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学术活动

国际种子科学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摘要:科学网9月23日讯(记者成舸通讯员李承夏)9月19日,由国际种子科学学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种子科学会议在长沙闭幕。会议为期四天,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350余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围绕种子科技、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从植物种子的发育与休眠、种子萌发与种子质量遗传改良、种子胁迫耐性与种质保存、种子生......

点击显示 收起

 

科学网9月23日讯(记者 成舸 通讯员 李承夏)9月19日,由国际种子科学学会主办的第十一届国际种子科学会议在长沙闭幕。会议为期四天,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350余名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围绕“种子科技、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从植物种子的发育与休眠、种子萌发与种子质量遗传改良、种子胁迫耐性与种质保存、种子生态、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杂交种子6个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这是该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做了题为“发展杂交水稻,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主题报告,受到与会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油菜专家官春云做了题为“高低油酸含量甘蓝型油菜品系的差异基因表达微阵列分析技术”的学术报告,显示了现代生物技术在作物品质改良方面的应用前景。12位国际知名专家及海内外69名学者分别做了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本届会议的组委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袁隆平表示,种子质量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也关系到社会安定、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种子科学与技术在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他认为,本届会议的举办是中国种子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对于提升中国种子科技的研发水平、增强种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国际种子科学学会是全球范围内从事种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专业性学术团体,注册地在英国,致力于开展国际范围内种子科学与技术的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现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注册会员300多名,每3年召开一次综合性学术会议。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中国植物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共同承办了本届会议。

作者: 成舸 李承夏 2014-9-23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