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北京大学医学部

我心中的导师——李海潮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新闻中心
摘要:北大医院研究生会开展了第一届《良师益友》征文评选活动,北医新闻网近期将刊出部分优秀征文,以表达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激之情。导师,这个起源于佛教的称谓,原本是指那些引导众生进入佛道的大师。因此,除了荀子所言“传道、授业、解惑”,在我心中导师更像是学海中的灯塔,人生路上的榜样。幸运的是,我的导师就是这样的......

点击显示 收起

   编前话:又是9月,第18个教师节即将来临。北大医院研究生会开展了第一届《良师益友》征文评选活动,北医新闻网近期将刊出部分优秀征文,以表达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北医新闻网

 

        导为思想之指引,师乃行为之表率。导师,这个起源于佛教的称谓,原本是指那些引导众生进入佛道的大师。因此,除了荀子所言“传道、授业、解惑”,在我心中导师更像是学海中的灯塔,人生路上的榜样。幸运的是,我的导师就是这样的人。

 

        我在硕士面试时被用英语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个学科,我的回答是“Because I admire my mentor”。老师笑着说了声“Thank you”,这便是我们师生缘分的开始。

 

        像其它有了“老板”的同学一样,刚一开始读研,我就跑去问老师有什么“活儿”要我做。“有哇”老师拿出了早已打印好的写得满满的一大张纸。可仔细一看“心内科: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呼吸科:胸片、CT、血气分析;血液科:骨髓涂片…”。这是什么?看着我一脸不解,老师说:“这是转科要求,你的任务就是好好转科,转到哪一科就要用心学好哪科。不要过早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专科内,广博而坚实的基础才会使你获益终生。”我懂了,老师是要我厚积而薄发。但那个时常困扰我的问题此刻便脱口而出,“作为研究生,既要广、又得专,太难了,也许最后哪个都做不好。” “这就是现在研究生培养的问题”,老师非常认真地说,好像我就是和他一起探讨医学生教育的专家。“打个比方说,我们培养的研究生不应该是个干瘪的成熟细胞,而应该是个出色的多能干细胞,将来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有能力向相应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功能专一的细胞。”老师的点拨成为了我转科学习的动力,从此,我一天天积累着、成熟着。琐碎繁杂的工作因为有了目标而变得充实,周而复始的生活因为有了动力而显得精彩。

 

        每当我遇到困难和不解时,都会毫不犹豫地求助于老师,根本不用顾忌我的问题有多傻。他总会认真地倾听,耐心地解答。无论是说话的口吻,还是看问题的视角,他离我们都如此之近,没有丝毫的距离感。而他的解答和分析往往令人茅塞顿开、倍受启发。当遇到老师也不太清楚的问题时,他不会有任何尴尬,反而越发感兴趣,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记得在一次科里的学习活动中,有人提问“在做肺通气灌注扫描时如何进行下肢静脉显像,从什么血管打药,为什么还要让病人蹬腿?”一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我从来没去看过,也只是跟着瞎猜。这时老师说;“我跟着病人去看过,是这么做的…”。可是其中一些细节,还是引来一片质疑。讨论没有结果,大家的注意力已经移到了下一个问题。可是老师却丝毫没有放过这个疑问的意思。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了声“我一定要弄清楚”。只见他一会儿埋头在厚厚的书本里查找,一会儿又给核医学科的同事打电话。最后他终于带着灿烂的笑容宣布“我弄明白了…”。老师“刨根问底”的样子就像小学生一样可爱。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有发现问题的眼睛、探讨问题的好奇心,可是我们有多少问题像老师这样“弄清楚”了呢?我经常听别人说老师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在这一分聪明的背后,竟是九十九分的不懈与执着。

 

        还有一次,我告诉老师自己管了一个特别难缠的病人,很是头疼。还以为会被教育一番大道理,没想到老师张口便说“没关系,我以前也管过这样的病人…”,于是他细述了当年的“悲惨”遭遇。原来老师也有这么郁闷的时候,我倍受安慰。其实与病人接触也是一门艺术,老师告诉我除了谈话的内容,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向病人传递着信息。比如游移的目光会使病人感到不受尊重,过快的语速会被误认为你很不耐烦…仔细想来,当我好心而不能得到病人理解时,往往是由于不经意间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也许我们无力改变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但老师教我用真诚和技巧赢得患者的信任;也许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对医生的种种苛责,但老师鼓励我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适应环境。

 

        与其说是良师,老师更像位益友,他对我们总是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开始做课题后,有一段时间我们要到北医去做实验。尤其是取动物标本的那一周,时间安排得很满。我每天早上五点就得出家门,晚上九点才回家。我总是在回家后给老师打个电话,向他汇报一天的实验情况。直到最后一天,我觉得自己怎么能像小孩似的这么依赖老师呢,于是没有再打电话。晚上我的电话铃响了,老师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汇报完实验后,老师说:“你们辛苦了,好好休息吧”。这种父母般的关心、朋友般的理解,令我无比感动。

 

        对学生老师总是鼓励、鼓励、再鼓励,他会提出建议,但从来不批评我们,即使在我们做得很糟糕的时候。记得实验结果出来的时候,令人没想到的是,我们的实验中有一部分结论与前期实验大相径庭。我仔细回忆了实验的每一个细节,觉得有很多问题事先没有预料到,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理想。那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失败感,我真是这辈子再也不想做实验了。当我们拿着这样的实验结果站到老师的面前时,他却说:“这是我们亲手做出的实验,是客观事实。我们应该尊重它。有失误怕什么,青霉素是怎么发现的,还不是不小心被青霉菌污染了培养皿。现在要做的是去合理解释实验结果而不是全盘否定它。”老师的鼓励将我们从绝望的深渊中拯救出来,他的这种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更是深深地教育了我。看着我们情绪低落,老师又说:“你们知道这个实验设计是怎么想出来的吗?”, 于是我们被吸引到他的电脑旁,他给我们看了整个实验思路。天呀,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可以做出许许多多的实验。当我为老师的奇思妙想惊叹不已时,他对我们说:“实验不应该是为了毕业、晋升才做的,问题来自于临床工作中。要养成思考的习惯,每天留出一点儿时间让自己的思维天马行空,久而久之,也许某一天就有灵感突现了。”曾记得有句名言“想象比科学知识更重要”,在工作中寻找疑问,在想象中捕捉灵感,老师指引我们由学生向学者之路迈进。我觉得像老师那样从临床提出设想、为求证进行实验,以客观看待结果,远离了急功近利,没有了虚假浮躁,枯燥的实验也如同踏上发现之旅,“痛并快乐着”。我终于鼓起勇气面对实验中的种种不顺利。曾经再也不想做实验的我,如今下了夜班也会去实验室。因为出于兴趣和好奇,因为我想验证老师的想法,想知道事实的真相。

 

    老师是我最好的榜样,点滴之间都对我有深刻的影响。无论何时见到他,他总是对我们微笑着。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不如意,但老师教我们用微笑驱除失落,用微笑面对挑战,用微笑迎来希望。他让我看到原来人可以活得这么快乐,这么充实,这么简单。我想不用我再多说了,朋友们一定已经猜出了我的导师是谁,因为同学们都喜爱他,同事们都熟悉他,师长们都欣赏他,他就是呼吸内科李海潮。

 

(北大医院    胡艳)

 


作者: 2006-9-6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