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校园动态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区)

附属一院再次成功切除世界罕见幼儿巨大腹主动脉瘤

来源:中山大学
摘要:腹主动脉瘤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进展性,有自发破裂倾向,瘤体一旦破裂,必将引起大出血,患者可于5分钟之内死于失血性休克,因此有人体“炸弹”之称。9月8日,附属一院血管外科专家为一17月大男性幼儿成功“拆卸”了极为罕见的幼儿体内“炸弹“。据悉,这是世界上成功进行手术的......

点击显示 收起

腹主动脉瘤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进展性,有自发破裂倾向,瘤体一旦破裂,必将引起大出血,患者可于5分钟之内死于失血性休克,因此有人体“炸弹”之称98日,附属一院血管外科专家为一17月大男性幼儿成功拆卸了极为罕见的幼儿体内"炸弹"。据悉,这是世界上成功进行手术的年龄最小的腹主动脉瘤患者。

患儿李XX,男,15月大,浙江人,今年6月底,母亲无意间发现患儿腹部膨大,并感觉到有搏动性和弹性感,搏动与心跳一致。遂到国内某大型儿童医院检查,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腹部巨大腹主动脉瘤形成。在该院住院2月,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合并腹主动脉瘤。因该院无相关手术经验,于825日转到我院血管外科求治。

患儿除腹部搏动性肿物外,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入院后,血管外科专门组织了全院病例讨论,经血管外科、小儿外科、神经科、风湿科、儿科、放射科等多科联合会诊,认为患儿诊断明确,手术指征明确,应尽快采取手术治疗。经积极术前准备,并与麻醉科、小儿外科、手术室、心外科监护室等科室联合会诊后,于98日在气管内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Y型人工血管植入术”。

手术由附属一院院长、血管外科首席专家王深明教授亲自主刀,叶财盛副教授等专家配合,手术历时3个小时。术中探查显示腹主动脉扩张成瘤,呈气球状,累及腹主动脉骑跨部,腹腔基本被腹主动脉瘤占据,瘤体最大直径10cm,最大长径15cm,远大于常见的成年人的腹主动脉瘤。切开见为真性动脉瘤,瘤壁较正常血管壁厚,并见到附壁血栓,部分瘤壁非常薄弱,濒临破裂。考虑到瘤体的侵犯范围和患儿将来生长发育过程中血管的生长,采用了直径12mm Dacron Y型人造血管植入,并保留了双侧髂内动脉以保证肠道血供。由于瘤体近端腹主动脉直径仅8mm,与直径12mm 的人工血管吻合难度较大。手术中腹主动脉阻断时间仅为50min,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儿转心外科监护室监护治疗,恢复顺利。患儿恢复速度快,于919日痊愈出院。

腹主动脉瘤是老年人常见病变,大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腹部搏动性包块,没有任何症状,如出现腰腹部疼痛,必须注意有破裂可能。通过彩色超声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CTAMRADSA可进一步明确。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小儿腹主动脉瘤极其罕见,经文献检索,该例患儿是目前世界上报道的最年轻的成功进行手术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血管外科曾分别于2002年为一例12岁、2007年为一例3岁患儿成功进行了腹主动脉瘤切除手术,是国内对这一特殊病变群体成功进行手术的唯一单位。本例患者也是家人通过新闻媒体对之前成功病例的报道,慕名至该院求治的。目前世界上报道的原发性腹主动脉瘤儿童患者例数少,其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无关,常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有关。本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显示“主动脉壁中膜间质轻度粘液变性办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局部中膜撕裂并出血。”。其病因考虑与其所患结节性硬化症有关,专家正通过基因学检查希望能进一步明确。(党办   陈起坤)

作者: 2008-10-9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