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路志正教授—— 鸿儒大医 仁心济世

来源:本站
摘要:幼诵经书典国学本家传路志正教授,出生于河北省藁城市北洼村,一个有着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地方。受其影响,路教授幼年即展露出好学的天性,5岁就曾尾随大孩子到学堂偷课,后来在既有儒学根基,又粗通医学的父亲的启蒙下,开始诵读《干家诗》、《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同时诵读《医学三字经》、《药性......

点击显示 收起

 幼诵经书典国学本家传

    路志正教授,出生于河北省藁城市北洼村,一个有着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的地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的传承弟子罗天益,即是藁城人。受其影响,路教授幼年即展露出好学的天性,5岁就曾尾随大孩子到学堂“偷课”,后来在既有儒学根基,又粗通医学的父亲的启蒙下,开始诵读《干家诗》、《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同时诵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医学入门课程,十一二岁时考取了高小,但终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务农1年后,幼年的路教授随伯父路益修(清末秀才,当地名医)学习中医,1934年进入其伯父创办的河北中医专科学校,进行了为期5年的系统学习,除学习《素问》、《灵枢》、《图注难经脉诀》、《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备要》等中医经典著作外,还刻苦学习了《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诗经》、《易经》、《古文观止》等中国古典文学著作,其中很多名篇至今都能倒背如流,出口成诵。前不久在一次电视台采访中,路教授现场背诵《易经》,甚至何时翻页都记得一清二楚的情景,令手拿《易经》检验路教授背功的记者和在场的学生无不心悦诚服,叹为观止,着实见证了“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的扎实国学功底。学习期间,路教授还拜山西名医孟正己先生为师,随师出诊,悉得老师真传,并得老师赐字“子端”。后又拜王步举先生为师学习针灸,深研《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中的重要篇章,熟读其中《百症赋》、《标幽赋》、《马丹阳十二穴歌》和《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中的“经脉循行歌”、“穴位分寸歌”等,临床中,路教授常针药并用,屡起沉疴。1939年,18岁的路教授在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后开始独立应诊,从此开始了长达70余年的从医生涯。

  勤求发古义博采著新篇

  走上临床之后,路教授从未放松学习,常常是白天临证,晚上读书,带着问题学习,凡是白天疑似难辨、立法处方无把握的,就在晚上查找资料,复习经典,找到致病的根源。这种刻苦学习的习惯一直保持至今,即使在出差的路上,仍手不释卷,孜孜以求。2006年9月,我陪路教授去湖北恩施给全国第一届优秀中医人才研修班讲课,在候机的短暂时刻,在饭后的散步间隙,总是见路教授拿着一本泛黄的《周易与中医》随时翻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一个季节来临的时候,他总要再温习一下古代贤哲有关季节发病的病因病机、辨治规律和时令方剂的论述,以期温故知新,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真正如他所说的“医海生涯苦探求,鸡声灯影从未休”。

    勤奋的学习,不断的思考,大量的临证让路教授思路开阔,师古不泥,常有创新。早年路教授曾治一年逾古稀的老妪,中午冒暑外出后,突然昏仆,两目紧闭,不省人事,伴干呕不止,咳吐。白色黏液,四末不温,脉来虚大无力,两三动一止,路教授认为此属中喝、暑厥之危急重症,仿《冷庐医话》中“暑月中热卒死,姜汤、童便乘热皆可灌之”的记载,因来不及寻童便,即以白糖代替,以白糖、生姜煎水灌服,很快使病人转危为安,继以清暑益气汤收功。这是中医治疗急症的有力佐证。鉴于一直没有一本专门的中医急症专著,路教授与方和谦等老中医向北京市卫生局反映,中医治疗急症大有可为,上自《内经》、《伤寒论》,下迄明清温病学派:中医对急症1 的论述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应予以重视和抢救。在北京市卫生局的支持下,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内科急症学习班,他在讲义的基础上,于l985年,主编了《中医内科急症》一书,这是新中国较早的一本中医内科急症的学术著作,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曾获得1884-1985年度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评选二等奖。

    早在20世纪70年代,路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冠心病患者,经常在饱餐后或是阴雨天或是腹泻后出现心绞痛,用常规的活血化瘀治疗常常疗效不是令人很满意,而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或补中益气,或化食消滞,或祛痰化湿等,反而能很好地缓解心绞痛这一病症,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调理脾胃是冠心病的治疗大法这一学术观点。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脾胃论治冠心病的思路和方法已为越来越多的同仁所接受,已形成一个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心痛的新学说,更成了临床各科疑难疾病的治疗大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994年11月,路教授曾治一十岁的倪姓女童,患指甲生长停滞一年,数月不用剪指甲,迭经中西诊治,效不如意。并出现神困嗜睡,肢倦乏力,双膝关节冷痛,纳谷呆滞等症状。患儿母亲担心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发育,特来求诊。这为筋之余”,“肝主身之筋膜”,“肝藏血”等脏腑生理机能学说推断,这是肝的功能失调在局部的表现。肝血的盛衰可以影响到爪甲的色泽荣枯、指甲的脆薄、生长与停滞,同时肝血的旺盛又赖于脾气的健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此患者为儿童,肾气未盛,精气未充,木少滋荣,而使肝血亏虚,爪甲不生。因此,路教授用《医宗金鉴》之补肝汤合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化裁调治月余,患儿的指甲生-长基本正常,伴随症状也明显减轻。目前调理脾胃法的研究方兴未艾,路教授挂帅的课题已纳入国家973项目,期待有更多的新发现。

    关于风湿病的研究,路教授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风湿病病名的统一,到风湿病分会的成立,到风湿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历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路教授发现用“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观点并不能解释所有痹病的病因病机,一些与阴血虚少,筋脉失养有关的痹证,与三气杂至之风寒湿痹,其病因、病机、辨治迥异,于是第一次提出“燥痹”的名称,得到同道们的认可,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某些传染病中后期、贫血、冠心病、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等病的不同阶段,经常可以见到“燥痹”的表现,也从客观上诠释了这一提法的科学性。另外,“产后痹”在妇产科中并不少见,路教授认为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不足是该病的主要病机,大补气血、濡润筋脉是其主要治疗大法,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的痹证。l995年路教授主编的《实用中医风湿病学》面世,成为第一本系统论治风湿病的权威著作,被业界奉为圭臬,便于临床鉴别和运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六淫致病,历代医家皆有所论,风、寒、暑、火、燥等邪气一向为人所重视,而对湿邪则论述较少,“湿”在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朱丹溪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叶天士也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饮食谱的改变,致使饥饱不调之人增多,过食生冷茶酒,脾胃受伤,中阳困遏,水湿停聚,运化失职,北方与湿有关的病证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初,路教授就提出了“百病皆由湿作祟”的见解,并着手进行研究。2007年,路教授组织全国老中青专业人员,历时数载,九易其稿,最后,由路教授主编的《中医湿病证治学》终于正式出版,使中医湿病的临床研究步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弓I领了全国对湿病的深入研究。

化雨润杏林布德泽后贤

 路教授时刻关注着中医事业的发展,身体力行地为中医事业奔走呼号。“医萃当归杏林  住,敢争鸿誉为国呼”,他连任三届政协委员,当社会上出现“废除中医”思潮的时候,当中医的科学性没有被认可的时候,当“中医院不姓中”的时候,路教授都挺身而出,上书中央,反应问题,针砭时弊,建言献策,终于使党中央做出“应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英明决定,为中医争得了一席之位。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路教授不顾年事已高,积极呼吁中医参与防治,受到中央重视,并批准中医参与了非典的防治,根据季节、地域的不同,制订了相应的防治大法,使许多危重患者转危为安。

    1978年后,路教授开始培养研究生,l991年他成为全国师承制教育导师,2007年他又成为传承制博士后导师。三十多年来,路教授毫不保守,诲人不倦,提携后学,不遗余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我自1992年进入师门,随师出诊,临证学习,期间每天忙于病历、门诊、查房等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经典的深入学习,路教授深知我长于实践技能,弱于中医经典的特点,便亲自拟定了《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类证治裁》、《东垣十书》、《赤水玄珠》、《寓意草》等书目让我抽空学习,并亲自复印了一本《金匮玉函经》送我,督促我加强经典的学习。对于我写的论文,路教授总是逐字逐句地修改,甚至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遣词用句的功夫,总能使我的论文提高一个层次,令我深深折服。到现在,我依然珍藏着部分路教授改过的论文原稿,让我永远铭记师恩。二十多年来,在老师的提携指导下,我从一名幼稚的住院医生成长为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其中,无不浸透着老师的心血。2007年中医开始传承制博士后教育,路教授欣然写下“欣逢盛世重传承,喜看和缓满苑生,耄耋医翁未言老,岐黄薪火代代红”的诗句,表达了一位国医大师甘为人梯的一博大胸怀。 

  儒风大师范耄耋亦华年

路教授不仅医术精湛,其诗文书法在医界也是享有盛誉。路教授的书法,道劲流畅,挥洒自如。在这俊逸的书法背后,却是一段艰辛的路程。路教授5岁习字,家中生活拮据,为了省灯油钱,只好白天练小字,晚上写大字,以适应那微弱的光线。逢年过节,路教授的父亲命他义务为乡邻写对联以增加写字的兴趣。1937年,路教授的伯父路益修先生在当地开设了义务给入看病的“施诊所”,路教授负责侍诊抄方,用毛笔书写脉案,一式两份,既要速度,又要工整,无形中也练就了矫健流畅的好书法,以至于右手食指肚由于长期握笔写字到现在还是瘪的,指纹基本上看不清,轮到摁手印只好用左手。晚年,在他的“怡养斋”里,路教授还经常研究揣摩古代书法家的作品,时时挥毫,以养心延年。受他的影响,几个子女的书法也都令人交口称赞。

    路教授的诗文也独具特色,朴素典雅,平仄有度,常常是由感而发。1988年新春,路教授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院刊填调寄鹊桥仙一首:“腊苑难留群芳谱,傲尽冰凛再唤春重渡,不叹白驹影隙路,新张史卷五洲慕,又过劲风全会书,中华神州代代强弩出。医萃当归杏林住,敢争鸿誉为国呼。”200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广安I]医院联合为路教授举行八十华诞庆祝活动,路教授感慨良多,作诗“八十抒怀”并亲书,“八十寒暑业未成,医籍博览尚欠精;论著虽有卓跞少,园圃争妍慰平生。频频出访有新悟,盛世激发再攀征;同道老幼皆师友,继承弘扬力建功。”表达了一位儒医的谦逊与豪迈。路教授虽逾九旬高龄,仍精神矍铄,思路敏捷,每周2个半天的门诊从不间断,还要率领学生做课题、写书稿、解疑问难。他将自己的居所取号“怡养斋”,自号“廉州1医翁”,怡养者,谓恬淡虚无;廉州者,乃藁城之古州名,谓时刻不忘家乡之德泽。而且,路教授还安于清贫,淡泊名利,跟师二十多年,从未见路教授疾言厉色,挂在嘴边的话经常是“无所谓”,名利无所谓,财物无所谓,只有病人的安危才“有所谓”。

 

作者: 本站 2012-6-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