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文汇报]翻整孕育名医的土壤

来源:文汇报
摘要:[文汇报]翻整孕育名医的土壤上海交大医学院教学改革突出临床导向满头银发的王一飞与一批教授一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始了一次变革性的尝试,明年将在医学院新招收的8年制博士班推行。...

点击显示 收起

[文汇报]翻整孕育名医的土壤
上海交大医学院教学改革突出临床导向

    满头银发的王一飞与一批教授一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始了一次变革性的尝试,明年将在医学院新招收的8年制博士班推行。这种尝试被大家称为医学院的“顶层设计”。    
    在顶层设计中,医学教育彻底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根据人体和疾病的特点,以系统为单元整合课程体系;第一次将人文教育贯穿始终;破例地精减了30%-40%的理论教育课堂学习,提倡学生的自学和选修……医学生从第一年起就进入医院,接触患者。    
    类似的顶层设计还出现在中国其他著名学府的医学院校之中,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南大学医学院等等。几大院校的改革内容尽管并不统一,总体设计理念却不谋而合。
   
    提早见习促学生“上手”思考
   
    2002年考入上海交大医学院的王玲眼下正在市六医院实习。作为医学院第一届试点班的学生,大三后开始临床见习。小王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幸运的,能根据实际病例整合所学的病例、生理、药理等知识,一步一步地推断出疾病,“我们的知识不是靠死记硬背的。”    
    临床科室的医生们非常欢迎这样的学生,评价他们“上手很快”。交大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的院长极力赞同这样的办学方法,瑞金医院更希望能更全面地参与顶层设计。
   
    打破学科限制以“病”授课
   
    以往,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科为单位,例如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药学等等。而新顶层设计中的教材则以系统为单位,例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等。通俗点说,新教材是以疾病为单位,教授们将原来的学科知识拆分,根据人体的特点重新整合。    
    组织胚胎学张君慧教授说:“现在老师备课也是以系统为单位,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共同讨论。”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学生们既能懂得心脏的构造,又能知道什么是心脏病,以及患有心脏病之后的用药基本原则。    
    这样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对医学教师们的要求。在生殖系统授课周期里,有学生向张君慧发问:“植物人是否拥有生育能力?”这个问题把她一下子问住了,“过去只要对照课本讲授组织胚胎学就行,现在学生逼着你把组织胚胎的理论知识融化到临床。”张君慧细细地核实了文献后,给了学生一个肯定的答复。    
    为此,交大医学院的教授委员会重新选编了10本教材。
    
    五年之后学生能力“不一般”
   
    在顶层设计中,教授们更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王玲选修预防医学,在导师的安排下,她参与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到学校为初中学生进行宣教。学生们在导师的带领下提前接触医学发展的前沿问题,他们讨论、汇报、宣讲……大家公认,试点班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确与众不同”。王一飞教授认为,这些学生的优势并非体现在考试面前,“等他们进入医院,当了5年临床医生之后就一定会有不一般的表现。”    
    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朱正纲教授表示,这样的改革基于医学院55年的办学经验,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术上具有批判精神,欢迎学生们参与教学,更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教育之中。他说:“医学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真正为病人着想的医者。”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