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赵永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神志病医院院长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摘要: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等手段,研究神、志的本质及神志异常疾病,探寻其生理、病理机制及其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神志病医院院长赵永厚教授介绍,中医学......

点击显示 收起

  “中医神志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等手段,研究神、志的本质及神志异常疾病,探寻其生理、病理机制及其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神志病医院院长赵永厚教授介绍,中医学自秦汉至明清即辑录了大量有关神志病理论的文献记载,也积累了丰富的神志病诊疗方法和方药,这些都是现代中医神志病学科构建和发展的重要借鉴,亦是中医宝库留给现代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的宝贵遗产。

  在对中医神志病学历代文献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作为黑龙江省精神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主任,赵永厚在国内率先界定了中医“神、志”及“神志病”等的基本概念。他建议同道们深入探索挖掘中医神志病学理论内涵,不断探寻学科发展趋势,明确学科发展方向。

  神志病“体用学说”依据 “脑-脏腑-神”思想

  赵永厚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学术成长的基础,是引领临床行为和制定临床决策的根本,构建契合于中医神志病学的理论体系,基于阴阳五行学说及中医形神一元观系统阐释中医神志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搭建中医神志病由理论到临床的桥梁,这是中医神志病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及研究核心,也是中医神志病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

  赵永厚认为,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是根植于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上的,同样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引下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基于五行学说,中医学之脑-脏腑-神志构成了一个紧密相关的整体,依赖于这一有机整体,中医学对于神志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症状、证候描述,诊治法则制定以及方药应用等各个方面,均具有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认识。相比于现代精神医学和心理学来说,这一体系所蕴含的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都体现出了其先进性、全面性和安全性。

  就此,赵永厚创新性提出了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构建四要素:一是基于中医脏神相关理论及脏腑交互影响理论,构建中医神志病发生机制及病理机转体系;二是基于中医七情网络学说构建中医神志病心理发生机制体系;三是基于神脏相关理论和中医自身内外、身心整体观念,总结中医神志病诊断、辨证、治则理论体系;四是基于传统中医理论特点,总结中医神志病临证方药理论基础,包括常见神志疾病方剂的方义分析、药性理论分析。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及著书立说中,赵永厚体会到,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学科理论体系完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门学科的发展水平。中医药学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由于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故理论创新尤为重要,以此方能体现学科发展的可延伸性、可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为此,赵永厚组织学科成员对古典医籍进行了全面梳理,并结合临床实际,把脑纳入中医辨治神志病理论体系,把握中医神志理论起源与发展的背景和脉络,发掘与整理中医各家的学术思想及其相互影响与联系,系统梳理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以中医“脑-脏腑-神”之形神统一思想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神志病创新理论“体用学说”,即“脑为神之体,脏腑为神之用,脑与脏腑相通,五脏六腑皆主神,非独心也”,认为中医药防治神志病当“通过调节相关脏腑功能来调治脑神”。神志病“体用学说”继承了传统中医理论的合理内涵,同时依据临床实践需要有所创新,将脑与脏腑对神的作用有机结合,更加明确地阐述了神志病的发病机制。此理论解决了诸多久悬未决的学术争议,为发掘中医药诊疗优势和临床诊治神志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赵永厚基于中医“脑-脏腑-神”的基本理论,系统整理中医有关理论及古今文献,对相关论述给予解释、阐发和再总结,从多角度论述癫、狂病(精神分裂症)“痰滞脑神”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即“痰邪内阻,痰、瘀、气三邪交杂,脏腑功能失调,痰邪上扰脑神,神志失常”,探明其学术渊源,揭示“痰滞脑神”理论的合理性,阐释“痰滞脑神”引发癫、狂病(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由此阐明了核心证治规律,为有效防治癫、狂开阔了新视野,并形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神志病证治规律重点研究室的主攻课题。

  神志病学科发展要以临床为核心

  “要以临床研究为核心,方能形成学科优势发展趋势,”赵永厚指出,中医神志病学科的特点之一即为临床实践性,从长期反复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结晶即为学科建设的最佳着眼点,故而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中医神志病学理论体系。

  首先,要注重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标准化与客观化研究。赵永厚认为,标准化、规范化和客观化堪称医疗技术质量管理的基础,是进行临床、科研活动评价的参照标准,是学科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亦是反映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加强神志病标准化、规范化,开展神志病中医辨证、诊疗、疗效评价等标准化研究工作,是神志病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神志病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2011年,赵永厚课题组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组织全国专家开展了中医神志病诊疗标准化与客观化研究。他们在继承传统医疗经验、吸收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严格遵循中医标准化研究规范,采用文献研究、Delphi法问卷调查、专家研讨会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在世界上率先组织实施了以循证医学为根据,基于证据的《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的研制。

  其次,要以临床诊疗难点为切入点,彰显中医药防治优势。赵永厚指出,神志疾病具有社会性的特点,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及人们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趋势亦会随之变化,而临床是体现病证特点的首要阵营,故中医神志病学科建设应以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病种为核心,以临床治疗难点为突破,基于循证医学的研究手段,开展随机、对照、大样本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及临床疗效评价的科研,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防治神志病的社会适应度及医学贡献力。

  赵永厚还强调指出,中医神志病学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性较强,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学术特点,深入挖掘中医特色优势,注重专业能力培养,注重专业特色建设,如制定特色治疗理念、特色疗法、特色制剂等,勇创专业特色品牌,着重挖掘神志病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是中医药长期以来在临床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医疗手段,故应注重对病种治疗优势和环节的挖掘与总结,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临床实践活动,结合临床经验,创立临床适用性强的中医疗法,以期最直接地解除患者病痛,提高治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药疗法的临床优势,这是神志病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作者: 衣晓峰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