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落选者饶毅:“夹着尾巴才能做院士缺乏自尊”

来源:财新《新世纪》
摘要:49岁的海归教授饶毅,近年不断发表对中国科研体制的批评。此次“不再候选院士”的宣告,是他与中国科研体制之间的又一次撞击。一份与中国院士体系诀别的声明,引发学界和舆论热议。8月17日,首次参选院士即落选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通过博客宣布,今后不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点击显示 收起

49岁的海归教授饶毅,近年不断发表对中国科研体制的批评。此次“不再候选院士”的宣告,是他与中国科研体制之间的又一次撞击。



一份与中国院士体系诀别的声明,引发学界和舆论热议。8月17日,首次参选院士即落选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通过博客宣布,今后不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以饶毅的成就,在中科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中出局,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宣告不再候选院士——饶毅对财新《新世纪》表示,“夹着尾巴才能做院士缺乏自尊”。



今年49岁的饶毅,近年不断发表对中国科研体制的批评和评论。此次“不再候选院士”的宣告,是这位海归教授与中国科研体制之间的又一次撞击。



落选



在发表于科学网的博文中,饶毅称,之所以在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科院院士,是鉴于对林可胜、冯德培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推崇和尊重,同时也感谢冯德培、邹岗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称号前身)在上世纪80年代对自己的支持,以及一些现任院士近年来在自己回国后多方面的支持。



“在表达了尊重和感谢后,从2011年8月17日后我将不再成为候选人。”饶毅写道。



8月17日当天,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对外发布。院士候选人从最初314人的有效候选人减少为145人。饶毅未出现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的30人候选名单中。根据中科院院士增选办法,该名单由各学部组织80岁以下的现任院士对候选人评审打分后产生。知情人士透露,饶毅的打分排名相对靠后。



2007年9月,时任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的饶毅全职回到中国,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他是近年来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位从美国知名大学全职归来的讲席教授。在学术体系中,讲席教授职位比正教授职位更难获得。



在谈到为何接受提名推荐时,饶毅不掩饰“参与才能从内部改善”的动机。他在回复财新《新世纪》记者的邮件中坦言,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对行政权力是一个平衡,虽然院士体系的一些方面应该有所改变,但该体系还会较长时间存在。



饶毅称,此次声明今年3月就已写好,只是在第一轮结果出来当天才公布。“我不做院士而继续做科研,可以激励青年专心学术,不要过多看院士脸色。同时也是在道义上支持院士中好的人,警醒其中热衷不正之风的人。”



生命科学专业出身的方舟子在微博中称,“中国很多院士的水平连美国助理教授都达不到。饶毅当过美国著名大学的讲席教授回国,其作为通讯作者发过三篇《细胞》(生物学最好的期刊),三篇《自然》,一篇《科学》。国内哪个院士能和他比?”



与饶毅同时候选中科院院士、并在第一轮过关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对媒体表示,饶毅的落选令他感到非常意外。施一公到清华任职之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席教授,回国后和饶毅一样放弃了美国国籍。两人可谓惺惺相惜。



另一位通过中科院院士增选第一轮的候选人则表示,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不是“世界科学院”评选,或许比较看重对中国科学的贡献,饶毅毕竟2007年才回国,若是晚几年参选应更有把握。



但有知情人士指出,此次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通过初选的候选人中,微观生物组排名第一的学者2005年以美国大学副教授身份回国,并不比饶毅回国早多少。而且,饶毅在1996年起就参与中国多项科学改革,并对中科院神经所、北京生命科学所等国内顶尖研究机构的创立做出了贡献。2005年,在饶毅全职回国之前,他作为神经所的兼职研究员,曾指导该所研究生在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刊物《细胞》发表一篇论文。这是近25年来中国内地的研究第一次在该杂志发表。



当海归遭遇国情



在公共领域,饶毅一向以犀利敢言闻名。他的归国历程,几乎就是与中国现有科研体制不断碰撞磨合的历史。



2004年,饶毅与另两位科学家鲁白、邹承鲁在英国《自然》杂志特刊上联合撰文建议撤销中国科技部。他们表示,科技部的存在方式使得中国科技体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应改为总理科技办公室,专事政策和协调;经费管理则转给已有的专门机构。



这一呼声在科学界内外引发巨大反响,但也为科技部所不喜。该期《自然》杂志特刊未能在中国发行。



2010年9月,美国《科学》杂志刊发施一公和饶毅共同署名的评论文章《中国的科研文化》。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的增长没有对科研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因为“关系”主宰了经费分配。这样的科研文化在浪费经费资源、腐蚀学术精神、阻碍科研创新。



该文随即得到高层领导的关注,学界也普遍持支持态度。但科技部方面宣称:“该文所述与事实不相符合,深深地伤害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感情。”到了2011年4月,科技部部长万钢终于对两人的文章给予积极回应。



就在发表弃选院士声明之前两天,饶毅的博文《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被《人民日报》摘编。文中称,在对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应该降低职称,比如博士后起步的教职应该是助理教授,而非正教授。



文中也表达了对国内院士评选的意见。“中国生命科学界,90%以上的教授在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有些人(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给现在的学生树立不良榜样。”



饶毅知道,在国内“多做少说”是容易得到认同的概念。但是,他认为,在对公众利益有影响的事情上,依德建言,“说”就是“做”。



在归国四年中,饶毅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并不多。在饶毅个人网页的“主要代表性论文”一栏中,2009年和2010年是空白。于是,有人认为他是干不动了才回国;有人认为他只能写博客不能做科学;也有人好意劝告,发表论文比发表议论重要,而且应该又快又多。



然而,饶毅坚持科学研究要“慢”,因为“重要的成果允许慢”。2008年,饶毅在《自然·神经科学》发表重要论文。2011年,他又有重要研究分别发表于该杂志及《自然》。在支持者看来,“这说明饶毅没有吃老本”。



作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饶毅也一直在推进学院的科研体制改革。2008年,饶毅试图关闭退休教授崔克明负责的一个植物形态研究实验室。崔克明愤然在科学网博客表示抗议,要求饶毅“勿将基础学科赶尽杀绝”,并提出实验室负责人的人选。饶毅通过博客公开回应称,实验室负责人的决定权在学院,不能由原负责人个人提拔,学院新聘的实验室负责人需要证明独立领导课题研究的能力,“外人”也应在考虑之列,以此避免学术体系近亲繁殖。在《自然》杂志上,这场纷争被描述为“中国科学界的文化冲突”。



历史与现实的评论员



饶毅曾经说,自己在科学界有双重身份:一是正在实践的科学家,二是对历史与现实的评论员。



饶毅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是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的分子和细胞机制。他解释说,从动物的攻击、求偶和交配行为,到人类的政治和战争,都属于社会行为的范畴。此外,他喜欢研究科学史。很明显,他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照应现实和指向未来。



在饶毅宣布不再候选院士之后,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何祚庥打来电话,劝他不用在乎院士这种虚名,比如居里夫人一辈子也没当上法国科学院院士。实际上,在饶毅个人结集出版的《饶议科学》一书中,他早在2003年就对这段历史做了详细梳理。



在当时的科研结构中,法国科学院是掌管科学交流和研究经费的主要机构。结果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由于其女性身份等原因,终身未能入选法国科学院院士,“这导致对科学家的判断不是以科学为首要衡量标准”。该事件促使居里夫妇的朋友、192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让·佩林后来积极参与到法国科学体系的改革,包括创立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如今该研究中心处于法国科研体系的核心,法国科学院则成为荣誉性兼咨询性学术机构。



在公开场合,饶毅多次说过,回国是基于“归属感”,做科研和教学则是最大的兴趣。他重申:“这些不可能因为是否当选院士而改变。”



饶毅



1962年出生,江西人。1978年考入江西医学院,1991年在旧金山加州大学获神经科学博士学位。1994年起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任教。2004年起任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2006年升为Elsa  Swanson讲席教授。自2007年起,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作者: 2011-8-3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