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小巷名医——袁惠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十几年来袁先生治愈痈疽病人无数,小巷常有车辆塞途、舟船盈河之盛况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多力最雄。这是我学生时代经常听到,今天仍很熟悉的《汤头歌诀》中的一首,是当时家乡江苏盐城储巷医院袁惠民先生兴来吟诵被我无心记住的。袁先生虽故去多年,但先生的医术和学问使我终身难忘。储巷医院是一家以中医外科为主的小......

点击显示 收起

  十几年来袁先生治愈痈疽病人无数,小巷常有车辆塞途、舟船盈河之盛况

  “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多力最雄。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汗玉屏风。”这是我学生时代经常听到,今天仍很熟悉的《汤头歌诀》中的一首,是当时家乡江苏盐城储巷医院袁惠民先生兴来吟诵被我无心记住的。袁先生虽故去多年,但先生的医术和学问使我终身难忘。

  储巷医院是一家以中医外科为主的小医院,是上世纪50年代由袁先生组织当地知名医生创办的民营医院。鼎盛时,也就十来人,却承担着周边城乡居民治病救命的责任。医院离我家很近,每逢学校寒暑假,这里成了我最好的去处。医院院长就是袁先生,但人们习惯称他为先生。

  袁先生是盐城地区中医外科名家,尤其擅治疔疮、痈疽、流痰等病证,名声远达徐州、南通等苏北地区,时常也有上海、杭州等外地病人慕名而来。远道来的多为疑难病症患者,凡经袁先生之手多获奇效。我曾见过一个中年男性病人右腿膝盖处溃破,患处颇似人脸。此病俗称“人面疮”,非常少见,绝大多数外科医生一生难见一例。病人在上海、南京的许多大医院都没能治好,最后经人介绍过来,袁先生只用了几贴膏药就治好了。

  痈疽是南方湿热之地常见、多发又最难诊治的病症。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的亚父范增就死于痈疽,印度诗人泰戈尔晚年也饱受痈疽之苦。痈疽俗称搭背,人们常以手臂过肩,手够到处的痈疽为上搭背,手臂向下反伸到后背,手够到处的痈疽为下搭背。痈疽又分有(脓)头为痈、无(脓)头为疽。痈疽又有阴阳之说,有头者为阳痈,无头者为阴疽,最难治的是阴疽。袁先生对痈疽之病的辨证施治颇为精细,用药非常审慎。诊治过程极为严格,凡有痈疽病者入院,一定要禁声(音)、背光。并要求病人的居处不可有杵臼、推磨、爆竹之声,以防痈疽因声而扩散,他说痈疽之散则近危殆。十几年来我所见袁先生治愈痈疽病人无数,慕名求治者络绎不绝。夏秋多雨时节,也是阳痈多发之际,小巷常有车辆塞途、舟船盈河之盛况。

  今天准确诊断病症并不难,各种先进检测手段多得很,而几十年前则完全靠医生凭经验诊治。好药仍是治病的关键,袁先生之所以有很大的名气,在于他研发的“七里散”、“八里集”等一批家传的药。这些以散、集为名的药方,今天想来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学道理。散者,化也;集者,聚也。活血化瘀自然为散,聚毒除病自然要集。

  袁先生所以名振一方,除了药到病除,还因为他授徒较多。他是许多医科学校的客座教授,上海、南京、苏州许多著名的医学院和大医院经常请他授课讲学,或请他会诊疑难杂症。袁先生声誉很好,不仅在于他的医技高,也在于医德修养。且不说接受过他治疗的病人,但凡接触过他的人或他的同道,也均皆视其为楷模。因而袁先生荣任盐城中医协会副理事长、区医协会主任,还兼有县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种社会职务。

  袁先生要求他的学生,三年课程除了要背熟中医名家典籍,更要求熟读之后的融会贯通和深刻理解。袁先生治病的神奇之处在于他每次给病人动完手术后,在病人伤口处上的各类药粉。他上药时,会在很多小药罐里精心选择各类药粉,无计量标准,全凭感觉和经验,但极为讲究。其中的决窍他讲得少,主要靠学生们在实践中去悟。

  学徒医生们还要制做中草药。医院每年夏秋季节会收购大量中草药,堆满好几间屋子。到了冬季,学徒医生要把夏天晾晒之后的药材全部用手工切成小块或薄片,或用脚踩的碾槽碾制成粉末,工作量巨大。三年学徒下来,上百种草药和各种丸、散、膏、丹之类的药全部都要亲手研制而成,这种基础功夫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是一个学习药物知识难得的经验积累。名师出高徒,三年一个学季,从这个小医院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医生,有不少后来成为当地名医。

  袁先生是个治病救人的名医,也是一位大学问家,他那遒劲充满张力的书法艺术作品,今天仍有许多经过精心镌刻之后用牌匾悬挂在当地的商店酒楼之中。袁先生熟知《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这些著名文学经典里的主要情节,他在评析这些经典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时条理清晰,尤其对这些人物不同的角色地位相同的悲剧下场的归属解析得非常透彻。他解析《论语》形成的时代背景见解独到,他主张学习和继承孔子思想,要以原文为基础,如果以二手、三手研究资料为基础,我们会与孔子的思想渐行渐远,甚至远离十万八千里了。现在想来,袁先生所讲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袁先生给学徒们讲评中国历史文化有其深刻用意。他经常讲,一个好的中医大夫,不能没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作基础。袁先生对《红楼梦》一书,常有大量的篇幅借用中医大夫诊治病情、剖析病理、处置良方、善用医药作情节设计表示赞赏。但他也常以“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的诗句告诫学徒医生们,《红楼梦》再好,但不是医书,书中所涉方剂只可参考不可全信。他说,曹雪芹北方人也,所用草药大多取之北地,性干燥,且贵,常人用不起。我们所处江淮之地的草药,大多湿热,南北两地气候、水土相去甚远,切不可照搬混用,耗人钱财,误人性命。

  后来我常常思考家乡所以有袁先生这样的大学问者,或许因为家乡特别重视文化教育。家乡有许多没有上过学、没有读过书的人,他们都能熟记和讲解中国的四大名著。盲打算盘和下盲棋,常常成为家乡人们一种时髦的竞技比赛。可能在过去盐城有太多的袁先生,也有太多的类似小医院,他们既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播者,又是信息和知识交流的集散地,自然培养教育和影响了许多好学上进的青年人。我想,今天家乡像袁先生这样的知识和文化传播者仍不在少数吧。

作者: 朱冬生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