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创新为“六味丸”注入新活力——访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峰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一个用了千百年的方子,被证明有确切疗效的方子,还要不要创新。创新会不会毁掉“传统”。六味地黄丸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近日,带着六味地黄丸的创新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峰教授。...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传统”,一个用了千百年的方子,被证明有确切疗效的方子,还要不要创新?创新会不会毁掉“传统”?这是多年来人们争论很多的一个话题。六味地黄丸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近日,带着六味地黄丸的创新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峰教授。
  ▲“中医的创新脚步从没有停止过”
  作为年轻一代中医学专家,李峰开门见山地告诉记者,中医是传统医学,但不是“保守”医学,中医的创新脚步从没有停止过。就说六味地黄丸吧,它是由宋代钱乙根据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附子、桂枝,易干地黄为熟地黄而成,主要用于儿童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到了元代,六味地黄丸已用于成人,治疗肾气虚所致的“寝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在明代,该方的应用又有了很大发展,用于治疗咳嗽、消渴、疮疥、小便不畅、不孕、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燥无痛、齿牙不固、腰腿痿软、自汗盗汗、便血等等。至清代,又有出现六味地黄丸(汤)治疗类中风、虚劳、吐血、头痛、痰饮、瘰疠、产后不语、喘促等的记载。从六味地黄丸问世以来至清朝,其主治由原来的儿科用药拓展到内,外、妇、五官等各科,涉及病症40余种。不仅六味地黄丸的适用证不断扩大,而且后人以其为基础,又创制出了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方剂。可见,中医学对六味地黄丸功效的认识,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创新为六味地黄丸的传承铺好了路”
  李峰说,如果说古代医家在实践中扩大了六味地黄丸的适用范围,是“平面”的创新,那么现代的各种研究则是对六味地黄丸的“立体”创新。
  李峰介绍说,现代对六味地黄丸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现代药理研究。为了让古方更好地今用,近年来,中医药界对六味地黄丸进行了深入的药理研究,不仅证实了六味地黄丸的一些功效,而且还发现了许多新作用。比如,它可对抗某些西药的副作用。长期应用超生理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某种疾病常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办法消除其蓄积的副作用和防止停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发生。如在使用激素的同时使用六味地黄丸,可明显降低激素的副作用。
  其二,临床研究。古代医家诊病多以“证”为名,比如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而现代医学诊病则以“病”为名。现代人对“证”多不了解,只是对“病”名比较熟悉。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阴虚“证”的,那么它在应用中如何与现代对疾病的认识相结合?就必须通过临床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目前我国对六味地黄丸的临床研究资料非常丰厚。
  其三,制药工艺研究。六味地黄丸的传统制剂是大蜜丸、小蜜丸和水丸,后来又产生了片、颗粒、胶囊剂型,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剂型吸收差,服用量大,保质期短。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河南宛西制药率先研制生产出了浓缩丸,浓缩丸的生产工艺由三部分组成——浸膏、药粉和科学提取的有效成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水丸、水蜜丸工艺相比都有了质的飞跃。
  李峰认为,正是这些创新,为六味地黄丸的传承铺好了路。为什么这么说呢?单从剂型的创新上说,浓缩丸去粗取精,吸收好,有利疗效的发挥;不含糖,更适合糖尿病等患者服用;服用方便,浓缩丸每次服用8粒,每天服用3次,特别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质量稳定,保质期较长,利于保存。疗效好了,保存、携带、服用方便了,人们当然就愿意用了,有人用才可能传承下去。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药走向国际市场也必须由创新做后盾,六味地黄丸也不例外。”李峰如是说。近年来,世界各国“回归自然”,“自然疗法”成时尚,中药在国际医疗市场的影响和地位日益提升,这是我们需要抓住的契机。但如果没有药理研究、临床研究做支撑,对于中药没有基本的现代医药学的描述,只用“阴阳五行”去跟人家解释,很难让人接受;如果没有剂型的革新,还是“药味”十足的蜜丸,或是需要服用量很大的水丸,在没有中医药传统的背景下,人们也很难服用。
  李峰不无感慨地说,创新不仅不会毁掉“传统”,而且是中医药发展所必须经历的,也是应该鼓励的。  
  ▲李峰小传
  因为从小对中医的一些感性认识,1985年李峰以超过清华大学录取线的分数,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名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毕业后,又攻读并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位,2000年参加了河南宛西制药博士后流动站有关六味地黄的研究项目。
  李峰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中医诊断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医内科分会全国委员,世中联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兼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科研方面,作为主要完成人,李峰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中医药防治肺、肝癌术后转移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理气扶正类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机理研究”等十余项国家级和部局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专著十余部,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基金、“973”专项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资助项目和卫生部等科研课题,采用生物芯片等现代高新技术,对中医病症和方药作用机理进行研究。
  临床方面,多年来,在杨维益教授、季绍良教授、晁恩祥教授等中医名家指导下,坚持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抑郁症等身心疾患,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前列腺增生等妇科、男科疾患,过敏鼻炎感冒后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膝骨关节炎等骨关节疾患以及中医药防治肿瘤等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国医药报记者 杨六香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