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年第2卷第7期

闭合手法复位自制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闭合手法复位、自制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103例。【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

点击显示 收起

     【摘要】  目的  观察闭合手法复位、自制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103例。结果  总有效率达94.7%。结论  本方法对本病疗效可靠,体现了中医传统手法的特点和优势。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小夹板;外治法

       我院自1996年9月~2006年4月运用中医正骨手法闭合复位,自制杉树皮夹板超肘关节外固定治疗伸直肱骨髁上骨折10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03例患者中,所有病例均有明显的间接暴力外伤史,年龄在2~13岁,平均年龄7岁,男72例,女31例,左侧65例,右侧38例,均为伸直型骨折,骨折端出现旋转移位85例,血管压迫症状者4例;患肢严重肿胀伴张力性水泡21例;伤后就诊时间1~45h,平均6h。

    2  治疗方法

    2.1  复位  术前根据患者患肢的大小及骨折移位的情况,选用适当强度和弹性杉树皮为原料,裁剪成长度及宽度合适的夹板4块,夹板剪裁整齐,周缘光滑,外用棉纸垫及绷带覆盖,肱骨内上髁及肘后放置梯型垫。所有病例均采用X线下手法复位,其中有46例患者病情需要及家属要求送手术室麻醉下进行,其余患者均在没有麻醉下进行,患者平卧位,一助手握住患肢上臂,另一助手握前臂下端及腕关节擒拿扶正后作顺势拔伸牵引,纠正重叠移位,术者用一手固定骨折远端于中立位,另一手握住骨折近端通过对抗旋转,纠正旋转移位,再行内外推端纠正侧方移位,提按手法纠正前后移位。复位时有意识将肱骨远端推向桡偏约1/5左右,正位像时矫枉过正,侧位不过分强求解剖对位,只要求保持正常前倾角度。患肢严重肿胀者,先将患肢用1块小夹板托夹固定结合悬吊牵引,以利静脉回流,一般在3~5天内肿胀消退,再运用上述方法。

    2.2  固定  骨折复位后根据其肿胀及肢端血运情况维持肘关节屈曲90°~110°、前臂中立位,肿胀较甚者角度大些,反之则小些,用术前准备好的自制杉树皮夹板内、外、后侧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前板用平垫放在肘前方,后板把1梯形垫放在肘后鹰嘴上方,外板把塔形垫放在外髁上方,内板把梯形垫放在内髁部,分三段缚扎,中段和上段用叠瓦式绷带缚扎,下段用超肘关节“8”字交叉缚扎固定。术后定期X线下复查,根据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情况进行调整。3~5周取除外固定,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优:肘关节屈伸正常,外观无畸形,携带角在5°~7°范围以内,X光片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线模糊或消失。良:肘关节屈伸正常,上肢携带角小于5°或携带角消失,X片示对位,对线尚可,骨折线模糊或消失。差:肘关节屈伸尚可或稍受限,外观严重尺偏、畸形,X片示,骨折畸形愈合。

    3.2  治疗结果  优41例,良55例,差7例;差的7例患者均为固定后患者因为肢体肿胀甚或患者依从性差,不能较好的配合治疗,早期拆除夹板或夹板松动后不能及时调整,5例骨骺发育成熟后行手术矫形,2例目前仍未达到该标准。治疗的总优良率达93.2%。

    4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骨折,其原因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好动,受伤机会较多及骨骼的特殊解剖结构有关,属骨骺骨折按Salter-Harris分类的I型和II型,是闭合复位治疗的适应证。当肘关节处于半屈曲或过伸位掌心着地跌倒后,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达到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由上而下的重力,将肱骨下端推向前方,形成肱骨髁上骨折。该处的解剖结构特点是:正常肱骨下端有向前呈30°~50°的前倾角,前面的冠状窝与后面的鹰嘴窝之间,仅有一层极薄的骨板相隔,遭受外伤,骨折线常从此薄弱区通过,所以复位后极不稳定,故肘内翻畸形的发生率很高。采用切开复位手术内固定有报道畸形愈合率高达17%,且常遗留关节功能障碍等诸多后遗症。个别病例,尽管复位时对位及力线很满意,但在骨折愈合后期,仍易出现肘内翻畸形。

    我们体会,骨折复位后,尽管对位、力线满意,仍存在着肢体重力和肌肉的牵拉力,有使整复后的骨折发生再移位的倾向性,加之儿童生长发育较快以及可能存在的骺板损伤,故畸形愈合率高。形成畸形愈合者,只能待骨骺发育停止后,二次行手术矫形。要克服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提出讨论,供同道参考。(1)儿童骨骺未闭合,骨折局部生长发育较快,故复位后1周内应多次复查X线片,及时了解维持骨折复位情况,及时调整夹板外固定,力争维持良好骨折复位。(2)必须采用矫枉过正手法复位,即正位远端向桡侧偏移1/5以上(手术切复内固定亦如此)。(3)外固定时,要在内、外侧夹板加垫上多下功夫,无论用石膏托(可加内、外侧条)或夹板可在内、外侧加用棉纸压垫,保证内外侧保持在复位后满意的固定位置。(4)骨折前后移位倾向,在屈肘90°左右外固定时,肘后肱三头肌被动牵拉紧张,可产生软组织合页的维持骨折稳定作用。只要血液循环好,屈肘90°是比较良好的角度,既不影响血液循环,又可使骨折端相对稳定,临床观察极少出现前后移位,即使稍不满意,对日后肘关节功能影响不大。(5)如侧位不能保持正常的前倾角,亦可在极度曲位固定,但早期应勤观察,远端血液循环,以不影响上肢循环为度。(6)复位后,骨折极不稳定者,亦可在伸直位固定1周,待纤维骨痂形成,骨折端初步稳定时,改用屈肘90°位固定;亦可结合尺骨鹰嘴牵引维持骨折复位初期骨力线。(7)自制杉树皮夹板作为外固定材料有一定优点,其修制简单,塑型方便,具有一定韧性和弹性,用作小孩超肘关节“8”字交叉缚扎固定时能提供良好外固定把持力,而且极少出现皮肤压疮。 

  作者单位: 1 518034 广东深圳,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

    2 519015 广东珠海,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

   (编辑:秋  实)

作者: 徐宁达,莫卫海 2007-4-2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