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器官移植

科学解决移植器官短缺问题 提高存活时间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摘要:中国的器官移植从数量、技术、成功率等方面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器官短缺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对于挽救生命应该发挥的作用。在近日召开的卫生部-诺华“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上,全国100多位器官移植和神经科领域的权威专家探讨了我国......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国的器官移植从数量、技术、成功率等方面都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器官短缺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器官移植对于挽救生命应该发挥的作用。在近日召开的卫生部-诺华“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合作项目”第六届学术研讨会上,全国100多位器官移植和神经科领域的权威专家探讨了我国缓解器官短缺的科学之道。

  活体移植人/肾存活优于尸肾,但必须保证供体安全

  大会指出,活体肾移植可缩短患者等待移植的时间,降低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可能性和因此较少服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毒副作用,降低移植肾不良事件发生率,人和肾的长期存活率均明显优于尸肾移植,亲属活体供肾移植已成为尿毒症患者进行家庭自救的一个选择。但活体肾移植必须严格遵循《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有关供者及供受者亲缘关系的规定,限于在卫生部准入和指定的机构开展,得到该机构专门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供受者知情同意,科学地进行活体供者医疗评估,最大限度地保证活体供者的安全,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并建立供受者长期随访系统。

   脑死亡标准是医学发展的标志,脑死亡器官捐献客观上将扩大器官来源

  现代医学发展认为,由于脑功能的无可替代性、脑细胞死亡不再生及不可逆性、脑不能移植、不能人工替代等特性,以脑功能不可逆的损害可以作为死亡的标准。全世界有89个国家对脑死亡进行了立法。但是诊断脑死亡有明确的标准并要经过非常科学的临床判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忠华教授在大会上提出,脑死亡规范是医学科学进步的标志,从众多意义上说,应在我国启动脑死亡判定标准。资料表明,脑死亡只与万分之一的人群有关,绝大部分自然人的死亡都是心跳停止的死亡。但必须明确的概念是,植物人不是脑死亡,脑死亡也不是安乐死。脑死亡标准对于器官移植的意义在于,如果有脑死亡判定,又有亡者生前(或故后家属的)器官捐献意愿,以及器官捐献的体系,则有可能实现可供器官移植的脑死亡者捐献器官。世界上器官捐献最好的国家,如奥地利、西班牙,每年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人数为34~36人(34~36 /pmp)。我国2006年才0.016/pmp;2007年为0.03/pmp;相差4位数。

  提高移植长期存活,节约宝贵器官资源

  移植后的长期存活和生活质量也是反映器官移植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移植物和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及生活质量,即意味着被移植器官得以很好利用,可以减少同一患者需要再次移植对宝贵器官资源的占用。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交流了抗排斥反应基础药物“环孢素在肾移植中应用的专家共识”。以山地明为代表的环孢素自1978年应用于临床肾移植以来,全世界的器官移植进入了环孢素的时代。共识认为,对于移植后糖尿病及糖尿病高危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HCV+)的肾移植受者在术后应优先选择环孢素来控制排斥反应。

作者: 陈平 作者: 2008-7-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