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学教育人物专访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杰出青年PI张令强副研究员

来源:生物谷
摘要: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贺福初院士、张令强副研究员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骨形成负调控分子CKIP-1(酪蛋白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及其在机体骨量稳态调控中的作用机制。com)有幸采访到了论文作者,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张令强副研究员。......

点击显示 收起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贺福初院士、张令强副研究员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骨形成负调控分子CKIP-1(酪蛋白激酶相互作用蛋白1)及其在机体骨量稳态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于2008年7月2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借此机会我们生物谷(Bioon.com)有幸采访到了论文作者,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张令强副研究员。



Bioon.com:通过您的论文可以看出您这这次研究涉及基因,蛋白质,分子生物学,信号通路,代谢网络等多方面内容,工作量相当大。作为论文作者,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发现CKIP-1这个基因的?在后来的工作中如何合理有序的安排研究的?



张令强:CKIP-1不是在这个研究中才发现的,我们自2000年开展CKIP-1的功能研究到现在已经近8年的时间了,在这个工作之前,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研究,但是我们认为CKIP-1的生理功能一直不清楚,主要原因是缺少令人信服的来自动物整体的实验证据,因此,我们较早就开始着手建立CKIP-1敲除小鼠模型,通过与我们重点实验室杨晓研究员课题组合作,最终得到了这一小鼠模型。在动物整体水平的实验开展的同时,我们又发现了CKIP-1与泛素连接酶Smurf1的功能关联,而且深入的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有趣,提示了CKIP-1可能在骨形成调控中具有功能,我们在小鼠上进行了检测,果然发现了有意义的表型,因此将分子水平的研究与动物整体水平的研究结合起来是我们这个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Bioon.com:通过前一段时间的科研工作及论文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面,您觉得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令强: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给了我们很大的自信,让我们感到在中国本土也可以做工作,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Bioon.com:就在去年,您也是与贺福初院士合作,发表了一篇有关p53基因的PNAS论文。短短一年时间,你们又携手发表了这篇Nature  Cell  Biology。由此可见你们团队的科研水平及效率非常高,您能否传授一下保持这样高质量高效率科研工作的窍门呢?



张令强:去年那篇PNAS论文与这篇文章方向不一样,这两个工作不是前后开展的,而是同时进行的,我们在努力尽可能地把每一个工作做得更漂亮一些。当然,每一篇论文我们都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如果说高质量高效率的窍门,我想可能没有什么捷径,我的导师贺福初教授常讲一个词,天道酬勤,我们扎扎实实地积累了每一个数据,也就有了最后的论文。



Bioon.com:论文发表只是一个课题进行中的一个阶段,您目前的研究工作是否还在这个课题上,继续深入研究?还是有一个更加吸引人的课题?



张令强:我们还在深入研究CKIP-1这个基因,同时这篇文章的一个创新点是泛素连接酶的调控机制,我们在这个方向上也在开展更多的研究,希望能够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Bioon.com: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目前我国在蛋白质组学领域批准建设的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成立一年有余,已在Nature系列刊物发表5篇重要文章。作为实验室PI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个实验室的优势及不足?实验室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资金?人才?idea?或者是别的什么?



张令强: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全军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是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和生物信息学三大学科形成的完美组合,有着很好的科研基础。在2006年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时,根据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建议,又进一步凝练了实验室方向,并调整了一部分课题组,尤其是新吸纳了几个各有特色的课题组,如刚才提到的杨晓研究员课题组,为实验室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围绕蛋白质组学研究方向形成的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大团队,有利于彼此借鉴、互利合作。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合作,我想我们这篇文章也是得益于合作,特别是两位年轻的共同第一作者的良好合作促成了这个工作的发表。



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我们实验室有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例如贺教授多年来在实验室一直倡导"让想做事的人能做事,让能做事的人做成事,让做成事的人做大事",并且身体力行,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创新,尤其是鼓励年轻人不拘一格,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我个人就是这种科研环境的受益者之一。这也是科学创新的真正源泉,也是一个实验室能发展得越来越好的根本保证。我们期盼更多的有志向的年轻人加盟我们的大团队,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



当然实验室也有一些不足,如没有单独招研究生的权利,而依托单位在招生名额上受体制的约束,即使已经给予我们重点实验室很大的支持和倾斜,但是研究生的来源仍显十分不足。曾经还有国外的学生申请来我们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但是我们因为无法给国外学生授予学位而婉言谢绝。



在优秀人才引进上,制度还不是很完善,也无法像科学院或高校那样能利用"百人计划"或"长江学者"等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



另外在技术平台等硬件建设上,尽管我们已有较好的科研条件,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经费来源,因此在设备的更新上仍显捉襟见肘。



#    #    #



人物简介:



张令强,博士,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室副主任,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北京市科技新星。1976年9月出生于江苏沛县,本科就读于山东烟台大学,后考入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原放射医学研究所)攻读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贺福初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泛素连接酶的功能及调控机制;DNA损伤反应与修复的分子机制;肝脏重要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功能研究等。承担国家973课题"DNA  DSB损伤修复重要蛋白复合体的构成组分及动态研究"、863课题"新型转录调控因子的批量发现及其疾病相关性研究"及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Cell  Biology、EMBO  Journal、Gastroenterology、PNAS、Cellular  Signaling等刊物发表论文13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五完成人)、中国遗传学会优秀论文奖2次、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优秀论文奖1次,获得2项、申请4项中国发明专利。参编译专著3部。
作者: 2008-8-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