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青海基础研究取得可喜成就

来源:青海省科技厅
摘要:“十一五”以来,青海以有限的人才、微薄的财力、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和省基础研究类科技项目246项。其中,青海省资助97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资助经费959万元。基础研究经费占项目总经费的比例平均为1。承担国家基础研究973课题和前期项目11项,资助经费1145万元。...

点击显示 收起

        “十一五”以来,青海以有限的人才、微薄的财力、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和省基础研究类科技项目246项。其中,青海省资助97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资助经费959万元。基础研究经费占项目总经费的比例平均为1.95%;承担国家基础研究973课题和前期项目11项,资助经费1145万元;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39项,资助经费3892万元。发表论文900多篇,在核心刊物发表200多篇,内容涉及农牧业、盐湖资源、矿产资源、高原医学、生物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化、高原体育等领域。基础研究已成为培养地方优秀科技人才的有效平台,其相关成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为地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支撑。取得的典型成果有:

        一、生物技术领域。“藏绵羊生长发育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首次对欧拉型藏绵羊GH基因全序列和GHR、GHRH、GHRHR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克隆,并对其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多态性检测,为进一步开展欧拉型藏绵羊遗传多样性分析、多态位点与生产性能的关联研究奠定了基础。“柴达木白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基础研究”项目,首次发现和证明白刺果实和籽油具有多种营养作用和保健功能,为柴达木白刺资源规模化开发和白刺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该成果还获得了2007年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高原医学领域。“高原睡眠与低氧易感的研究”系统地研究了青藏高原藏族的睡眠生理,证实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族保持着良好的睡眠结构和较高的睡眠血氧饱和度,在不同海拔高度对比了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的高原睡眠特征。揭示习服水平的平原人高原睡眠质量差的原因所在。《藏族高原适应遗传的机制》课题,对居住在海拔4350米地区的若干藏族人的遗传基因进行了分析,首次发现了藏族人的有两种基因异于低海拔人群。正是这种原因导致藏族人具有特别的高原适应性。该项重大成果的获得为有效破译高原病发病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根本解决高原人,尤其是我国藏区少数民族生存状态问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0年5月,美国《科学》杂志全文发表《藏族高原遗传适应的机制》研究报告,在世界高原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三、新材料领域。“镁系列晶须研究”,对系列镁晶须进行了不同方法的探讨和研究,获得了碱式硫酸镁晶须、氢氧化镁晶须、超长氧化镁晶须以及普通氧化镁晶须。晶须纯度均达到95%以上。“轴承钢中纳米脱钛剂在钢液中的加入方法研究”,以制取的纳米细粉与对应大颗粒铁合金混合后,用薄钢板制成包芯线,用喂线机喂线加入钢液中,其优点是采用喂线加入纳米脱钛剂复合材料技术具有操作简便,调节灵活,用制取的包芯线进行炉外精炼处理轴承钢液能有效的降低钢液中钛的含量,同时夹杂物数量相对减少,改善了钢的质量,提高了钢材的性能。

        四、矿产资源领域。《青海东昆仑成矿带特性于地表复杂调价下多尺度成矿目标要干快速探测技术》课题,在青藏高原东昆仑地区首次采用CROSTA技术,标识了以暗红红色调增强调卡岩化碳酸岩盐,以亮白色调增强与内生铜矿有关的蚀变信息,大大减少了青海东昆仑成矿带野外矿产勘查的工作量,提高了资源勘查效率和准确率。《青海省东昆仑钴矿成矿系列研究》,对东昆仑地区的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了重新分析和厘定,首次建立了东昆仑成矿带钴矿成矿系列系,系统总结了钴矿成矿规律,建立了钴矿成矿模式,优选了钴矿成矿系靶区,预测出东昆仑成矿带的钴矿资源潜力10万吨,使其成为我国钴矿勘查及开发基地。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生态保护领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项目通过高寒草甸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证实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稳定性,提出了高寒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的被动-主动退化假说,为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治理重建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发表论文98篇,其中SCI论文34篇。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江源区沙漠化形成机理及其生态保护研究》项目全面研究了三江源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的现状,摸清了三江源区高喊沙漠化土地面积和类型;研究得出典型区玛多县1994年-2002年沙漠化土地年平均增长为8.18%。扩展速率强烈。提出了适宜该区自然条件生态修复和沙漠化治理技术措施和对策,研究的沙漠化形成机理和生态过程研究具有创新性。

        六、中藏药领域。《青海省道地中药材冬虫夏草指纹图谱研究》,研究了冬虫夏草指纹图谱,建立了青海产冬虫夏草药材的近红外光谱法的鉴别模型,确定了不同地区冬虫夏草药材的差异性,达到了区分青海省产和非青海省产的目的,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六类常用藏药材混乱品种的分子鉴定》,对青藏高原野生和栽培的红景天、锦鸡儿、园柏、菖蒲和木香6类55种藏药材品种开展分子鉴定,为制定藏药基因-化学指纹图谱的鉴定标准奠定了基础,并由30个新的DNA序列注册到了国际GenBenk序列库,其成果对藏药质量的控制、藏药资源的利用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七、基础科学。《图的多项式理论研究》,对各多项式之间的关系和代数变形及其它们的基本性质、各多项式的根及其分布规律、图的多项式刻画、图的代数性质及其算法以及多项式理论在化学图论的应用、多项式的系数于一个图的化学拓扑指标密切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伴随多项式的理论体系。有近30  篇文章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其中SCI收录13篇。推动了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同时,为增强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条件平台建设方面,立足于特色资源及产业开发,建设和发展特色优势学科,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提升科研水平,使基础研究条件平台已成为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立了各类基础研究条件平台73个。其中依托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建立的“青海省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于2004年被批准为省部共建实验室。以农科院为依托的“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2009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作者: 2011-7-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