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宋康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举隅

来源:中国中医急症
摘要:宋康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载,治学严谨,继承先贤又不断创新,临证经验丰富,尤其是对治疗哮喘疾病颇有建树。将其治疗经验总结一二,供同道参考。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多数患者可自行......

点击显示 收起

    宋康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载,治学严谨,继承先贤又不断创新,临证经验丰富,尤其是对治疗哮喘疾病颇有建树。笔者有幸随师临诊,感受颇多。将其治疗经验总结一二,供同道参考。
    支气管哮喘   (以下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表现为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哮喘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   ,《素问•阴阳别论》所谓“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在内。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首创哮喘一名,并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1病案1
  杜某,女性,50岁,2011年1月6日就诊,主诉为气短、气急数月。曾多方治疗,均无明显效果,伴眼睛干涩,时有耳鸣,腰酸腿软,痰多质粘,已绝经3年余,性情急躁,晨起口苦。舌红苔薄白,脉沉细。(2010年12月16日)肺功能:(1)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2)乙酰胆碱激发试验阳性。胸部X线摄片提示未见异常。宋师辨证为肝肾亏虚,摄纳失常所致哮病。治以补益肝肾、纳气平喘。组方:枸杞子15 g,白菊花15 g,生地黄15 g,山茱萸肉10 g,山药15 g,茯苓15 g,泽泻10 g,牡丹皮10 g,绞股蓝30 g,薏苡仁45 g,皂角刺12 g;牡蛎30 g,浙贝母15 g,仙茅10 g,淫羊藿10 g,紫苏子12 g,前胡12 g,八月札10g,小青皮10g,甘草5 g。7剂。给予舒利迭250/50 txg l吸,每日2次;顺尔宁片,1片口服,每日1次。2011年1月13日二诊:症见大便干燥,上方加枳壳15 g,火麻仁15 g,郁李仁15 g。7剂。2011年1月20日三诊:症状好转,上方加白鲜皮10 g,地肤子10 g,去枸杞子、白菊花、牡蛎。7剂。2011年1月28日四诊:症状好转,去火麻仁、郁李仁、绞股蓝。14剂。2011年2月16日五诊:夜间出汗明显,肺功能:(1)肺通气功能正常;(2)弥散功能轻度降低;(3)激发试验阴性。上方加白菊花15 g,鳖甲10 g,地骨皮25 g。14剂,舒利迭250/50 I,Zg,1吸,每日1次。2011年3月9日六诊:上方去鳖甲、枳壳,续方10剂。2011年3月21日七诊:效不更方。14剂。随后症状好转,后建议患者服用六味地黄丸半年余,3个月后肺功能复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后随访,现患者吸舒利迭100/50 Ixg,每日1次.控制尚佳。
    按:本案是典型的哮喘,因病程较长,患者绝经后,精气匮乏,肝肾亏虚,肾气摄纳不足,导致气急喘息。中医学认为此病为“哮病”.患者是中老年及体弱患者,肾气渐衰.发作频繁,不易根治,宋师认为此病多为肝肾不足。治以补肝益肾,纳气平喘。同时指出中医治疗本病,当重视治本,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其中尤以补肾为要着,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肾精充足则根本得固。宋师认为本病本虚标实,病机以虚、痰为关键,治疗当以扶正与祛邪   并重。应以补肝益肾贯穿始终,标本兼治。宋师惯用杞菊地黄丸为基本方,补肝肾之阴,茯苓、牡丹皮、山茱萸肉等滋补肝肾扶正,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牡蛎,皂角刺,八月札,小青皮苦泄下行而奏疏理肝气,散结止痛;仙
茅、淫羊藿为二仙汤之主药,近10年来,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二仙汤及其拆方有不同的延缓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HPG轴)衰老和增进该轴功能的双重药效。最近有研究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证明,二仙汤及其温肾和滋阴组拆方均能刺激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细胞系GTl—7释放GnRH,以全方的作用最强;前胡、紫苏子肃降肺气,宋老每遇此病,善用升降对药,如麻黄配杏仁,前胡配白前,桔梗配杏仁等;绞股蓝、薏苡仁益气健脾,化痰止咳。配以辨证论治,若痰黄质稠,给予鲜芦根、陈皮、制半夏佐以化痰;若睡眠差,给予炒枣仁、郁李仁、百合、莲子、灵芝等;若夜间汗出较多,佐以地骨皮、鳖甲、糯稻根、瘪桃根等;若大便干燥,给予火麻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众药合奏,以“补肝益肾”法为根本治疗大法,适当兼顾,其中尤以补肾为要,肾精充足则根本得固,临证随机应变,辨证论治之精神贯穿始终,最终取得满意的疗效。
2病案2
    张某,女性,5岁,2011年6月14日就诊。咳嗽2月余,伴有咳痰,时有鼻塞,他院明确诊断为哮喘,给予抗过敏,平喘等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隧来我处治疗。患儿胃纳差,嗜甜食,声音低微,自汗,怕风,易感冒,睡眠一般,大便不实,舌红苔白腻,脉数。宋师辨证为肺脾气虚,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治以健脾益气、培土生金。组方:广藿香6 g,苦杏仁4.5 g,枇杷叶4.5 g,蝉蜕3 g,前胡4.5 g,紫苏子4.5g,陈皮6 g,制半夏3 g,茯苓6 g,白术9 g,苍术4.5 g,川朴4.5 g,川贝母2 g,鱼腥草10 g,肺金草9 g,炒稻芽10 g,麦芽10 g。7剂。酮替芬,每晚1片口服(服用满2月为止)。2011年6月21日二诊:患儿体倦,乏力.舌红苔白脉滑。去苏子、苍术、厚朴,川贝母,加太子参6 g,7剂。2011年6月28日三诊:胃纳好转,上方去制半夏,加薏苡仁10 g。7剂。2011年7月12日四诊:咳嗽仍有,加炙百部6 g,炙款冬花6 g。7剂。2011年7月19日五诊:大便便溏,去炙百部、炙款冬花,加葛根6 g,黄芩4.5 g。7剂。2011年7月26日六诊:患儿感冒.无发热恶寒,去葛根、黄芩,加黄芪9 g,防风6 g,7剂。2011年8月4日七诊:患者哮喘控制可。但仍有咳嗽.加炙百部6 g。7剂。2011年8月11日八诊:症状控制尚佳,效不更方。7剂。后建议小儿服用香砂六君子1月余,后随访,症状未曾复发。
    按: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即小儿脏腑器官及体格发育尚未成熟.功能还不完善,与成人相比较,是处于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神气怯弱的状态。《赤水玄珠》云“自童幼时,被酸咸之味,或伤脾,或呛肺,以致痰气阻道,积久生热,妨碍升降而成哮者,一遇风寒即发”。又如《小儿药证直诀》所说“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病理特点必然为发病容易,且治疗失宜则传变迅速。纯阳之体,又必然是活泼好动,心跳、脉息较快,得病多属阳证、热证。小儿生长旺盛,营养物质相对不足,精、血、津、液等常因机体的需要及热证的消耗,而表现不足,因而产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宋师治疗此病为哮病日久.肺虚
不能主气,肺主气,司呼吸及宣发肃降,《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也”。故以四君子汤和用健脾丸为基础,健脾益气,培土生金;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薏苡仁甘淡补脾;苍术、厚朴化湿运脾;炒二芽健脾开胃。宋师告诫我们补益之药多壅滞,消克之品易伤脾,故临床用药多应权衡利弊,密切观察,补气健脾与消食行气药同用,为消补兼施之剂,补而不滞。消而不伤。笔者观察宋师治疗哮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短期不效或者反复,并没有减少宋师的信心,一方面心理上.通过与患者及家属密切沟通,安抚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患者的信心,配合用药;另一方面在治疗上.谨守病机,以“健脾益肺”为根本大法,从根本上治疗哮喘缓解期的症状,巩固疗效,最终取得满意的效果。
3结  语
    宋师在临床上治疗哮喘时,首先明确病情,对于急性发作时,可考虑结合西医治疗,期间贯穿中医理法方药,往往取得满意疗效。缓解期时,根据辨证论治,给予补脾,益肺,固肾,疏肝等对症治疗,宋师善用对药,往往合用相得益彰,力图从根本上治疗哮喘.方能减少复发。
作者: 黄磊 安娇娇 杨珺超 2013-6-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