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杏林大医 仁术济世——徐景藩教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徐景藩教授徐景藩教授与江苏省中医医院院长刘沈林亲切交谈徐景藩教授与学生在一起徐景藩教授在诊治病人徐景藩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尤其在中医脾胃病学方面学有建树、造诣深厚、临证经验独特。他治学严谨,德高望重,在全国和江苏中医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荣获全国白求恩奖章,是德高望重的名医大师、医德......

点击显示 收起

徐景藩教授

徐景藩教授与江苏省中医医院院长刘沈林亲切交谈

徐景藩教授与学生在一起

徐景藩教授在诊治病人

  徐景藩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尤其在中医脾胃病学方面学有建树、造诣深厚、临证经验独特;他治学严谨,德高望重,在全国和江苏中医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荣获“全国白求恩奖章”,是德高望重的名医大师、医德楷模

  徐景藩教授自幼随父研习中医,以“良医济世”为己任,献身杏林60余春秋。几十年来,他一直奋斗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呕心沥血、钻研学术,启迪后学、培养人才,立足临床、服务患者,治学严谨、精研医术,遵纪守法、品德高尚,深得同事尊重、学生爱戴、病人赞誉。先后获得全国、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特别是1996年,荣获“全国白求恩奖章”,为江苏乃至全国中医界争得了荣誉。

  一生勤奋,自成大家,为中医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徐景藩教授对中医药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早年师承吴门名医,1952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中医专门研究人员”班学习,成为建国以后最早的高层次中医专门人才。1957年到江苏省中医院后,又虚心向当时院内孟河、吴门诸多名家学习,如马泽人、邹云翔、曹鸣高、张泽生、颜亦鲁、邹良材等,兼收各家之长。独特的经历,培养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的治学精神和立足临床、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通过不断丰富自己,逐步成为江苏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他积极倡导学科分化,在他的带领和学术思想影响下,医院成立了中医消化科,发展迅速,先后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脾胃病专科和“十一五”重点专科强化建设单位、省卫生厅“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省中医重点临床专科、省中医消化临床医学中心(江苏惟一的消化临床医学中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公示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名单中,江苏省中医院成为全国惟一的脾胃病研究基地。数十年来,徐景藩教授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特别是中医脾胃病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医药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就卓越,在全国及行业内具有重大影响

  徐景藩教授从医60余年,继承发扬吴门、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较为系统的脾胃病学术思想,无论是食管疾病、胃肠疾病,还是肝胆疾病,都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基于他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他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即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和省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学会内科脾胃病学组副组长等职,在全国中医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推动了中医脾胃学科的发展。作为著名中医学专家,上世纪80年代,江苏省政府委任其担任省中医院院长兼省中医研究所所长,成为引领江苏中医发展的杰出代表。

  医术精湛,仁术济世,关爱病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声誉

  徐景藩教授幼承家学,师从名医,精研典籍,尽得吴门、孟河医学真传,1946年即悬壶乡里,享誉一方。进入省中医院后,他博采众长,立足临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1986年晋升为主任中医师,1987年被评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医学大家。徐老仁心仁术,即使年逾八旬,仍不离开临床一线,坚持门诊和查房,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术服务于广大患者,病人遍及大江南北,省内省外,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和信任。鉴于其学术影响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声誉,1998年人事部特批其作为“杰出高级专家”,终身不退。

  桃李成圃,潜心传承中医,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

  徐景藩教授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无私传授独到的学术经验,积极培养学术继承人。他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知名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中医人才。自1990年他成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后,已经培养了6名学术继承人。2005年作为江苏省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指导老师,带教了4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特别是他作为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学术带头人,引领学科建设,培养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中医人才队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省名中医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4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6名,中华中医药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人,省中医学会脾胃病专业主任委员1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主任委员1人。

  

  学术思想与技术经验

  

  1.食管疾病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柔而薄,古称“胃之系”。诸凡气郁、痰滞、里热、血瘀等病理因素累及食管,通降失常,可致炎症、溃疡,甚则转成顽症,津液亏乏,干涩阻塞。贵在早期发现,及早诊治。治之之法,实者疏瀹(理气、解郁、化痰、清热、行瘀),虚者润养,虚实兼夹者,宜疏润合法。凡用汤剂,采用一日多次服法。散剂可用噙化之法,亦可佐用代茶频饮之法。徐老从医数十年来,因思利于药达病所,而创“糊剂卧位服药法”,被同行广为采纳应用,研制的“食管宁颗粒”,作为院内制剂,惠及广大患者,深获赞誉。

  2.胃病

  徐景藩教授提出“胃主磨”的新学术观点,为全国学者认可。认为胃的生理功能和特点:①主纳,能磨谷;②体阳用阴,多气多血;③上清下浊,主降宜和。临床辨证应辨别脏腑病位,重视气血辨证,分清虚实,辨别湿、热、食滞、痰饮。

  诊查时重视腹诊,强调腹部分部的重要意义,上脘(或至鸠尾)压痛,以气滞为主,大多数属于实证为主。中脘附近压痛,有虚有实。下脘压痛固定局限,每以血瘀为多。既利于辨证,又利于辨病。

  对胃脘痛或胃痞的治疗,认为按主证和兼证分证治疗,效果良好。三个主证,亦即病机归纳且持续存在较久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气虚(简称中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及阴虚气滞证。兼证如血瘀证、湿阻证可兼见于三类证型。按上述辨证,中虚气滞证治以健脾益气,佐以理气;肝胃不和证治当疏肝和胃;阴虚气滞证应予养阴理气。对出现的兼证,分别随证予以化湿、行瘀、清热、温中、消导等方药。

  妇女更年期慢性胃痛、胃痞,以肝胃不和占多。且多气郁或兼营卫、冲任之失调,当全面诊查、随证治之,注重解郁、调营、调冲等治法。

  老年人气血不足,阴液易亏,既患胃病,胃气易虚,胃阴亦每不足,脾胃功能受损,易兼痰、湿、热、食滞、血瘀。尚有肺胃、胆胃、心胃等同病。治疗常须气阴兼顾,然益气勿过温补,养阴勿过滋腻,化湿勿过辛燥,清热勿过苦寒,重视护膜宁络,防其损络出血。

  残胃炎症,认为其病机多数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治疗大法有四,即益气和胃、降胆疏泄、化瘀泄热和化湿消滞,根据证情,随证选药。并自拟一常用方,名为“残胃饮”。药用炒白术、炒枳壳、制香附、五灵脂、石见穿、刀豆壳、柿蒂等。兼湿盛者加藿香、佩兰、制川朴,兼郁热者加黄连、浙贝母,血瘀明显者加丹参、制军、桃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石斛。研制了院内制剂&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