震灾时人员相对短缺,合理的人员安排是完成正常医疗工作的前提。一方面积极抽调人员到重灾区支援,同时为确保医疗质量,维持住院患者治疗及病情观察的延续性,科内安排2~3个专业骨干固定留守病房,并完成在院危重患儿的诊治、病历文件的书写及质量控制工作,既保证了患者的就治,又达到了质量控制的要求。

    3  结果

  震灾期间,儿内科成功地将包括20例无陪伴新生儿在内的139例病员及家属共计400余例全部转移至安全地带,无一人伤亡。迅速组织和恢复了对住院患者的医疗护理服务。儿内科病区共接诊及转诊地震外伤患儿累计122例,接诊本地患病儿童和灾区及外院转诊而来的危重疑难患儿105例,收治新生儿患者43例,一日病房提供输液服务317例次,提供专科专家门诊服务1519例次,办理出院309例,所有的医疗工作质量控制良好,无安全隐患,病历质量高,无乙级、丙级病历,各种医疗文件记录到位,且创造了大灾无大疫,震灾期间无院感的骄人成绩。

    4  讨论
  
  通过此次重大地震灾害期间的医疗实践,我们体会到,灾时儿科医疗工作的顺利完成,有赖于医务人员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赖于崇高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职业技能。科学完善的灾害应对预案是临危不惊、阵脚不乱的保证。2005年,我院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编制了《应急管理手册》,对各种突发事件均制订了应急预案,并组织学习、演习、考核,让职工熟悉转运疏散的路径及避险常识,增强了应变能力,科室管理小组明确各自负责区域,确保安全通道畅通,在分工的基础上协同作战,为人员及财产的抢救赢得时机。这也是此次地震灾时儿科成功转运的关键。震灾期间的医疗服务需求明显增加,除满足平时的普通医疗服务任务外,周边各重灾区儿童疾病的救治也成为儿科的重要任务,尤其危重症患儿、重危新生儿的救治成为当务之急。地震造成的大量外伤患者转入我院,外科医生严重不足,促使儿内科医生尽快转变职能,与外科医生协作共同完成对地震伤患儿的救治。灾时人群集体迁移,完成社区医疗服务也成为灾时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原有住院患者的安全转移和医疗工作的治疗也是对儿科医疗服务工作的考验。因此,科学的管理,合理的人员安排,医务人员良好的工作素质、协调能力和职业责任感是完成灾时医疗救护工作的必备条件。由于灾时医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内容明显增加,医疗服务场所的不断变更以及医疗设备、设施的限制,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及时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成为灾时质量管理的难点。医师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质量的高低,医疗质量高低与医生掌握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有关,更与医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理念有关。因此,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严格的执行医疗核心制度,加强院感意识和传染病监控制度是医疗质量安全的保证。不论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进行任何医疗活动,均严格遵守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是医护人员的职业准则,也是确保医疗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孙蓉蓉,何忠正,周平.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调查与分析.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0):50.


作者单位: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通讯作者),四川绵阳

作者: 2009-8-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