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在线期刊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7年第3卷第2期

针刀加封闭治疗跟痛症100例报告

来源:《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摘要:【关键词】针刀加封闭跟痛症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跟骨及周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中药内服外敷、理疗、针灸、按摩治疗等,收效甚微。笔者采用针刀加局封治疗本症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点击显示 收起

【关键词】  针刀加封闭 跟痛症

  跟痛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引起的跟骨及周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发此病,严重时影响工作和生活。中药内服外敷、理疗、针灸、按摩治疗等,收效甚微。笔者采用针刀加局封治疗本症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症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2岁,平均46.5岁;病程最长8年,最短2个月,平均病期10个月;单侧92例,双侧8例,共108足。跟后滑囊炎18例,跟骨骨膜炎24例,跟骨下脂肪垫炎12例,跟骨下滑囊炎20例,跖腱起点筋膜炎26例。其中X线片显示跟骨骨刺者38例。

    1.2  诊断要点[1]

    1.2.1  跟后滑囊炎  在跟腱附着部肿胀、压痛,行路时尤甚,严重时跟骨的上下方有软骨样隆起,皮肤增厚,触之有弹性感,压痛阳性。

    1.2.2  跟骨下脂肪垫炎及跟骨骨膜炎  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并有僵硬(跟骨骨膜炎无僵硬感)肿胀感,压痛,无囊性感。

    1.2.3  跟骨下滑膜炎  走路及站立时跟下疼痛明显,跟骨结节下方肿胀、压痛,按之有囊性感。

    1.2.4  跖腱起点筋膜炎  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疼痛,且痛可沿跟骨内侧向前扩展至足底,晨起或休息后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会疼痛反减轻,跟骨结节前方有压痛点,多伴跟骨骨刺。

    1.3  治疗方法

    1.3.1  局封配方药物  2%利多卡因 2~3ml,强的松龙 1~2ml,草乌甲素 1ml,维生素B1 1ml。诸药混合吸入一次性空针内备用。

    1.3.2  方法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屈膝90度,足底朝上。于压痛点做好标记,常规消毒铺巾,将备好的局封药物注入足底部的痛点,按针刀施术规程进刀,使针刀刀口线与足纵轴方向一致,垂直刺入达跟骨骨面在患足过度背屈下,先纵向切割,再横向疏剥。跖筋膜炎有骨刺者,刀口与跖腱膜纵轴平行刺入,在骨刺尖部纵向疏剥,再横向刀口使针体与足底呈60度角连续排切将骨刺削平;有骨膜炎时,则在压痛点处垂直刺入,在膜骨表面前后左右来回刮削数刀,跟骨呈弥漫性疼痛,痛点不明确,考虑有跟骨痛压症,用针刀在跟骨结节等敏感痛点处将足跟外侧皮质钻透,并在此区域内作扇形减压孔3~5个;有跟垫滑囊炎时,用针刀纵向刺入在脂肪垫及滑囊壁处纵切横剥数刀;有跟腱滑囊炎时,用针刀沿跟腱纵轴平行,在跟腱侧方滑囊中点刺入,纵向切开滑囊(勿穿出跟腱对侧),上下通透数下即可;术毕,用创可贴外敷针眼,将患足过度背屈,推顶足弓部3~5下,禁水3天,按上述操作方法一般1~2次可愈,若效差者则1周后再行1次。

    1.4  疗效标准[2]  治愈:足跟疼痛消失,站立行走时足跟部无疼痛,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足跟无压痛,站立行走足跟部无痛或稍有疼痛,日常活动无影响,3个月内不复发;有效:足跟有轻压痛,站立行走疼痛较前减轻,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或减轻后短期内又复发;无效:症状、体征同前无变化。

    1.5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52例,治愈率52%;显效43例,占43%;有效5例,占5%;无效0例;本组病例有效率为100%。

  2  讨论

    足跟痛是由于跟部筋骨失养,遭受长期的牵拉刺激而引起的足跟部慢性疼痛性病症。中年以后,肝血肾精渐亏,肾阳不足,使筋骨失养,若经常站立工作或长期硬地跑跳行走,跟骨结节部遭受慢性牵拉,慢性劳损使肌肉韧带处于长期紧张状态,附着于跟骨的跖长韧带,跖腱膜产生慢性炎症刺激引起足跟部疼痛。故此病症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病史,具有晨起站立时疼痛明显,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疼痛又加重的特点,本病症亦可因足跟底部的骨质退变,增生所致。所以,肌腱韧带劳损,无菌性炎症,局部组织增厚等为本病症的重要病因病机。

    按照祖国医学“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痛则不松,不松则痛”的辨证理论,采用针刀闭合松解的原理,针刀直接进入病变部位,通过对病灶部位的切割、剥离、松解、铲除骨刺,即能使跖长韧带和跖腱膜松弛,又能切开减压,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加上局部封闭药物的抗炎,营养神经的作用,共达止痛治本的目的。本方法对足跟痛的治疗简便、易行、有效,只要严格掌握局部解剖和操作规程,则可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安桢,武春发.中医骨伤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27-530.

2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75.

(编辑:宋 冰)


作者单位:641200 四川资中,资中县中医医院

作者: 张袁 2008-5-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