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栗德林教授关于糖尿病足的理论研究

来源:中医药信息杂志
摘要:栗德林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一-科研工作已40余载,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是其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栗师在多年医疗实践中,精研方书,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融汇新知,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栗师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发现,DM患者大多存在禀赋缺陷,在各种......

点击显示 收起

  栗德林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一-科研工作已40余载,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是其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栗师在多年医疗实践中,精研方书,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融汇新知,在消渴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栗师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发现,DM患者大多存在禀赋缺陷,在各种促成内热的因素如感染、肥胖、郁怒忧思、过食肥甘辛辣等参与下,演变成具有气阴两虚表现的糖尿病,久而失治误治,终致I)M合并症发生。基于此,栗师创立了“五脏柔弱,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瘀塞毒壅”的糖尿病足新病机理论,为糖尿病及本病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理论确立“益气养阴,通塞解毒”之法应用于本病的辨证施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笔者师从栗教授,对导师该理论有所体会,现试述如下。

  1  糖尿病足为本虚标实之证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本病的中医病机特征主要为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之证,以气阴两虚为本,瘀塞毒壅为标,久病人络,瘀塞毒壅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机。本病的病变部位虽然在足,但与脾、肺、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尤以脾肾虚弱较为关键。

  2气阴两虚是糖尿病及本病的基本病机

  栗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是消渴的发病基础,气阴两虚是贯穿消渴全过程的基本病机,也是消渴病病理转机的关键。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个并发症,其发生发展亦脱离不开糖尿病的发病规律,因此气阴两虚与本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由于消渴病日久,脾气亏虚,生化不足,气血津液生化无源,津亏液少,气血不足,形成气阴两虚;另一方面,消渴病人素体阴虚,容易在阴虚的基础上形成气阴两虚。精微物质的化生与输布全赖气的推动,气虚则化生无权,阴精更少,而阴精少则气更虚,如此反复更易形成气阴两虚之证。再者,消渴病人由于阴虚火旺日久,既伤阴又耗气,最终导致气阴两虚。故气阴两虚是消渴病病机的重要阶段,并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只有当气阴两虚证得到有效控制,可以转化为气虚或阴虚,疾病才会逐渐缓解;否则将由气及血致瘀血阻塞,虚火灼津为痰。消渴所形成之瘀血、痰浊交阻经脉而发病。因此,努力纠正“气阴两虚”这一重要病理环节对治疗本病具有深远的意义。

  3脾肾虚弱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居于中州,乃气机升降出入之枢,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枣气于脾胃,脾主运化水湿,是津液生化输布之枢机。消渴病人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消渴病日久脾胃损伤均可致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津液输布异常,水湿内停,水聚为饮,饮凝成痰。正如《证治汇补》认为“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亦云:“睢脾土虚弱,清者难生,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痰邪、湿浊一成,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消渴之变证,正如“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浊的形成亦与肺、肾有关。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位中州。主运化水湿,灌溉四旁;肾阳主水液蒸化,调节津液代谢的平衡。在肺失治节,脾不健运,肾阳不蒸腾,三焦失于气化的病理状态下,水谷精微不能生化输布而聚集酿痰,同时阴虚燥热灼津为痰,痰浊凝聚,痹塞经脉。

  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本,主水藏精,先天禀赋缺陷,五脏柔弱,尤以肾为关键,肾阴虚则虚火内生,水亏不济,火热内亢,并在各种促成内热的因素如感染、肥胖、郁怒忧思、过食肥甘辛辣等参与下内热熏蒸,伤津耗气,血稠液浓。《石室秘录》中所云:“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致渴则无不同也。”《临证指南:》曰:“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枯热淫而已。”《病机沙篆》日.:“夫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医学正传》亦云:“虚者,正气虚也。”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因此肾气虚损,血行无力,瘀血内滞。”所以脾肾虚弱为糖尿病足主要的病理变化。

  4瘀塞毒壅是糖尿病足的中心环节

  消渴El久气阴两伤,血稠液浓,脏腑代谢功能紊乱、气血津液疏布运化失调,则气阴更虚,瘀血、痰浊、湿毒等病理产物生成,停留体内,由此而化生的瘀、痰、湿、浊、热之邪又成为消渴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种病理产物蕴结,化生毒邪,《金匮要略心典》云:“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古代医家即有关于邪气亢极和邪气蕴结不解之说。邪气亢极,可以成毒,如火热之邪可成热毒,寒极可成寒毒。邪气长期蕴结不解,可以化而为毒,如湿热之邪长期不解,可成湿热毒。毒又极易夺伤正气,损伤内脏及筋骨血脉。毒邪多由六淫极盛所化,是邪的特殊阶段,毒与邪性质相同而程度不同。毒邪包括了病因和病机双重含义。初结在经,久则人络,阻滞脉络,瘀塞毒壅,损及脉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足部失于荣养。

  总之,瘀、痰、湿、浊、热等各种病理产物互结化毒,常常相互影响,互相转化。一方面,血瘀气滞,津液运行受阻,聚而成痰,正如清·唐容川《血证论》所言“瘀血既久,亦能化痰水”;另一方面,痰阻则血难行,血瘀则痰难化。毒邪蕴结,损及脉络,瘀塞毒壅,阻碍气血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而发病。所以,瘀塞毒壅是消渴致脱疽的的中心环节。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