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药品天地药界风云药材市场分析

药材种植谁来盘划?

来源:医药网
摘要:中药材资源的短缺事实上并非近日之事,但用量最大、很多复方都使用到的甘草已经面临“断粮”危机,这也成为笼罩在诸多中成药生产企业头上的阴影。事实证明,化解类似于甘草这样的药材“断粮”危机的根本办法就在于扩大药材种植。但在这方面,虽有多个部门参与,但20年来却甚少有过规划,以致目前仍然呈现出无序的局面。业......

点击显示 收起

    中药材资源的短缺事实上并非近日之事,但用量最大、很多复方都使用到的甘草已经面临“断粮”危机,这也成为笼罩在诸多中成药生产企业头上的阴影。事实证明,化解类似于甘草这样的药材“断粮”危机的根本办法就在于扩大药材种植。但在这方面,虽有多个部门参与,但20年来却甚少有过规划,以致目前仍然呈现出无序的局面。业界呼吁成立专门机构盘划、指导药材种植,以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短缺危机”殃及企业

 

    日前从药材商处得到证实,在玉林、安国、亳州等中药材市场,长期以来一直热销的品种甘草价格再度高涨,达到了历年来少见的高价位,使得许多药材商和制药企业的采购计划受阻。据了解,到2005年5月,全国药用甘草的地存面积大约不足80平方公里,如果按目前甘草年需求量约为6万吨计算,甘草的种植面积约需要达到500平方公里以上才能满足市场需要。按照这种分析判断,目前甘草的市场供需已经严重脱节,这种情况无疑将直接影响到全国范围内的诸多中成药生产企业。

 

    事实上,在国内药材市场里,近年来因为产量短缺而造成价格上扬的品种远远不止甘草一种。据记者了解,短缺的药材品种至少还包括牛膝、金樱子、羌活、远志、猪苓、广地龙、苍术等。其中猪苓目前每年市场需求量达上百万公斤,但由于连年来遭到无序开采,野生资源已大为减少,目前价格持续高涨,市场缺口仍然较大;远志的野生资源也已几近枯竭,目前市场缺口大约在50%以上;羌活虽然市价节节攀升,但亦无大货可供,这将直接影响到200余种以其为主要原料的中成药的生产;牛膝则因为药农减少种植和用途拓宽,导致药厂需求的增加,目前年缺口近千吨,占据了总需求量不小的比例。

 

    江西汇仁集团GAP生产部朱培林部长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包括甘草、地黄等药材的市场价格一路走高,其中地黄今年的价格比去年同期约增长了四五倍,三七和当归的价格也上扬了不少,这让不少中药企业的生产受到影响。

 

    市场调控乏术

 

    朱培林告诉记者,在药品生产上,最低的依据标准是“国家药典”标准,事实上许多生产厂家的企业标准远远高于“国家药典”标准,但由于药材品种的短缺,企业有时难以采购到符合企业要求的优质药材,因此只有降低标准,用品质低的药材顶替,最终导致药品质量不稳定,疗效下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声誉,同时也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他认为,药材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短缺现象通常存在一定的周期性,这既有商家炒作囤积的缘故,也有野生药材资源日益枯竭的原因,还有就是农民为规避药材种植的风险从而导致产量减少的因素。

 

    国内GAP领域权威科学家周汉荣教授表示,目前药材市场上出现的短缺问题仅仅依靠市场调控手段是无法解决的,有计划的人工种植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才是完全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周教授告诉记者,有不少厂商找到他,说要投资药材种植,他建议他们到新疆去,那里有许多土地仍然没有开发,而且灌溉能力也很强,完全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

 

    对药物种植有较深入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邓飞向记者表示,有规划的中药材种植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因为推行了GAP,这将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稳定、可控、优质、高产。但由于中药材种植生产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基地、种质的选择,到栽培管理、质量监测的技术,再到采集、加工、贮运等环节,都必须严格按规程执行,否则难以达到目的。

 

    “事实上,在药材种植的技术上我们几乎可以解决所有碰到的困难,这并不是一道难题。”接受记者采访之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药物研究所顾问黄世满正在海南三亚药植物种植基地做研究,他向记者表示:“海南目前还有许多土地空闲,很多人都想种药材,但又不敢种,主要是因为市场无保障,种植风险太大,资金、市场和品种才是困扰农民参与种植药材的三大难题。”

 

    种植管理缺乏指导机构

 

    黄世满表示,只有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才能够抑制市场缺口过大或者产量严重过剩局面的出现,但按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产销一条龙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中药材的无序种植让许多药品生产企业无可奈何。”朱培林说:“药材种植风险较高的特点让农民把握不准,他们不了解品种,不了解市场,不了解技术,最重要的是对未来市场趋势不了解,有许多药材是种植了几年之后才看得到效益的,这使得药材种植商和农民都不敢轻举妄动,即便投资种植,许多也是带着一定的盲目性,缺少相应的规划性。”

 

    据了解,早在1985年以前,当时原商业部下属的中国药材公司实质上拥有绝对的药材统购统销权,其通过下属组织对药农下达药材种植的计划指令,这种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在当时能保证药材的充足供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但1985年以后市场放开,中国药材公司职能发生变化,不再具有行政色彩,从此,国家对药农的种植管理开始走向自发和无序状态。

 

    对于药材种植的无规划现象,周汉荣教授早有关注。他告诉记者,在药材种植管理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业部、林业部、科技部、国家扶贫开发办都有所涉及,但各部委办沟通不足。甚至有些部门对药材种植总体了解不够,偏向于追求数量、产量。事实上,药材种植虽然需要产量,但归根结底还是药材质量。周教授于去年12月下旬在上海召开的GAP产业化会议和今年5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有关GAP会议上,都曾提议各部委之间应加强沟通,甚至建议由国务院组建一个超越几个部委之上的机构以规范中药材的种植,但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倾向性的意见。

 

    朱培林表示,药材品种非常多,许多品种都是不可或缺的,与粮食等其他经济作物相比,药材用途比较单一,这决定了其销售渠道和销售走向的单一性,从而导致其受到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因此,在药材种植上,规划性显然尤其重要。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无专门指导机构负责,区域性的指导机构可能会有,这对一些指导比较集中的道地药材种植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但区域性的指导机构总体上难以获取全国性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利用,存在的缺陷较大。他相信已经有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向有关部门反映过这一问题,以期早日解决;他提出,对于一些大宗的药材,是否可以考虑以期货方式以宏观需求指导生产?

 

   
(转载自《医药经济报》)

作者: 自动采集 20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