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学教育校园动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血研所科学家掌控血栓第一“元凶”

来源:瑞金医院
摘要:8月1日,著名血液学专业杂志《血液》(Blood)刊出附属瑞金医院血研所科学家研究成果。该成果对止血及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次在人类完整血小板中论证整合素β3介导血小板活化信号转导的精确分子机制,证明整合素β3羧基末端三个氨基酸即精-甘-苏氨酸(RGT)是Src激酶的结合位点。由此发现,具有透膜作......

点击显示 收起

    8月1日,著名血液学专业杂志《血液》(Blood)刊出附属瑞金医院血研所科学家研究成果。该成果对止血及血栓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次在人类完整血小板中论证整合素β3介导血小板活化信号转导的精确分子机制,证明整合素β3羧基末端三个氨基酸即精-甘-苏氨酸(RGT)是Src激酶的结合位点;同时利用合成寡肽实现了对整合素αIIb/β3外向内信号转导的单向阻滞。由此发现,具有透膜作用的RGT寡肽对整合素β3/Src激酶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干扰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防治血栓性疾病的新途径。该项研究由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血栓与止血课题组长奚晓东教授主持完成。
    该项研究前后进行了3年半,奚晓东教授和他的课题组认为整合素β3是血栓形成的关键“控制点”,如果能对整合素β3及其相关信号转导通路进行有效控制,将有助于防治血栓性疾病。以血栓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的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已超过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元凶”。
    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伸展是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通常包含两个阶段即不稳定的第一阶段和稳定的第二阶段,分别由内向外或外向内信号转导所控制,前者在维持正常止血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以往的血小板活化抑制剂对上述两个阶段都有作用,因此造成血小板活化的全面阻滞、影响正常止血而带来出血的副作用。奚晓东发现,如果能够特异性地阻止第二阶段的发生而保留第一阶段,将有可能在维持正常止血的前提下抑制病理性血栓形成。研究课题中用合成寡肽RGT以正常的人类血小板为对象,观察其对整合素αIIb/β3介导的信号转导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在人类完整血小板上实现对整合素αIIb/β3外向内信号转导的单向阻滞,因此合成寡肽RGT是目前为止唯一能选择性地影响人类血小板外向内信号转导及其相应功能的人工合成分子。鉴于此信号转导对血栓形成的作用,具有透膜作用的RGT寡肽可能代表一种安全有效防治血栓性疾病的新策略。
    研究虽然获得极大突破,论著的影响因子也达到10.896,但奚晓东教授坦言,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还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离体实验数据需经体内研究加以验证,目前后续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研究在国际血液学界引起很大反响,美国血液学著名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Joel S. Bennett为此特别在同期《血液》杂志撰写评论,盛赞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回答了关于选择性调控整合素αIIb/β3信号转导并将之应用于抑制血栓形成的所有问题,并强调该研究因其深入阐述血小板活化分子机制的理论意义及其作为血栓治疗新策略的应用前景而不同凡响。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也致信奚晓东,对他们取得成果表示衷心祝贺。
作者: 2008-8-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