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行业资讯新闻专题活熊取胆

“活熊取胆”引出的中药材话题

来源:解放日报
摘要:天然中药材能否跨过“伦理关”著名中药材“熊胆”近来被推上风口浪尖:活熊取胆,将传统中医药推入伦理争议中。自古至今,传统中药材大多取自大自然,这些集“天地之灵气”的药材,对多种疑难杂症的诊疗具有奇效。步入现代社会,不少中医中药却遭遇伦理尴尬。面对声声质疑,传统中药能否跨过现代医学“伦理关”。...

点击显示 收起

天然中药材能否跨过“伦理关”

    著名中药材“熊胆”近来被推上风口浪尖:活熊取胆,将传统中医药推入伦理争议中。自古至今,传统中药材大多取自大自然,这些集“天地之灵气”的药材,对多种疑难杂症的诊疗具有奇效。步入现代社会,不少中医中药却遭遇伦理尴尬。面对声声质疑,传统中药能否跨过现代医学“伦理关”?

中医药取材濒临匮乏

    中药向来以取材天然、选择大胆而著称。从动物、植物到矿物,皆可“入药”。但大自然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天然中药材濒临匮乏。上海中医大附属龙华医院普外科主任张静 教授举例,“以往读书时,老师常会提及经典药方‘犀骨地黄汤’,此方清热解毒功效甚好。犀牛列入保护动物清单之后,犀骨无从获取。我从医至今,正宗的‘犀骨地黄汤’几乎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水牛骨。”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植物药材亦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里许多野生草药,如今已绝种。那些曾在历史上盛传的药方,就此成为‘传说’。”专家不无惋惜。

    天然中药材为何日渐匮乏?专家分析原因:首先,随着人口增长,患者人数大幅增加,资源消耗“水涨船高”,数量有限的天然中药材供不应求;其次,现代工业破坏了生态平衡,致使一些物种濒临绝境,中药无从取材;再者,现代伦理意识大大增强,以往看来理所应当的取材方式被质疑、甚至被摒弃,中药取材受到严格限制。中药材的匮乏,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阻碍。

伦理先要划清“边界”

    像活熊取胆这样沿袭成百上千年的取材方法,而今因伦理问题遭遇尴尬。一边是“以人为本”的医疗理念:纯天然药材在疾病诊治的紧要关头发挥关键作用;一边却是“保护大自然”的环保呼声:人类不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其他物种的繁衍发展。传统取材方式与现代伦理之间,该怎样实现平衡才有利于持续发展?上海大学社会学者胡申生认为,分清伦理的边界,或可有助于提高社会认知。他形象地说,“活熊取胆”与吃鱼翅之类的做法,根本属性并不一样。其一,熊胆的用途是急救人命,吃鱼翅纯粹出于养生考虑;其二,取熊胆并非就此夺取熊的性命,吃鱼翅则可能导致鲨鱼彻底灭绝。就目前而言,暂且不论获取方式如何,活熊取胆尚不到伦理无法容忍的境界。

    专家同时补充,社会看待伦理的态度应更加辩证、科学。人与动物的生命价值并非此高彼低,或彼高此低。 (下转第7版)(上接第1版)人类不应为自身利益,无视动物生命;相反,亦不应因一味保护动物,无视人类生命。作为“万物之灵长”,人类无疑是自然界最为重要的物种。在必须时,人类获取包括动物在内的自然资源来延续生命,无可厚非。不过活熊取胆之类的事宜,确实为中医发展敲响警钟:能否通过“伦理关”,攸关中医能否与时俱进的大计。

运用伦理手段找出路

    中医如何在传统取材与现代伦理中找到出路?张静喆认为,以动物取材为例,界定动物种类与范围是关键。针对犀牛、老虎等濒危保护动物,为繁衍物种,中药取材只能找寻其替代品;但针对一些可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的动物,为确保疗效,中药取材不应设定过于严苛的限制。在界定选择范围的基础上,尽可能用科学手段减少动物的痛苦。实验室的小白鼠曾经也引起伦理讨论。如今,科学家们用无痛、麻醉等伦理手段,减轻小白鼠的痛苦;有的甚至给为科学而“牺牲”的小白鼠造墓、立碑,这便体现了伦理意识。在中药取材时,类似的伦理手段可被借鉴。这样,针对天然中药材的伦理质疑声也会有所减少。

    胡申生还表示,传统中医中药跨入现代社会势必会“水土不服”。接轨现代医学,“伦理关”无法轻松逾越;但中医药更不可因遭受伦理质疑而裹足不前。应对传统中医药的伦理问题,不妨医学、伦理、社会学家携起手来,集纳各方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提出宝贵建议,让中医药更加适应现代医学体系。

人工合成物能否全面替代“纯天然”

    “活熊取胆汁”挑战现代人的伦理观,同时,一些天然中药材来源面临枯竭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有无可能利用现代科技的“巧夺天工”,以人工合成物替代天然药材,实现既救死扶伤、维护健康,又善待自然界生命的“双赢”?

人工替代势在必行

    “利用现代生物转化技术以及化学合成手段,对珍稀中药材进行人工制备替代,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说。

    中药材来源包括植物、矿物以及少量的动物。动物性药材中有些如鹿茸等,采集对动物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还有不少属于“不可再生”,如麝香、牛黄、虎骨、熊胆等。“现代环境中总体上动物资源不断减少,因人口增加药材用量也不断攀升,单靠大自然自己的‘补偿’机制远远不够。而且,通过杀死、虐待动物取得药材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来自伦理方面的质疑。综合来看,必须找到人工制备替代天然药材的路径。”

    人工制备替代天然药材的成功例子不少。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陶建生教授举例:如牛黄“味苦性凉”,可用于解热、解毒、定惊,内服外用使用广泛,我国上世纪70年代就掌握了人工制造技术,现在基本药物目录里中成药所含的牛黄,都是从牛胆汁或猪胆汁提取再经人工制造的。又如麝香,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立项,组织多地研究机构经20多年的协作攻关,对其中各类成分的化学组成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全面分析,确定了这些成分具有的药理作用,终于在上世纪90年代开发出了人工麝香。

    植物性药材方面,“滋养阴津、增强体质”的铁皮石斛,近年来因可降低血糖、抑制肿瘤大受欢迎。“人工种植过去认为不可能,因为其生长环境是山间石缝,很难复原,而现在可以先在试管中培养细胞,培育成试管苗后移种到大田里,近年来产量也不断上升。”又如被称为“补血第一”的三七,也已实现了广泛的人工种植。

制备技术困难重重

    对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相对而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和制备工艺只发展了几十年,要完成“全面替代”自然药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熊胆,临床上有效、必用,但熊胆汁是个复杂化合物,虽然有研究证明其主要活性成分是“熊去氧胆酸”,并已经成功化学合成,但以此为基础制备的“人工熊胆”,大多数中医认为其在临床试用方面不具备天然熊胆的全部功效,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认可的人工制品。“活熊取胆虽然比杀熊‘进步了’,但毕竟对动物还是造成了不小伤害。”

    龙华医院普外科主任张静吉吉教授指出其中难点,“即使掌握了活性成分是些什么,但对其排列组合的规律未必清楚,完全实现其天然疗效也就很难。”曙光医院药房主任徐德生从医30年,他发现天然中药材中,动物性药材的生理活性优于矿物,矿物又优于植物。“个中原因何在,化学成分分析恐怕也讲不清楚。老祖宗能发现这些天然宝贝的功效真是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后人要做的还有很多。”

    数据表明,我国中药材资源依然主要依靠野生。600余种常用药材中,纯粹依赖野生药材资源的占400多种,人工种养品种虽有200余种,但其中50%左右的需求仍依赖其野生药材资源。

联合攻关求突破

    近年来,国人对“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需求日益高涨,相应的药材需求也大幅上升。一些珍稀药材如虫草,其价格达黄金数倍。如何早日突破人工制备的技术瓶颈,让更多患者受惠?

    陈凯先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当协调力量,集体攻关。以人工熊胆为例,目前各地研究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难以组织起多学科交叉研究。“药材的人工制备需要多种人才,如中药、化学合成、生物学评价、质控等,国家可聚焦几个临床需求大的珍稀药材,像当年人工麝香研究一样联合攻关,以求早日突破。”

    与天然药材经历了千年实践不同,人工制备的成果是新的化合物,其安全性、药效等需要严格的大样本临床试验研究。“国家的审批法规和质量标准应当进一步完善,保障人工制备药物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良性发展。”陈凯先说。

    业内人士还表示,合理使用、保护现有珍稀药材资源也很必要。“目前过度用药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大量浪费,应加强相关监管,把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贝真正用在‘刀刃’上。”

作者: 2012-2-2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