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朱良春教授辨治不明原因发热验案分析

来源:中国中医急症
摘要:不明原因发热临床并不少见,现代医学认为发热病因绝大多数属感染性,少数为非感染性。感染原因以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最常见,以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和其他系统的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如风湿热、过敏、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多将其归于中医学内伤发热的范畴,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与病邪抗争的保护性反应.是气血阴阳受损所致,......

点击显示 收起

    不明原因发热临床并不少见,现代医学认为发热病因绝大多数属感染性,少数为非感染性。感染原因以呼吸道、泌尿道和消化道最常见,以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和其他系统的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如风湿热、过敏、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多将其归于中医学“内伤发热”的范畴,认为发热是人体正气与病邪抗争的保护性反应.是气血阴阳受损所致,与脏腑虚损相关。一般而言,内伤发热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临床疗效欠佳。朱良春教授强调辨治此类疾病从气血、阴阳,结合脏腑进行辨治,对临证者颇多启迪,现举一例验案共飨。
1病案资料    
    周某,男性,40岁,主诉“间歇性发热4年”,于2011年2月27来诊。患者近4年来反复出现间歇发热,约30 d发作1次,每次持续4-5 d.最高体温达40.2℃,发热前曾有伴恶寒,无鼻塞流涕、咳嗽咯痰,仅时有头痛,发热时无明显的时间区间。缓解和加重的因素也不明显。初未在意,其后症状渐加重,曾先后在多家医院住院检查肝肾功能、免疫蛋白、ENA系统、CRP、甲状腺系统、PET-CT等,均未发现异常。外院检查骶骼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面稍欠光整。颈部淋巴活检排除了结核。患者服用了多种西药,包括抗生素、激素类以及其他药物(具体不详),发热无明显缓解,2010年下半年起发热时出现双下肢皮疹,色淡红,不痛不痒,持续1 d后消退(未特殊处理)。患者发热反复,甚为所苦,特来求朱老诊视,来前最近1次发热是2011年2月3日。刻见:神疲,精神一般,体形稍胖,暂未见发热,诉髋关节发酸,时有踝关节、膝关节酸软微痛;口稍干饮水不多,无口苦咽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舌苔薄腻,脉弦细。查体未见皮疹、关节红肿、环形红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结块肿大等阳性体征。否认既往乙肝等特殊病史,及其他不良接触史及感染疫毒病史。
    结合患者发热初起伴有恶寒、头痛等表证,推测病初有外感为诱因,由于治不及时或失治误治病邪入里,久之伤气耗血、瘀滞内阻,而成虚实夹杂、缠绵难愈之候,久病已损及气、血,兼及阴、阳。治宜调气血、化瘀滞,俾气血调畅,气行则血行,则郁去热清。但病程既久,邪已入里,固着缠绵于筋骨脏腑,故治难速效,宜缓图效机。首诊辨证处方如下:穿山龙50 g,赤芍、白芍各15 g,全当归10 g,生地黄、熟地黄各15 g,青风藤30 g,蜂房10 g,土鳖虫10 g,土茯苓30 g,猫爪草30 g,律草30 g,白薇15 g,甘草6 g。14剂煎服,配以益肾蠲痹丸以扶正通络。二诊(2011年3月21日):诉服药后未再发热,距末次发热至今已40 d未再发热。现有少许恶心,仍觉膝、踝关节酸软,乏力、易疲劳,夜眠口水多,口干,纳欠佳,二便尚调,舌红,苔腻微黄,脉弦细。药既奏效,守法继进。患者脚膝酸软无力、少许恶心.苔腻微黄,提示患者肝肾不足、湿热缠绵.故原处方中加宣木瓜、生姜以祛湿活络、止呕和胃;加用怀牛膝以强腰膝、补肝肾,益智仁补脾肾以摄涕唾。续煎服20剂,继续配
益肾蠲痹丸内服。三诊(2011年4月18日):患者诉服药后症状缓解,乏力症状有所改善,2 d前曾有似发热的症状,但测体温无改变,亦无明显感觉不适,未作特殊处理,发热2 d即瘥。目前症状以双腿微酸乏力为主,伴口干,舌淡红,苔薄微剥,脉细。患者经治发热情况已明显改善,诸证已缓,前法继进,局部微调:患者筋骨酸软无力究其本为久病肝肾亏虚、挟湿浊内郁,患者口干、苔微剥、脉细等症状,也反映机体阴津气血不足,故治疗仍滋阴养血,兼清补肝肾。白薇性微寒而偏于清虚热,于补肝肾之力度稍欠,故改用鹿含草、千年健以清虚热、壮筋骨。续服20剂,余药同前。四诊(2011年5月16日):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诉曾于5月2日发热,体温39.1℃,4 d后热退,第5日恢复正常,发热期间无头痛等不适。刻下易疲、乏力症状较前改善,关节微酸,口干,舌红质略紫中有裂纹,脉弦细。朱老指出,患者自距此前2月3日发热已有3个月.虽间断有2次发热,但症状已明显改善,表现在2个方面:一为发合、乌药二药取义陈修园《时方妙用》、《时方歌括》二书中之百合汤,此方“治心口痛,服诸热药不效者。亦属气痛”。《时方妙用》云“气痛,脉沉而涩,乃七情之气郁滞所致,宜……百合汤”,“火痛,脉数而实,口渴面赤,身热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百合汤”。此病病程较长,顾师从《金匮要略》之“夫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化裁,认为诸邪郁久易化热伤阴,故以百合甘润微寒,兼能清热的特性,护卫营阴,再配以乌药辛温行气,一温一凉,柔刚相济,润而不滞;二药相合共奏养阴清热,行气止痛之功效。
2.4焦山楂、建曲、炒菜菔子焦山楂性味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收敛止痢等功效。《滇南本草》云“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本草求真》指出“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建曲苦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有健脾消食,理气化湿,解表等功效。《药性论》日“化水谷宿食,症结积滞,健脾暖胃”,《本草正义》指出“神曲……善助中焦土脏。健脾暖胃.消食下气,化滞调中……其气腐,故能除湿热,其性涩,故又止泻痢”。炒莱菔子性味辛甘平。归肺脾胃经,具有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等功效。《医林纂要》指出“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熟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焦
山楂、建曲、炒莱菔子取保和丸之意,此方出自《丹溪心法》卷3,原书谓“治一切食积”该病脾虚为本,脾虚运化失司,水谷精微滞留中焦,酿生痰饮水湿诸邪而为病,“脾健不在补贵在运”   故以酸甘性温之山楂.消一切饮食积滞,甘辛性温之神曲,消食健胃,辛甘而平之莱菔子,下气消食除胀。三药同用共奏健脾运胃之功。
2.5  炙乌贼骨、煅瓦楞  炙乌贼骨性味咸涩温,归脾肾经。具有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敛疮等功效。《别录》云“惊气入腹,腹痛环脐,阴中寒肿,又止疮多脓汁不燥”。《本草蒙筌》指出“医科切要药。主女子漏下赤白,经汁血闭,阴蚀肿痛;治妇人寒热癥瘕,惊气入脐,环腹疼痛。去目睛浮翳,收疮口腐脓”。瓦楞子性味甘咸平无毒,归肺肝脾经。具有化痰,软坚,消瘀积,制胃酸等功效。《医林纂要》云“去一切痰积,血积,气块,破癥瘕,攻瘰疬”。煅瓦楞、乌贼骨中化学成分均含有碳酸钙,可中和胃酸,缓解泛酸烧心及疼痛症状,又可促进溃疡面炎症吸收,防止出血,故可作制酸剂。乌贼骨其所含胶质、有机质和胃液作用后。可在溃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出血趋于凝结.故有止血作用,对反酸明显者疗效显著,二药同用共奏制酸护胃之功。
3典型病例
    黄某,男性,2012年8月15日初诊。患者上腹隐痛作胀2月余,时有嗳气泛酸,伴纳呆,服用达喜效果不显,2012年8月18日门诊查胃镜:胃窦、胃角散在痘疹样隆起,表面糜烂,罩有白苔。病理切片示(胃窦):黏膜中到重度慢性炎,有活动,伴糜烂,灶性肠上皮化生。胃镜诊断:隆起糜烂性胃炎,Hp(一)。刻下:胃脘隐痛,作胀,嗳气则舒,间有烧心反酸,纳呆,大便1~2行/d,质烂欠成形。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小弦,责之气滞湿阻,和化失司。治以理气化湿和中,予半夏厚朴汤加减。苏梗10 g,厚朴10 g,姜半夏10 g,茯苓15 g,陈皮5 g,砂仁3 g(后下),白蔻仁3 g(后下),佛手6 g,炒白术10 g,煨木香10 g,焦山楂15 g,建曲10 g,炒莱菔子15 g,莪术lO g,大贝10 g,藤梨根15 g,川百合20 g,乌药10 g,炙乌贼骨15 g,煅瓦楞15 g,仙鹤草30 g,煅花蕊石15 g。7剂。二诊腹胀、腹痛已无,嗳气泛酸不显,纳谷增加,仍间有烧心,大便日行为主,渐成形,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前法获效,上方中药加炒薏苡仁30 g。共7剂。三诊患者未诉明显不适,只谓易疲倦。查其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顾师谓:标实已去,复见脾虚之象,改以健脾益气和络法,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莪术lO g,大贝10 g。共10剂,以固疗效。停药1周后。门诊复查胃镜示:胃窦胃角痘疹样增生已消,充血水肿均不显,病理示黏膜慢性炎。
作者: 陈党红 朱婉华 朱胜华 2013-6-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