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新闻专题医疗服务价格

看病真贵还是故意贵? 换名药等是贵的主凶

来源:搜狐博客(系统默认)
摘要:com/如今,“看病贵”在百姓医疗消费中普遍存在,看一个普通的感冒,医生可能会给你开最好最贵的抗生素。原本可以用青霉素治疗,非得用头孢霉素。门诊可以解决的问题却收入院治疗。在已经失去治疗价值的晚期癌症病人身上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的药物……这种极不合理的医疗高消费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资源,医院也许因此而......

点击显示 收起

作者博客地址:http://wsyshb.blog.sohu.com/

  如今,“看病贵”在百姓医疗消费中普遍存在,看一个普通的感冒,医生可能会给你开最好最贵的抗生素;原本可以用青霉素治疗,非得用头孢霉素;可以B超检查,非要患者进行CT检查;头上擦伤了一点皮来个CT、磁共振;本来可以顺产的孕妇却建议进行剖腹产;门诊可以解决的问题却收入院治疗;在已经失去治疗价值的晚期癌症病人身上应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好的药物……这种极不合理的医疗高消费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资源,医院也许因此而“发展”了,新大楼盖起来了,新设备进来了,而病人却得不到最好、最合理的治疗,表面上看医疗事业似乎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但实质上却偏离了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方向,走向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医院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公司、企业,医患之间也从一种互相信任的托付关系演变成一种互相猜疑、互相防范的敌对关系。不该做的检查做了,如果是无创的,仅仅是多花了一些钱;如果是有创的,还要再承担肉体上的痛苦。不该用的药用了,就可能因为药物的毒副作用造成脏器损害、成瘾依赖,甚至致残、致死等。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看病都喜欢找熟人,一来可以得到比较细心的照顾,二来防止成为过度医疗的“冤大头”。过度医疗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因药费、疗效、服务等问题而发生的纠纷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要对簿公堂。

  “辅助药”、“换名药”是看病贵的主凶

  一般大众都把看病贵归罪于药价太高,其实并非所有的药价都高。如一盒治疗伤风感冒的维C银翘片24片售价0.7元,够服4天量;一瓶名牌厂家生产的肠溶阿司匹林100片售价仅1.3元,其他厂家产品每瓶0.5元,够服25~30天;一瓶治疗肠道感染的上海产诺氟沙星(氟哌酸)胶囊20粒售价2元,其他厂家产品售价1.3~1.5元,够服3天量还余2粒;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盐酸环丙沙星片,10片售价0.9元,够服一天量;乙酰螺旋霉素片12片售价0.5元,够服一天量;名牌厂家生产的红霉素片100片售价10.7元,每天一般服8片,最大剂量服16片;华北制药厂生产的名牌青霉素80万单位每支售价0.4元,每天用10支是4元;上海产氨苄青霉素0.5克每支售价0.6元,每天用10支是6元;一瓶甲硝唑输液售价1.5元,每天最多用2瓶;一瓶氧氟沙星输液售价1.1元,每天最大用量是2瓶;各种葡萄糖输液小瓶(250毫升)售价1.5元,大瓶(500毫升)售价2元(以上各种药品零售价格均采自一家市级医院药房划价电脑)……业内人士感叹:“一瓶吊针(输液)价还不及一瓶汽水贵。”

  看看这些药品的零售价格,你还会觉得药品价格太贵吗?其实,这些廉价药品正是治疗各种常见疾病最有效、不良反应最少的“治疗型”药物,真正战胜疾病必须得靠它们,它们是治疗疾病的主力军。既然这么多治疗型特效药物价格如此低廉,为什么群众看病吃药还会那么贵?药价到底贵在哪里?

  最近,笔者一位朋友的父亲因患肺心病住进一家市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生正是朋友的同学。患者共住院7天就康复出院了,出院结算时西药费共计95元,平均每天不足14元。长期医嘱(每天必用药物)是5%葡萄糖盐水250毫升,氨苄青霉素5克,静滴;10%葡萄糖250毫升,喘定0.5克,地塞米松5毫克,维生素C2克,静滴;氧氟沙星注射液200毫升(0.4克),静滴;25%葡萄糖20毫升,毛花强心丙(西地兰)0.2毫克,静注。计价共12.5元。显然,患者是得到了医生的特殊关照。这位医生坦言:“就是我老父亲住进来,我也给他用这些药。”

  与朋友的父亲同住一室的另一位同样患肺心病的患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这位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朋友的父亲完全相同,只不过把消炎的抗菌素氨苄青霉素换成了另外一种含有“增效成分”的氨苄青霉素,这种药物每支售价13元,每天用10支,共计130元。另外,又多加了两组“辅助药”。一组是含有和血塞通针剂相同成分的活血药物。医生说这种药物能活血化瘀,有益于防治老年心血管疾病,对肺功能的恢复有辅助治疗作用,每天用5支,每支22元,共计110元。其实,血塞通每天用量也是5支,但每支售价只有0.35元。如果医生把所用药物改为血塞通,仅这一种药物每天就为患者节省药费108.3元。另一组“辅助药”是一种蛋白水解物。每天用5支,每支19元,共计95元。医生说这种药物含有多种氨基酸,对病人有营养作用。营养上去了,自然有利于患者肺病的治疗。目前蛋白水解物类制剂种类很多,但成分、功效和用途基本相同,而且价格都不低。其实所含有效成分都是各种氨基酸。但目前国内市场上本身就供应有各种氨基酸输液,每瓶售价4~6元,每天用2瓶已足量。医生如果把蛋白水解物制剂改为直接用氨基酸输液,每天可为患者节省药费80多元。

  这位患者的治疗与朋友的父亲相比,通过医生的上述三处“改进”,治疗费用每天变成了346元,是朋友父亲治疗费用的26.5倍。

  近年来,上述“辅助药”、“换名药”和“营养药”在临床治疗上大行其道,这些药物常常被医生可有可无地广泛应用。其实,即使这些药物能起到一些“营养”和“辅助”治疗作用,也都可以被一些廉价老药所代替。既然是这样,那么医生为什么还热衷给患者使用这些高价药物呢?上述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主治大夫向朋友道出了谜底:“这些辅助药、营养药都在做临床。”所谓“做临床”就是有厂商在向医生送回扣,在搞不正当商业贿赂

  近年来,国家在整治医药购销和使用中的商业贿赂行为中出台了不少严厉措施,也处理了一些不法医务人员,但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治。有关部门应重点查一查这些所谓的“营养药”和“辅助药”背后的猫腻,把它们清除出医疗市场和医院,对行贿和受贿者严惩不怠。另外,国家医药主管部门今后在审批药物时也要严格把关,对一些可有可无的“辅助药”和“换名药”坚决不批,以净化医药市场。让治疗型廉价药物占领医院药房,唱治病主角。这样才有望让群众治病的高额药费实实在在地降下来。

  进口药、非报销药为看病贵推波助澜

  小刘在南方某市打工。春节前出现发热、咳嗽,起初他还以为是感冒了,于是就到药店买了点感冒药口服。一周后病情并不见减轻,他这才不得不到医院检查。医生听诊及X光检查结果显示,小刘的病情已发展成肺炎。医生要求住院治疗。医生为他设计了治疗方案,主要使用头孢三嗪、左氧氟沙星、替硝唑三联抗生素抗菌消炎,使用氨溴索、多索茶碱化痰平喘。住院第一天,各种检查费加上药费就花去了1000多元,仅药费就高达700多元。以后每天药物治疗方案不变,每天费用都在800元以上。住院到第五天,小刘的病情有所减轻,他找到主管医生要求出院。医生说病情还没稳定,最好不要过早出院。小刘说,这5天他已花去近5000元,这足以是他半年打工的积蓄。眼下实在是付不出药费了。在小刘的一再要求下,医生为他办理了出院手续,并打印治疗清单,医嘱让他回家后按上述治疗方案继续治疗。小刘回到家乡后,住到家乡的乡医院,继续按照原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只是把其中一种新农合不报销的药品多索茶碱换成了可以报销的同类药物喘定。经一周的治疗,小刘病愈出院。结账时倒把小刘给惊呆了。同样的用药,品种、用量都不变,原医院每天药费高达700多元,而在乡医院只有30元,相差了23倍之多!第一家住院总费用近5000元,新农合只给报销300多元,报销率只有6%;乡医院总共花费600元,农合却给报销了330元,报销率达55%。小刘打电话到第一家医院,得到的结论是第一家医院给小刘使用的药品头孢三嗪、左氧氟沙星、氨溴索是进口药品,国产药多索茶碱和所有进口药品新农合均不予报销。小刘仔细核对了两家医院三种进口药品与国产药品的价格,结果发现,相差达15~40倍之多。如1支进口头孢三嗪的价格是120多元,而国产品只有3元多。多索茶碱每支价格是17元,每天用3支,而喘定每支价格是0.17元,每天用2支。

  现在的医生,特别是大医院的医生,非常热衷使用进口高价药物,这里面也有一个经济利益问题。如今政府允许医院药品销价可以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这样自然是销价越高医院所得利润越多。如销1支国产头孢三嗪医院只能得利0.4元,而销1支进口头孢三嗪可得利15.6元!相差高达39倍!有的医院还按药品销售额的3%~5%给医生提成,这就更助长了医生给病人用高价进口药和国产高价药,哪还顾得管你农合、医保报销不报销。

  医生们在给患者推荐高价进口药品时,多是介绍进口药品虽然价格高,但疗效好。难道“进口药一定比国产药疗效好”或“价格高的药一定比价格低的效果好”吗?作为一名业内人士,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答案是否定的。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科技和医药工业的发展,很多国产药的质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大量临床治疗观察对比,结果证明很多国产药无论是药动学过程,还是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都与进口药相似或相同。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确有证据证明国产货与进口货质量、临床疗效无差异的品种,有关部门要限制进口,大力推广国产货,这确是一件降低医疗费用、遏制过度医疗、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责任编辑:江大红)
作者: 卫一鸣 作者: 2008-5-1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