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专题黄禹锡“造假案”

黄禹锡事件影响深远 科学杂志痛定思痛

来源:科学时报
摘要:每逢岁末,《科学》杂志的编辑们会评选年度科学新闻和来年的热点领域,但与过去不一样的是,在2006年12月,他们突破常规评出了年度科学欺诈事件——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和其研究小组伪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这一事件动摇了科学大厦的诚实根基,学术期刊面临如何反欺诈的挑战。黄禹锡研究小组和其美国研究人员2005年......

点击显示 收起

        每逢岁末,《科学》杂志的编辑们会评选年度科学新闻和来年的热点领域,但与过去不一样的是,在2006年12月,他们突破常规评出了年度科学欺诈事件——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和其研究小组伪造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这一事件动摇了科学大厦的诚实根基,学术期刊面临如何反欺诈的挑战。  



        黄禹锡研究小组和其美国研究人员2005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声称培育出第一个与患者DNA匹配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这项成果有可能改变人类疾病的治疗,世界为之欢呼。但随后一封张贴在韩国网站上的匿名信指控这篇论文有违规则,韩国当局随之展开调查。2005年12月,《科学》杂志的新闻编辑们将已经列为年度十大科学进展的黄禹锡干细胞研究成果删除。  



        黄禹锡事件对国际科学界的影响至今犹存,事件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胆大妄为、厚颜无耻的科学欺诈事件,它粉碎了许多研究人员和关心科学的公众对学术期刊查出蓄意欺骗事件能力的信任。尽管《科学》杂志撤销了黄禹锡与同事在2004年和2005年发表的两篇关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论文,但《科学》杂志仍然面临重重质问:为何这份声誉卓越的期刊会发表这种作假论文?  



        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在社论中指出,作为竞争对手,《自然》不会因为《科学》发表了两篇人类干细胞研究的造假论文而幸灾乐祸,因为如果这两篇论文投稿给《自然》杂志,《自然》也可能会发表它们。黄禹锡事件让期刊面临同样的挑战:如何防止和查出作假论文。  



        《科学》杂志指出,事件被调查清楚后,黄禹锡身败名裂,2006年也成为以诚实为本的科学界的痛苦开端,公众对发表欺诈性论文的关注增加了,同行评审面临质疑。2006年6月,欧洲的调查人员报告说,挪威学者Radium  Hospital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的两篇论文含有大量伪造数据,这两篇论文声称发现了一种鉴别患口腔癌风险的新方法,许多临床研究人员渴望应用这种新方法;Eric  Poehlman是美国佛蒙特州的前更年期和肥胖症专家,2006年,他成为美国第一个与患者死亡无关而被送进监狱的研究人员。  



        科学欺诈事件不在少数,为何黄禹锡丑闻成为年度崩溃事件呢?《科学》的文章分析说,这一事件非同寻常之处是它轰动性的结合效应:它声称在高显示度的领域作出令人眩目的成就,并且在高显示度的期刊发表论文。操纵图片、将取之于受精卵的细胞说成是与患者匹配的干细胞,巧妙地愚弄了审稿人和《科学》的编辑。  



        为什么期刊的同行评审没有检查出伪造的数据和图片呢?《科学》总编辑唐纳德·肯尼迪在2006年1月《科学》的社论中说,“所报告的科学成果被认为是诚实的”,期刊不是为侦查造假而设计的,这也常常是其他期刊编辑在面临伪造数据的论文时的一种回应。然而,黄禹锡事件和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给期刊轰然一击,使它们面对现实。  



        《自然》杂志指出,考虑到作假论文通过同行评审的事实,考虑到公众对科学信任的重要性,期刊确实应当承担更多的审查责任,并对有可能产生重大公共影响的论文实施风险评估,这种影响包括论文可能与政策制定、公共健康或气候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科学》杂志请了5位科学家和1位《自然》杂志的执行编辑审查《科学》处理黄禹锡论文的过程。应《科学》的请求,调查小组将调查报告于2006年初发表在《科学》的网站上,他们认为期刊在一个诚信的气氛中运作已经不够,“《科学》必须确定一个处理论文的健康制度”。他们建议《科学》应提出更严厉的规则,要求作者报告原始数据,写清楚每位合作者的贡献,并在审稿时对发表的论文进行风险评估。  



        《自然》杂志指出,采取这些措施的一个关键是要提高编辑和审稿人关于欺诈风险的实际认识,然而,有意识的风险估计是对某项可能性欺诈进行精确分析,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而且,如果单独挑选来自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论文或者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论文进行更高标准的审查,则是更为不恰当的事。另一方面,《自然》已经明确要求关键的科学结果需要有更为严格的数据和论点来支持,然而,一个可悲的事实是高显示度和有问题的论文偶尔会成为漏网之鱼,期刊只能要求编辑更加小心。  



        《自然》杂志提出两种新型的同行评审办法,一个是已经在试验中的公开同行评审过程,也就是说作者在接受传统同行评审的同时还愿意接受公开评审,但只有5%的作者接受这种选择,尽管绝大多数作者在这些评价中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意见,但编辑认为这对他们的决定没有帮助;另一个是论文发表后再接受评审,这需要有一个评审人讲述意见而鲜有编辑干涉的平台,《自然》将在2007年开始试验这种方法。  



        当一项重大的研究进展在眼前烟消云散后,该领域中的研究人员也承受了深深的失望。如今,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人员在确定目标时更为谨慎、保守。《科学》和其他期刊已开始仔细审查某种论文的图片,并且还在仔细考虑如何预防这种崩溃性事件的再次发生。《自然》表示,将与《科学》并肩迎接这一挑战。
作者: 2007-1-7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