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求医问药专家门诊名家医案

张琪教授从脾肾论治慢性肾衰竭经验

来源:中医药信息
摘要:慢性肾衰竭是由于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潴留而呈现消化道、心肺、神经、肌肉、皮肤、血液等广泛的全身性中毒症状,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难治性疾病。目前,慢性肾衰竭国内外尚无明确治愈的方法,只能控制及延缓其进展,最终导致肾脏替代治疗,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张琪教授从医70余年,精于仲景学说,谙熟......

点击显示 收起

   慢性肾衰竭是由于代谢产物在体内大量潴留而呈现消化道、心肺、神经、肌肉、皮肤、血液等广泛的全身性中毒症状,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难治性疾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快速增长趋势,而且预后差.医疗费用高,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ESRD(指依赖透析和肾移植的患者)人数持续增加,每年ESRD人数的增加已超过了人口的年增长率。目前,慢性肾衰竭国内外尚无明确治愈的方法,只能控制及延缓其进展,最终导致肾脏替代治疗,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使ESRD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但是由于并发症的存在,透析仍是一种死亡率高、生活质量不够理想的高花费治疗。因此,寻找延缓肾脏疾病发展、推迟透析及肾移植时间的有效方法则有十分重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张琪教授从医70余年,精于仲景学说,谙熟金元四大家、明清各家学派,临床对肾系病、心脑疾病、糖尿病肝病、神志病、风湿病、血液病及温热病、肺系疾病等疑难疾病均有丰富的经验,独具特色,疗效卓著。自60年代起,张琪教授将肾病的治疗与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脏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与临床疗效。对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通过合理科学的中药配伍,可标本兼顾,提高疗效。在临床上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延缓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慢性肾衰竭是由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日久发展而来,其病机特点是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病机的核心是脾肾两虚为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脾肾两虚贯穿其始终。张琪教授崇尚前贤李东垣补脾治后天和张景岳补肾治先天的学说,在脏腑辨证中,尤其对内科病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等重视脾肾两脏,提出调补脾肾理论。现将张琪教授从脾肾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验介绍如下。
l  治疗法则
1.1益气血,补脾肾
    脾在生理上,除运化水湿外,还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饮食人胃以后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精微物质化生气血,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骨皮脉得以濡养,即“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慢性肾衰病机主要因素之一为脾胃虚弱,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气血化生乏源,脾胃功能之强弱与病情预后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补脾胃以益气血生化之源在治疗本病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临床常表现为面色无华,唇淡舌淡,乏力倦怠,不思饮食,脘腹胀满,泛恶作呕,便秘或腹泻,舌苔白腻,脉象沉弱等。治疗此类型患者常用归芍六君子汤。
1.2脾肾双补
    脾与肾的关系甚为密切,是先天与后天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脾肾必须保持协调。脾的运化功能.必得肾阳的温煦蒸化才能化生气血精微,而肾精必须依赖脾的运化精微滋养,才能不致匮绝,各自维持着正常生理功能,保证机体充满生机和活力。临床上表现为面色苍白,腰膝酸痛,小腹冷痛,腹泻不止,畏寒肢冷,夜尿频多,余沥不尽,呕吐,腹胀,颜面及四肢浮肿,舌淡胖而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迟弱。治疗此类型患者常用脾肾双补方或加味参芪地黄汤。
1.3补脾肾,泻湿浊,解毒活血
    慢性肾功能衰竭往往以脾肾两虚、阴阳俱伤、湿毒贮留、虚实夹杂出现者居多,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头眩,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唇淡舌淡,腰膝酸软,腹胀呕恶,口中秽味,舌淡紫,苔黄,脉沉滑或沉缓等。治疗应补泻兼施,正邪兼顾,补脾肾,泻湿浊,解毒活血,补与泻熔为一炉,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常用补脾肾泄浊汤。
2典型病例
    魏某某,男,61岁,2012年2月1日初诊。主诉:倦怠乏力1年,胸闷、气短2周。病史:该患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倦怠乏力,双下肢浮肿,与当地医院就诊,查尿液分析:PR03+,肾功:Cr340umol/L,诊断为“慢性肾衰竭”。予“尿毒清颗粒”等治疗,效果不佳。近2周病人出现胸闷、气短,复查肾功:Cr548umol/L,为求中医药治疗来门诊。既往糖尿病病史15年。现症:倦怠乏力,胸闷、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呕恶,双下肢浮肿,舌淡紫,苔黄,脉沉滑。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衰竭。中医诊断:虚劳(脾肾两虚,湿浊瘀血)。治法:补脾肾,泻湿浊,解毒活血。方药:西洋参15g,白术15g,茯苓15g,赤芍30g,菟丝子20g,熟地黄20g,淫羊藿15g,大黄7g,草果仁lOg,紫苏15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20g,当归20g,川芎20g,甘草15g。水煎服,早晚各1剂。
    二诊:2012年2月22日复诊。服上方2l剂,病人倦怠乏力减轻,胸闷、气短消失,劳累后双下肢浮肿,大便日2次,舌质淡红,苔白,脉沉滑。化验:尿液分析:PR02+,肾功:Cr512 umol/L。治以益气健脾,补肾活血。方药:黄芪30g,党参20g,山药20g,山茱萸20g,白术20g,当归20g,何首乌20g,菟丝子20g,补骨脂15g,女贞子20g,淫羊藿15g,炮姜20g,白豆蔻15g,丹参15g,红花15g,草果仁15g,大黄7g。水煎服,早晚各1剂。
    三诊:2012年3月21日。服上方28剂,病人全身有力,食欲增进,腰仍稍痛,但较治疗前大减,舌润,脉沉滑。化验:尿液分析:PR02+,肾功:Cr386umol/L。病情稳定。
    按语:本病辨证为脾肾两虚,湿浊瘀血,治宜温补脾肾以助化源,少佐活血化湿浊之品。以扶正治本为其原则,以补脾益肾为主,再结合它证兼以利湿消肿、活血化瘀等。重在恢复正气,扶正祛邪,使肾功得以恢复,常用脾肾双补方治疗,使阴阳调济以助肾气,而恢复肾之功能,助化源益气补血。慢性肾衰其病本在于脾肾两虚,为本虚标实之证,妙在又加入丹参、当归、川芎等活血之品,使其改善肾之血流量,补消合用,其效颇佳。
作者: 于卓 2013-7-1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