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6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并与对照组30例比较,观察症状改善及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缩或/及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周围组织灌注不足、不能满足组织代......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并与对照组30例比较,观察症状改善及每搏输出量( SV )、左室射血分数( EF )、左室舒张末内径( LVD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达63.33%。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心肌收缩或/及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周围组织灌注不足、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综合征,为各种心脏病的末期表现。笔者在2000~2005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我院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5~85岁,病程2~12年,冠心病1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12例,肺心病3例,风心病3例,心功能(NYHA)Ⅱ级10例,Ⅲ级14例,Ⅳ级6例;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6~83岁,病程2~11年,冠心病11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13例,肺心病4例,风心病2例,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14例,Ⅳ级5例,两组上述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及疗效标准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疗效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1]制定。  显效:能达到完全治愈标准,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有效:能达到部分治愈标准,心功能改善Ⅰ级,一般处于Ⅰ~Ⅲ级,症状及体征减轻,但仍有若干心衰症状继续存在;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I级,或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地高辛(0.125mg,每日1次),消心痛(10mg,每日3次),双氢克尿塞(25mg每日1次),或速尿(20mg每日1次),卡托普利(12.5~25mg,每日3次),酌情选用上述1~3种。并酌情给予吸氧,抗感染,降压等对症处理。治疗组加服中药:党参10g,当归10g,黄芪20g,红花10g,丹参30g,桂枝10g,瓜蒌皮30g。水肿明显加服茯苓15g,车前子30g;阳虚甚者加制附子10g;气促不能平卧者加炙麻黄10g,杏仁10g,厚朴10g;血瘀甚者加赤芍10g,川芎10g。每日1剂,水煎2次,煎取药    汁  500ml,分早晚2次空腹服用,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前后检测血压、心率,每搏输出量( SV )、左室射血分数( EF )、左室舒张末内径( LVDD)。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结果示:两组在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 );治疗组用药后心悸、气短明显好转,肺部啰音、水肿消失,无地高辛中毒反应、肝肾损害及电解质紊乱。地高辛停减率达50 %,对照组地高辛停减率为0。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略)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见表2。结果示:两组治疗后SV、EF与LVDD均有改善,而治疗组心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略)注:与本组疗效比较,△Р<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Р<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后归宿,本病单纯用西药难以取得很好疗效,且副作用大。该病属中医学“心悸”、“怔忡”、“水肿”、“痰饮”等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心、肺、脾、肾功能失调,心病日久,累及肺脾肾等致水饮痰浊内生,上凌心肺而至喘,外溢肌肤而为肿。治疗重在扶正、活血、利水。方中党参补中益气、生精养血;黄芪补气升阳,利水退肿;红花、丹参活血化瘀;桂枝温经通阳;瓜蒌皮利气宽胸;炙甘草补益心脾。诸药合用,共奏补脾养心,利气行水,活血化瘀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2],党参具抗心肌缺血作用;黄芪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含葡萄糖醛酸、胆碱等,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加强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输出量,同时可抑制血小板磷酸二脂酸而增加血小板中cAMP,改善微循环;当归、红花、丹参可减慢心率,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血,增强心肌收缩力;瓜蒌皮可抗心律失常,降低心率、左室内压峰值,显著降低动脉压峰值;桂枝镇静利尿,扩张血管,改善冠脉循环。

  扩张血管、强心、利尿是西医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方法,洋地黄类强心药容易引起中毒,而且不能用于心力衰竭合并心率减慢的患者;利尿剂则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使用中药,可部分替代治疗心衰西药的作用,减少强心、利尿西药,从而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观察表明,在两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后,能增加CO,提高EF,减缓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5-56.

    2  蔡永敏,任玉让,王黎.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3-436.

   作者单位: 233000 安徽蚌埠,蚌埠市中医院  

   (编辑:守  中)   

作者: 王笑梅,朱守洋,杜宗礼,李正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