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一位大学教授的乡村情——记南京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张谷才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摘要:一把利剑,乡村郎中当教授张谷才,字济民,1921年生于江苏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一个农民家庭。1955年秋,张谷才作为全县仅有的两名名中医之一,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从土生土长的乡村郎中到正规学校的学生,张谷才在学习上碰到不少难题。l962年,张谷才调至金匮教研室,先后担任教研室......

点击显示 收起

   大千世界有两种人最快乐:一种是看着小孩洗澡的母亲,一种是看到病人康复出院的医生。桑榆暮景,为家乡缺医少药的农民解除病痛、根治顽疾是我最大的乐趣和追求。

      ——摘自《张谷才日记》面前的张谷才老人,高大硬朗的身板,充满慈祥的白眉,挺直的鼻梁,大而有神的眼睛,满面红光,俨然是寿星下凡。虽然已87岁高龄,却思维敏捷,说话有条有理,给人以超凡越圣、仙风道骨之感。

     一把利剑,乡村郎中当教授

    张谷才,字济民,1921年生于江苏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他放过牛、挑过草、养过猪。每当看到面黄肌瘦的村民生病无钱医治时,他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常常萌发从医为民、治病救人的念头。18岁时,他师从当地名中医刘朗甫,精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名著…一在7个学徒中,唯有他享受与老师同乘—辆人力车出诊的特殊待遇。三年学徒期满后,他开设门诊,悬壶乡里,名声鹊起。

     1955年秋,张谷才作为全县仅有的两名名中医之一,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从土生土长的乡村郎中到正规学校的学生,张谷才在学习上碰到不少难题。为掌握人体穴位,他在自己身体的各部位贴上胶布(胶布上写有穴位名称)辅助记忆;为掌握针灸准确性,他连吃饭时都在厚厚的书本上反复练习指力;考神经学的前一天晚上,为弄清人体面部神经分布,他壮着胆子顶风冒雨赶到人体解剖室,比照书本图示,用镊子夹起尸体面部的细密神经逐一辨认。他的刻苦勤奋,使难题都迎刃而解。

     毕业后,因德才兼备,尤其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张谷才留校任教,从事针灸、诊断、药物等教学工作。l962年,张谷才调至金匮教研室,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1978年起,他兼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为国家培养了8名硕士研究生。张谷才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带学生上山采药时,他头戴草帽,足蹬草鞋,身背茶壶,手持铁锹,穿越于深山丛林中,不顾树枝藤条划破手臂脸皮,白天采药,晚上连夜赶制标本。在领学生认知的同时,他自己的中药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和积累,这为他后来成为名医奠定了基础。1988年,张谷才教授作为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名中医学家吴以岭这样评价张谷才:“精研医术,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发扬。论医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临床辨证施治,独辟蹊径。临证经验丰富,尤擅血证、痰饮,诊病视疾,常起疑难解沉疴,福泽一方。悉得仲景深意,每遇疑难怪症,妙手回春,治疗红斑狼疮、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重症更是颇有心得,游刃有余……”

   浓浓乡慵,教授回乡开门诊

   1990年,70岁的张谷才光荣退休。“这下可好了,老头儿该回家享福了!”老伴喜形于色。逗鸟、养鱼、种花草;下棋、打牌、放风筝;绘画、雕刻、练书法;品茶、旅游、赏戏剧。”儿子已为他安排好养老的日程。聘书、邀请函、合作意向书也像雪片一样飞进他家的信箱,有高等院校请他当客座教授的,有医院聘他当名誉院长的,有华人请他出国讲学的,有个体老板邀请他加盟开药厂的,还有商人愿出高价购买中药方的。那阵子,张谷才虽心烦意乱,但仍不时惦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我回老家走走,三五天即回”一个闷热的午后,张谷才在餐桌上留下便条,登上了去如皋的班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白发白眉白胡须,脚蹬圆口布鞋,身着中山装的张谷才回到家乡。他的家乡地处穷乡僻壤的革命老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系肝癌肺癌、食道癌等重疾的高发地区。由于缺医少药,当地及周边乡镇每年有数百人丧命于绝症和疑难杂症。张谷才心情沉重,紧锁眉头,一字一句记下了乡亲们的肺腑之言。在随后的几天里,他走村串户,为l 3名重病患者进行了义诊。

     回到南京后的张谷才食不甘味,卧不安席,家乡重病患者的身影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1990年10月,他放弃了儿子为他设计的颐养天年方案,携老伴回到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他说:“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我的根在故乡。现在农村缺医少药,我要发挥余热,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答父老乡亲,让千千万万个农村贫困病人解除病痛,延续生命.....”

     在家乡,乡亲们目睹了张谷才老人创业之初的那一幕幕感人场景:他和民工们一起挥锹铲土建成一幢颇具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二层六间中医门诊楼。烈日当空,他在河边坟头采集青蒿、野菊花、车前草等草药,以作研制中成药之原料。他手提肩扛,从南通、扬州、南京等地购回《卫生保健知识》《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李时珍评传》《张仲景评传》等200多本书籍,建立了全乡第一个民间图书室,免费向村民开放。他说,防病胜过治病,要不断提高村民的卫生保健和科普知识。他还利用农闲间隙,开办中医药培训班,传播中医药文化……

     夕阳似火,杏林奇才创奇迹

     2001年3月,张老八十华诞时,南京中医药大学特为其庆贺。江苏电视台报道了他的业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数百名学生弟子欢聚一堂,为其祝寿,可谓师恩浩大,桃李满天下。 张谷才教授常言:“病人求于你,是对你的信任;委你而治,性命相依,千万不可马虎,当殚思极虑,尽能所为;贫寒之家,非病痛之极不求医;富贵之家,万不可负盛名乘危而劫财取物。” 退休后,他边实践边研究,掌握了30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有的起到了药到病除、起死回生的效果。自退休后的19年间,张老共治疗肿瘤肝病等内伤杂病及妇幼疾病6万余例,病员遍及周边县市,各地也有不少病员千里迢迢慕名前来求医。张教授总有求必应,笑脸相迎,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他说:“什么都可以放下,唯独放不下病人。”众多患者的生命得以康复或延续,病人家属赠送了锦旗数百面。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超凡越圣,神针能言”,“医如扁鹊,技似华佗”,既是康复者的心声,又是对张谷才医德医风及高超医技的评价,同时也是老区人民对他的最高奖赏。

     “癌症不等于死亡!”这对张老来说是个不争的事实。不少癌症患者在走向生命终点时,来到张谷才的门诊室,企望出现奇迹。张老运用不同的抗肿瘤方药,辨证用药,不但能控制肿瘤的发展,更使肿块奇迹般地缩小,有的甚至消除,从而使被判了“死刑”的患者,有的恢复健康,有的实现了“带瘤生存”,大大延长了生命存活期。

     张老精研医典,博览医籍,长期临证,不断探索,善于总结,创立了一系列治病新说,研制了数十种行之有效的中成药。他认为汤药味苦难服,有人服后出现呕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他经常先拟好治病处方,配好中药,然后将药碾成粉末用胶囊灌装贮存。临床实用时,有效则守,无效则改,从而达到用药有效、药到病愈之目的。

     中药既能防瘤又能抗瘤,既能治标又能治本。为使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更多的癌症患者,2008年,豁达坦荡的张老作出一个令以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向当地人民政府捐献自己的科研成果——《中药治疗肿瘤秘方》。在给如皋市人民政府、常青镇人民政府洋洋万言的《献方书》上,老人这样写道:“谈癌色变一癌症猛于虎’,目前苏北农村肿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威胁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我毕生从事中医学研究,治病救人是天职。风烛残年之际,我将用后半生心血研制成的《中药治疗肿瘤秘方》(共21首)献给人民政府,敬请政府部门转送相关医院临床应用,以造福老区人民,使更多的癌症患者延长生命存活期……

  为进一步弘扬祖国的中医药瑰宝,并使之发扬光大,张老退休后出版了《张谷才临证集》《仲景内科学》《仲景方剂学》《论中医改革》等9部医学专著,计250万字。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沈风阁评价他:“毕生从事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不断挖掘和探索中医学奥秘,精于医,敏于思,勤于书,扬名于海内外也。”

     造福一方,洒向人间都是爱

   张老妙手回春的神奇功夫,加之低廉的医疗费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他接触的大多是来自农村的患者,看着他们,他很不是滋味:家庭困难又遭病魔缠身,真是雪上加霜!他承诺有钱没钱照样看病。

  在农村,疾病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家人生病,不惜倾家荡产治疗,导致债台高筑,家庭陷入困境;贫困家庭,小病小痛不求医,因小失大,小病酿成重病。张老救死扶伤,竭尽全力为贫困患者服务,常常是救人救命后再拯救其贫困家庭。

  家住江苏泰兴的农村妇女周月珍,2004年患乳腺癌,当地医院为其实施切除手术,家中花光积蓄后又欠下一屁股债。2007年夏,周月珍又患上骨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骨盆、大腿骨、脊椎骨。她每天疼痛难忍,日夜哭叫不停,再进院治疗时已拿不出分文半钞。周月珍丈夫借债无门、走投无路,听说张谷才教授医技高超又是热心肠的人,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陪同妻子前来求医。果然,张老让他们住下,看病食宿费用一切免收。精心治疗一个月后,周月珍疼痛明显减轻,第三个月已无疼痛感,第四个月行动自如,已能下地干活。面对救命恩人,周月珍与丈夫感激不已,执意要留下为张谷才做一年的杂活,被他婉言谢绝。

  千年古城江苏如皋有一座古老的石桥,石桥上刻有一副流传了千余年的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张教授退休后一直将这副对联写在本子上,同时也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 张老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包括对传染病的抵御能力与生活卫生习惯和科学保健有关。他根据古代“八段锦”原理,通过人体几个主要部位的运动,发明了简明易学、老少皆宜的“归翁健身操”。农闲时,他带领乡亲们一起锻炼。如今,这套行之有效的健身操已被他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赠给本村及附近乡镇的千家万户。一个科学养身、全民健身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已在当地蔚然成风,并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结束采访时,张老感慨而言:“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一片墓地上,竖着一块墓碑,墓碑上镌刻着一位名医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永远铭记在我心中,它是我一生从医的行动指南!”

作者: 鞠九江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