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张洪义教授治疗硬皮病验案一则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摘要:张洪义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合并症、顽固性失眠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擅长运用整体调节之法,治疗内科多种疑难疾病,疗效卓著。现总结张教授治疗硬皮病验案一则,以飨读者。...

点击显示 收起

    张洪义教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合并症、顽固性失眠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擅长运用整体调节之法,治疗内科多种疑难疾病,疗效卓著。现总结张教授治疗硬皮病验案一则,以飨读者。
    患者,女性,71岁,2007年l2月1日初诊。主诉双上臂及胸背出现小白斑点,皮肤紧绷进行性加重3个月。3个月前发现脸部皮肤呈浅棕色,继则出现浅色斑点,应用皮炎平等一个月无效。其后辗转多家医院诊治无效。2007年10月13目于第一中心医院免疫科检查:抗核抗体(ANA)1:1000、抗核提取物抗体(+)、DNA拓朴异构酶.l(Scl.70)(+)、血沉(ESR)38 mrn/h、体温36.3℃、血压l40/70 mrfl Hg(1 nlnl Hg=0.133 kPa)。头面、胸、上肢皮肤硬韧,局部色素脱失,口周放射纹。影像学报告示双肺下叶间质纤维化伴支气管扩张。入院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症;心肌缺血。住院19 d后病情无明显变化,未见特殊不适而出院,。服用舒降之,40 mg(晚间顿服);依木兰50 mg(2次/d);强的松,30 mg(早晨顿服);脉管复康片8片(3次/d);潘生丁50 mg(3次/d);心痛定5 mg(2次/d)。服药半个月后体温39.1℃,疑为上述药副作用所致。经介绍到张教授门诊就诊,求治于中医。
    初诊:患者形体消瘦,面部皮肤呈浅棕色,有小米粒大小的斑点,双前臂皮肤肿胀紧绷,前胸后背皆有斑点,指端紫绀,睡眠可,食欲可,二便调,舌黯苔薄白,脉沉迟。诊断为硬皮病;中医诊断为皮痹。予以中药:炙黄芪30 g、巴戟天20 g、淫羊藿30 g、赤芍20 g、虎
杖30 g、川芎30 g、生地黄l0 g、熟地黄l0g、丹参30 g、檀香l2 g、砂仁12 g、三七参(先煎)30 g、狗脊30 g、女贞子30 g、麦冬30 g、鳖甲(先煎)30 g、生龙齿(先煎)30 g、石决明(先煎)30 g,7剂/周,1剂/d,水煎服。嘱其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一年内忌食海鲜及动物内脏:增加室外活动。l2月8日二诊:前臂肿胀略有缓解,心中懊恼,烦热,眠可,食欲亦可,大便不成形,舌黯、苔薄黄,脉沉迟。原方加:栀子12 g、淡豆豉l2 g、沉香12 g,1剂/d。12月15日三诊:前臂肿胀减轻,心胸烦热消失,手指发凉,紫绀,屈伸不利,睡眠尚可,食欲可,二便调,舌黯苔薄白,脉沉迟。效不更方,加鸡血藤30 9、蕲蛇12 9,1剂/d。12月22日四诊:前臂肿胀症状见好,诸症减轻,眠可,食欲可,口干喜饮,二便调,舌黯苔薄白脉沉迟。前方加川牛膝30 9、石斛30 9、车前子30 9。
    服药一个月后,前臂皮肤肿胀消失。效不更方,随证加减,坚持服药。于2008年8月16日重用炙黄芪60 g、紫河车30 g,继续用药。治疗一年后,患者手臂皮肤恢复正常,颜面及胸背皮肤斑点消失,激素减至一片,巩固治疗至今,病情稳定,未复发。
    按:张教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认为其平素脾肾阳虚,肝气不舒,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内外合邪,故发为皮痹。患者年届70,脾胃气衰,皮毛不荣,肺卫不固,治当峻补命门,急顾全身之阳气。顾及患者心肌缺血,当活血化瘀。张教授在此案中,重视后天脾胃调理,善用调神大法,嘱患者调整情绪,勿使七情太过。
“皮痹”或从风寒湿三气入手,或从肺脾肾三脏论治,或补气血调营卫和阴阳。张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五脏同调,尤其重视调神及后天脾胃的调理,处方用药如运筹帷幄之将帅,驱邪不忘扶正,故能使邪去正安,药到病除。
作者: 许晓玲 宋伟庆 2012-3-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