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科教新闻

两位“诺奖级”中国科学家终获认可

来源:财新网
摘要:两位年届八旬的中国科学家获得了迟来的荣誉。9月19日,2011葛兰素史克(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颁发,今年的两位获奖者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亭栋教授。北京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两位科学家的研究均始于上世纪70年代,被誉为“中......

点击显示 收起

两位年届八旬的中国科学家获得了迟来的荣誉。



9月19日,2011葛兰素史克(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颁发,今年的两位获奖者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亭栋教授。  



北京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



两位科学家的研究均始于上世纪70年代,被誉为“中国过去一个世纪来最重要的两项来自中药的药物发现”。评委会称,屠呦呦因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闻名天下,而张亭栋则是砒霜治疗白血病道路上的奠基式人物。他们在中药研究中按照现代科学标准,发现和证明其化学成分的突破性发现,给全球的疟疾和白血病病人带来了福音。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张亭栋教授



此前北大生科院院长饶毅等学者曾撰文,认为虽然屠呦呦和张亭栋的研究成果近年来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但他们个人并未获得相应的荣誉。饶毅称,这两项成就都已达到角逐诺贝尔医学奖的水平。



事实上,今年的GSK各奖项早在今年7月就已宣布,而在随后的9月12日,屠呦呦又荣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GSK奖的评委会称,这足以证明GSK奖评选的国际水准和超前眼光。



80岁的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奖奖项,将获得25万美元奖金。拉斯克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至今为止,拉斯克奖得主中已经有80人获诺贝尔奖,其中28人是在过去20年中获诺贝尔奖。



已经赴美领奖的屠呦呦今年没有能够出席本次颁奖礼,她为大会录制了视频发言,表达了对主办方的感谢。



79岁的张亭栋在颁奖仪式上详细介绍了他发现砷制剂治疗白血病背后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初,在巡回医疗过程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处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癌症。1971年3月,韩太云将它们改制水针剂,称\"713\"或\"癌灵\"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对某些肿瘤病例见效,曾在当地风行一时,但因毒性太大而放弃。



后来,张亭栋与韩太云合作继续此工作。1972年后,张亭栋等一方面主要集中治疗白血病,另一方面他们分别检测“癌灵”的组分,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轻粉带来肾脏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后两者无治疗作用。



他们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73年。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黑龙江医药》报道他们用“癌灵注射液”(以后也称“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他们明确知道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此后几年他的研究最终确定了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具有较好的疗效,这是张亭栋及团队的开创性成果。然而直到1996年,随现任中国卫生部部长的陈竺一起去美国参加血液病年会,张亭栋才第一次被国际学术界认识。



卫生部部长陈竺今天在一段视频发言向两位获奖者致敬,他认为这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他们最大的贡献不在于发了多少论文,而是其工作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人类的健康问题。”陈竺说。



来自北京大学的科学史研究者饶毅、黎润红和张大庆此前撰写文章,详述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特殊疗效的发现史。



在饶毅看来,当下中国一些药企和中医药从业者过于急功近利,不愿意用现代科学的方式确定中药特定化学成分和特定疾病的关系,却坚持用化学不确定、适应症不明确的中药获得大量收益。饶毅指出,肯定屠呦呦和张亭栋为代表人物的工作,不仅对于他们个人有意义,而且能刺激国际医药界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



此外,今年的GSK“神经科学卓越奖”得主为浙江大学段树民教授,以表彰他对胶质细胞在突触水平调节神经元活动的研究。还有来自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北师大、复旦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的15名年轻学者获得GSK  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组织评选“明日之星奖”。



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于2007年成立,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究。该中心于2010年设置上述奖项,以表彰中国和新加坡地区对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或青年学者。
作者: 2011-9-21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