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广泛国际科技合作见证中国科技的“全球化”趋势

来源:新华社
摘要:在如今的国际科研项目中,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许多重要国际项目都少不了中国的参与。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科技从中受益,而中国科研也以自己的智慧反馈世界。换一个角度看,“全球化”正是中国科技自己的选择。全球化让科研融入“活水”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是中国科技......

点击显示 收起

                在如今的国际科研项目中,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许多重要国际项目都少不了中国的参与。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全球化”趋势,使中国科技从中受益,而中国科研也以自己的智慧反馈世界。换一个角度看,“全球化”正是中国科技自己的选择。



          全球化  让科研融入“活水”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是中国科技赶上世界科技潮流,融入科研“活水”的必由之路。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以其在流行病学、免疫学等方面的成就蜚声全球。2004年,该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创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开展病毒学、免疫学及疫苗学等方面的研究。



          “巴斯德与中国的合作在20多年前就已开始,”巴斯德研究所所长艾丽斯·多特里对新华社记者说,“在双方的紧密合作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发展十分迅速,到2012年,将拥有400名研究人员。”



          从政府到科研机构,中国越来越重视国际科研合作,“走向全球”已是中国科技界的共识。



          2009年,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说,两支中国科研队伍首次利用iPS细胞培育出活体小鼠,引领了国际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场“奇兵突围”。



          带领其中一支科研团队的科学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认为,国际交流合作在科研中至关重要。周琪说:“我就曾经建议与法国农艺研究所建立联合实验室。现在,他们那里有研究人员来中国进行项目合作,我们也带法国的研究生。外来人才的到来,对改善我们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文化,以及跟踪国际最新研究动向有很大意义。”



          截至2008年,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其中9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3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广泛而深入的国际科技合作使中国有机会接触最新的国际科研项目,参与顶尖的国际科研团队,体验先进的国际科研文化。



          引进来  以合作发展自我



          谈到与中国的合作,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多特里说,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理念是将法国研究机构的文化、风格和运营模式引入中国,研究所中西结合,充满国际化氛围,同时带有鲜明的“巴斯德特色”。如今,研究所已经很好地扎根中国。



          成功合作除在科研方面为双方带来丰硕成果外,在科研理念、科研文化革新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也使中国科研人员受益颇多。



          多特里说,研究所在培训人才方面成绩斐然,尤其是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研究所不仅提供理论课程,还进行实践培训,帮助培养了不少中国科研人才。



          在这方面,中国科学家也有着同样感受。



          周琪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中国正是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从国外大批引进人才,同时建立起国内的人才平台,从而在人才建设,尤其是团队组织上取得了优势。



          周琪还指出,借助国外资源,发展以我为主的项目,在双赢的基础上,逐步起到主导作用,这也是中国科研未来发展的方向。



          迎挑战  用智慧反馈世界



          “世界面临的挑战需要各种不同智慧来共同应对,”英国剑桥大学副校长伊恩·莱斯利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莱斯利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是科技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科技带着广泛参与国际合作的意愿和诉求,正逐步融入全球科技发展交响乐。他认为,在  低碳能源研究等许多领域,中国智慧将成为解决全球性科技难题的重要力量。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是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2004年,中国科学家发起并领导了“国际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这是该计划的首批行动计划之一,是中国科学家首次领导执行重大国际科技协作计划。



          在国际上寻找合作伙伴,不仅推动了中国与合作国科技的共同进步,也使有关成果切实惠及世界人民的生活。



          巴西航天局卫星、实用和开发部门的负责人蒂尔索·维莱拉向新华社记者介绍巴中地球资源卫星项目时说,“我们从1988年开始合作,制造了3颗地球资源卫星,目前仍有两颗星在轨运行”。



          这些卫星提供的数据惠及农业、国土、灾害和环境监测等行业,为中巴两国乃至世界诸多国家提供了优质服务,被誉为造福人类的“百家星”。无论是在巴西亚马孙地区的丛林砍伐治理,还是在中国汶川地震的救灾工作中,卫星发回的图片和数据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中巴两国还向非洲国家免费提供卫星服务。维莱拉介绍说:“我们有一项服务非洲的计划,通过这项计划向一些非洲国家提供数据和图像。”



          维莱拉说:“这一项目创造出一个范例,即发展中国家怎样合作并成功完成一项高科技计划,向人类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综合新华社记者刘石磊、李学梅、黄堃、赵焱、杨骏报道)
作者: 2010-3-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