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临床快报心胸外科

我国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取得新进展

来源:中国医药报
摘要:最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符伟国教授率领的学术科研团队在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技术上取得新进展。董智慧、符伟国、王玉琦等将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月10日的国际权威刊物《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这是国际上首次对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逆行......

点击显示 收起

      最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符伟国教授率领的学术科研团队在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技术上取得新进展。董智慧、符伟国、王玉琦等将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的研究结果,发表在2月10日的国际权威刊物《循环》(Circulation)杂志上。这是国际上首次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的系统论述;也是我国血管外科界在《循环》杂志上首次发表的由国内学者独立完成的临床研究类论著。

 

    据符伟国教授介绍,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血肿,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或主动脉夹层分离,简称主动脉夹层。美国年发病率为2.9/10万人~3.5/10万人,虽然国内尚缺乏流行病学资料,但是在临床实践以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中,“中国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国家”已经成为各国学者的共识。即使以美国年发病率估算,国内每年主动脉夹层的发病人数也至少达到5万例,主动脉夹层往往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凶险。相关资料显示患者送达医院前死亡21%,24小时死亡率50%,1周内死亡率68%,严重危害到国人健康。主动脉夹层以往的治疗主要是传统手术为主,创伤巨大,死亡率高达15%~26%,截瘫率25%,而且高龄、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无法耐受,很多病人只能采取保守治疗,中远期效果差。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主动脉夹层外科蓬勃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主动脉腔内移植物和主动脉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使主动脉夹层外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创时代。

 

    我国血管外科作为独立学科发展历史较短,但通过老一辈血管外科专家的努力,我国血管外科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断肢再植、多发性大动脉炎、布加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在主动脉疾病外科治疗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因而该项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上达到国际前沿地位。

 

    腔内治疗是主动脉夹层治疗的一种新方法,突出的优点为创伤小,可将死亡率降低至5%,截瘫率降至0.8%,因而快速成为主动脉夹层治疗的主要发展趋势。但作为一种新方法,其中远期效果尤其是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是我国率先开展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的少数医学中心之一,在我国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王玉琦的指导下,由符伟国教授领衔,包括颜志平、王春生教授在内的血管外科、介入放射科和心胸外科团队经过8年来的不断发展和对夹层病例的中长期随访,总结出发生的原因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病程进展、动脉壁脆弱和腔内修复性因素,提出了注重病例和支架的选择、改进支架设计以及规范腔内操作等针对性预防措施。发现“逆行性A型夹层”是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尤其是围手术期首位的致死原因。其发生率2.5%,死亡率高达27.3%,这在以往认为非常罕见,仅有少数个案报道,对其缺乏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这一发现对进一步提高腔内修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意义。

 

    该研究成果影响力得到了在全球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以及外周血管病学杂志中均排名第一的《循环》杂志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对胸主动脉腔内治疗一种重要并发症的及时报道”,对于提高全球学术界对该成果的认识,进一步改善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该项新技术的长远发展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 2009-4-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