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科技论文学术“魅力”从何而来

来源:科技日报
摘要:2007年,我国EI论文数量第一次超越美国,排在世界第1位。高校国际科技论文数进一步增长,仍是中国科技论文的主力军。但科技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成比例。然而,教授此次带来的话题是《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工具,提高论文质量和科研生产力》。...

点击显示 收起

        2007年,我国EI论文数量第一次超越美国,排在世界第1位。高校国际科技论文数进一步增长,仍是中国科技论文的主力军。但科技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成比例。

        

        11月24日,Peter  Stambrook教授应邀到中国参加研讨会。他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细胞生物系,分子遗传学研究是他的专长。然而,教授此次带来的话题是《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工具,提高论文质量和科研生产力》。

          

        40分钟的报告时间,教授对爱思唯尔集团旗下产品SCOPUS,一部基于互联网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推崇备至。记者发现,这场题为“从量到质的转变——如何提高高校科研论文质量暨成果评估”研讨会上,除业内专家、爱思唯尔集团管理层外,大部分是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处的管理人员。

          

        中信所9日刚刚发布了200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在工程索引(EI)方面,我国内地机构产生的论文为7.56万篇,比2006年增长了16.2%,占世界的比例为18.6%。2007年,我国EI论文数量第一次超越美国,排在世界第1位。高校国际科技论文数进一步增长,仍是中国科技论文的主力军。但科技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成比例。

          

        跨越语言鸿沟:科技论文不再“打回原籍”

          

        在Peter  Stambrook教授看来,中国不乏非常优秀的科研成果。但一些中国科技论文质量不尽人意,致使中国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大打折扣。

          

        据记者了解,PeterStambrook教授现在兼任着爱思唯尔集团旗下一份生物医药圈内知名期刊的主编。“中国科技论文在我们的期刊的拒稿率是非常高的,以前有的年度拒稿率一度达到百分之八十。”他对记者说。

          

        根据该期刊对各国投稿数量和发表数量年度统计报告,其中2006年我国科技人员向该期刊投稿共39篇,被拒稿27篇,拒稿率接近70%。英国论文的拒稿率仅为17%,而丹麦投稿7篇全部被接收。

          

        Peter表示,中国科技论文常常被“打回原籍”的原因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其一,作者提供的信息都不具有新颖性并不是一个学科的前沿;其二,作者急于发表他们的成果,所以他们的科技含量并不足以发表;其三,文章中很多的参考文献很不精确;其四,作者在投稿时并没有阅读投稿指南,和期刊要求的格式不相符;其五,有很多是语言不够精炼,需要找专业的语言润色商或者英语是母语的作者来协助。

          

        据介绍,目前在一些非英语母语国家,一般市场上会有专业的公司提供语言润色服务。“目前我国科研项目对论文语言润色的报销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研究员说,“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科研人员认为这样丢人。”

          

        中国,期刊“影响因子”说了算

          

        科技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是这次研讨会的热门话题。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对科技论文质量的评价方式,普遍以收录该论文的期刊“影响因子”为标准。

          

        所谓“影响因子”,是SCI(又称《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的开发者每年向全球发布的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力指数”,即把某种期刊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而得的数据。

          

        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高,表明它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多,也就表明该期刊的影响力大;反之,如果一篇科技论文在SCI所收录的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该论文在目前就会被普遍认为具有高的质量,大的影响力。“如果能在SCI检索到一个人几篇论文,这个人在国内申请个科研项目就不成问题了。”一位中科院的博士后这样对记者说。

          

        据了解,近年来,一些国内高校开始科技论文评价的其他尝试。自2007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已引入“平均影响因子”,即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该校以学科为类别,根据SCI每年公布的不同学科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定下各学科的“平均影响因子”,由此来评价校内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档次。

          

        H指数,备受美国教授热捧

          

        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信息通讯、能源等国际科学研究热点领域业已形成。与其他科研领域相比,生命科学等热门研究领域相关科技论文的发表、引用行为越发活跃。

          

        据记者了解,国内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或多或少存在疑虑:在冷热不同的科研领域中,仅仅以期刊的“影响因子”反映科技论文质量会不会存在“失真”现象?冷门领域或是不被SCI收录期刊关注科研方向的成果,其学术价值会不会被“低估”?

          

        目前,国内科技论文质量的评价体系已不能被中外专家完全认同。专门针对北京理工大学电动汽车研究专项,武夷山研究员曾指导学生做过其科研成果文献索引分析,“我们发现,SCI所收录期刊上的关于这个项目的文献很少。”武夷山说,“但是北理工电动汽车的研究其实是非常出色的。”

          

        来自美国辛辛那提的PeterStambrook非常推崇“H指数”,即由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家乔治·赫希提出的一种定量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成就的方法。

          

        在报告中,PeterStambrook教授多次提及“H指数”。会议间隙,Peter非常乐于给别人介绍“H指数”,“H指数是凭借科研人员学术成就的可靠指标。它是对现在影响因子的有效补充。”Peter这样对记者说。

          

        Peter在SCOPUS上设有一个个人主页,上面记录了他的研究方向、论文数量、论文被引次数、论文合作作者等信息,以及“H指数”。“我的‘H指数’数值是26,这表明我的所有论文中已有26篇分别被引用过26次。”Peter解释说。他认为,“H指数”体现的是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被引用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单纯看论文被引用次数更为合理。

          

        而在爱思唯尔集团旗下产品销售经理孙晓鹏看来,任何一个评价标准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就H指数本身,它对时间是不敏感的”。孙晓鹏认为,H指数评价对年老的科研人员是失效的。“对一个年轻的科学家来说,由于他从事科学的时间比较短,科技论文相对比较少,也会影响H指数的合理性。”

          

        爱思唯尔:中国科技信息资源投资匮乏

          

        爱思唯尔集团副董事长兼全球学术与客户关系总裁池永硕在研讨会上表示,完成中国的科技论文从量到质的转变,提升论文学术影响力,仅仅对科技论文科研评估以及奖励的制度的完善是不够的。

          

        爱思唯尔在中国的白皮书中称,中国研发方面的投入很大,但其中对信息资源方面的投入却很小。截至2007年底的过去5年中,中国用于获取信息资源方面的投资增长率仅为6.3%,同期研发方面的投资增长率高达22%。

          

        在爱思唯尔的词典里,科研基础设施(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以及科技信息资源,被定义为国际一流科研成果的三大支点。

          

        而白皮书称,中国在科技信息方面投资远远落后于科研基础设施和人才引进的投资,长此以往,中国的科研能力和发展前景将受到损害。

          

        经费监管:科研不是搞生产

          

        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和SCI论文数大幅增长,很多科研机构买来的硬件设备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但相应的国际一流成果却仍然缺少。

          

        在武夷山研究员看来,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经费的监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他说,对科研项目的考核不应该太频繁。“有些长线项目不一定适合一年一考核,要有灵活性,不同周期的研究项目采取不同时段的考核频度。”

          

        “现在我国政府部门科研立项的经费使用名目过细,要做很详细的预算,”武夷山表示,科研是一种探索,不是搞生产。立项之初,就要完全明确科研经费的用途,这种过渡监管会产生负面影响。

          

        武汉大学科技处一位来参会的管理人员对记者说,与申请纵向科研经费相比,现在高校中很多老师更喜欢使用横向经费。“从企业里拿来的科研经费用着比较自由,没有那么多约束。”但是一旦纵向科研经费预算放松监管,会不会有科研经费浪费的现象产生?这位管理人员同样表示担忧。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2月9日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按《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统计,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科技论文9.48万篇,占世界份额的7.5%,排在世界第3位,处于美国和英国之后。我国内地机构同期产出论文8.91万篇,比2006年增加了25.2%,占世界总数的7%,所占份额比2006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按我国内地科技论文数排序,2007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数量仍排世界第5位,自2004年起已连续4年保持这一位置。

          

        2007年《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数据库共收录我国科技人员4.53万篇国际会议论文,占世界总数的10.1%,排在世界第2位。其中来自我国内地的论文4.31万篇,比2006年增长了21%,占世界总数的9.6%,比2006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我国的会议论文增长量大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份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发表国际论文数较多的学科为化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物理学、材料科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生物学、动力与电气、数学、土木建设和地学。过去10年中我国材料科学产出的论文占世界该学科论文总数的15.9%,排在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其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3位。

          

        截至2008年8月,过去10年中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57万篇,排在世界第5位;论文共被引用265万次,排在世界第10位,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4.6万次。

          

        自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一直承担着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影响的统计工作,每年定期公布我国科技论文发表趋势和状况。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