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郑魁山--全国名老中医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医家简介】郑魁山(1918-2010),河北安国人,生于针灸世家,16岁随父郑毓琳先生学医,系统学习了《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中医经典。郑教授1951年从国家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与同道栾志仁等针灸界同仁创办北京广安门联合诊所,任针灸顾问,1951~1953年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研究班和针灸......

点击显示 收起

       【医家简介】郑魁山(1918-2010),河北安国人,生于针灸 世家,16岁随父郑毓琳先生学医,系统学习了《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中 医经典。20时学成行医于安国、保定等地,1943年赴北平行医,1947年考取中医师,独立开业。郑教授1951年从国家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与同道栾志仁等针灸界同仁创办北京广安门联合诊所,任针灸顾问,1951~1953年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研究班和针灸门诊部,1954年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并受聘在政务院(国务院)医务室为中央首长诊疗疾病。1955~1969年,郑教授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从事传统针法研究。1956~1966年,郑教授分别在中医研究院高师班、国际针=灸班和前苏联、印度、朝鲜等外国专家班任教。1970年,郑教授被调到甘肃省成县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在这一时期他还整理了几十年来针灸理论研究、临床实践和教学等方面的体会,并出版了数部著作,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
    1982年,郑魁山教授进入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从事教育工作,1985年与其他同志共同创建了针灸系,并任针灸系第一任主任,后因年事已高改任名誉系主任、教授。1992年,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创建了学院唯一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点,郑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在这一时期,他还任中国针灸学会、北京飞达国际保健城医学专家理事会理事,在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中华针灸进修学院振兴针灸函授学院、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等学术组织 和实体任职,并受聘于《新编针灸大辞典》、《中国 大陆名医大典》、《世界名人录》编委会任顾问。还曾担任《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编委、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国际针灸医师水平考核 委员
会 委员、日本后藤学院客座教授、英 国东方医 学院客座教授、兰州中医药学会荣誉理事长厦甘肃省卫生厅中医药人 员高级职务评审 委员会评委和省教委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 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郑魁山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国家人事 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全国遴选  为有独到临床经验和技术特长的名老中医。作为  师带徒的指导老师,2004年被甘肃省人民 政府授予“甘肃省名医 ”称号。          
    郑魁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在其 近70载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学验俱丰,成就斐然。他一直倡导并致力于中国针灸传 统针法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针灸事业 的发 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郑魁山及其  先 父郑毓 琳先生,在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研究上的成果 令 针灸届和国内外同人所敬仰。郑魁山教授学  识之广博、手法之 精湛蜚声中外。历来为 同道遭  所赞佩,有“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和 “西北针王”之誊。                 
    热补凉泻刨新法
    郑氏针法历经四代传承,至郑魁山教授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针剌手法操作体系。在传统针刺手法中,“烧山火”“透天凉”操作难度最大,许多针灸学者只闻其名,不见其实,很多人终生也未见其效。所以有人便妄言“烧山火”“透天凉”是古人杜撰的玄学,是欺世之举。郑魁山从其父亲那里学到此法的真传秘旨,但也深感其操作难度较大,不利后学学习,而且临床应用范围比较局限。因此郑魁山教授在融汇贯通传统针刺手法理论的基础上,本着执简驭繁的原则,在不失“烧山火”“透天凉”精髓及疗效的前提下,创立了“热补”法与“凉泻”法,并将此法写进《针灸集锦》、《针灸补泻手法》等著作,同时传授给他的弟子们,使这一瑰宝广布流传,造福黎庶。为证明传统针刺手法的科学性,在郑魁山教授的主持和带领下,他的学生、弟子围绕传统针刺手法完成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如“热补和凉泻不同针剌手法对失血性休克的实验观察”、“传统‘热补’针法对实验性关节炎兔的镇痛效应及脑脊液中B-EP、CCK-8含量的影响”、“热补针法镇痛后效应及其对关节局部组织B一内啡肽和前列腺素E2的影响”等。在传统针刺手法机制研究方面,其学术地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和赞许。这些研究也证明了“热补”“凉泻”针法的可信性与科学性。
    郑魁山教授在其论著《郑氏针灸全集》中指出,“热补”手法比“烧山火”“进火补”简便,刺激量介于两者之间,可以治疗中风脱证、瘫痪麻痹、风湿痹证、腹痛泄泻、阳萎遗精等一切虚寒证。“凉泻”这种手法比“透天凉”“进水泻”简便,刺激量介于两者之间,可以治疗中风闭证、暑热高烧、谵语癫狂、目赤龈肿、唇烂便秘等一切实热证。
    《金针赋》记载的复式针法“烧山火”“透天凉”无论在临床疗效还是在实验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实效性。但其操作步骤比较繁琐,需要三部进针分层操作,临床操作难度较大,不易拿握,且刺激量较大,只能在四肢肌肉丰厚的部位施针,临床应用范围比较局限。郑魁山教授在历代医家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汲取精髓、推陈出新,将古之繁琐针法简化成易于操作、掌握和运用的“热补”“凉泻”针法,并创用捻针补泻、三五助补助泻法,不需分层,一部操作即可,不局限于肌肉丰厚的部位,扩大了临床选穴和应用范围,又不失“烧山火”“ 透天凉”之功效,方便了后学。近年来郑魁山教授的弟子学生们在临瞄床上运用“热补”法与“凉泻”法治疗相适应的各种虚寒型和实热型疾病都取得了显著疗效。
    疑难杂症用温通
    郑魁山教授从医7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疑难杂症,“温通针法”即是他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独创的治疗疑难杂症的特色针刺手法,独特的手法配以精确的选穴,临证治疗各种疑难病症疗效相当满意。
    1.“温通针法”的概念
    “温”为热之渐,“通”有疏通之意。“温通针法”突出“温”和“通”,“温”以振奋阳气,化痰浊,祛阴邪;“通”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温通相合,以“通”为主,最终达到温通、宣散的目的。“温通针法”与“热补针法”,虽在操作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却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为“温”与“热”有程度上的差异,“温通针法”的最终目的是疏通,而“热补针法”的最终目的是补益。正如给带有阀门的池中注水,注水的操作基本相同,闭阀注水,池中之水越积越多,如“热补针法”之补益;打开阀门注水,水顺阀而流,如“温通针法”之疏通。所以“温通针法”与“热补针法”中“温”与“热”反映了一种量和度的差异;“通”与“补”是•种治疗目的的不同。郑魁山教授的“温通针法”独特简便,确有深意,值得细细儡味。
    2.“温通针法”的机理
    郑魁山教授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凡用针者…••宛陈则除之”及《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的论点,以经络的传导为依据,通过腧穴对经气进行疏调或振奋的作用及血与气的关系即气行则血行,气旺则血旺的理论,确立温通的治疗大法,在针灸治疗上创用“温通针法”。“温通针法”是由热补针法激发的经气,通过左手关闭推弩,右手推弩行气,通过经络传导使经气源源不断地传向病所,推动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消散壅滞,温通经脉的作用,最终起到“疾无所居,恶无由生”的治疗目的。
  3.“温通针法”的操作方法
   左手拇指或示指切按穴位,右手持针将针刺入穴内,左手逐渐加重压力,候其气至,右手拇指用力向前捻按3次或9次,候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重插轻提3次或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3次或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向病所推弩,同时左手押手施以关闭手法并向病所推弩,以促使针感传至病所,根据病情留针后,缓慢将针拔出,按压针孔。
    郑魁山教授曾治一脑瘫男孩,患儿6岁,2007年5月12日初诊。患儿出生后 3个月因高烧引起发育迟缓,3岁时有语言和运动障碍,曾到北京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先天性脑瘫,经多方求治,效果不佳,慕名来郑氏针法研究所以求针灸治疗。患儿神清,精神差,语言表达不清,不能行走,双上肢抬举欠佳,舌淡苔白,脉细。中医辨证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后天痰浊瘀血阻滞脑窍。郑教授取风池、哑门、百会、四神聪、三阴交、曲池、外关、合谷、髀关、伏兔、阴市、梁丘、阳陵泉。风池、哑门穴施以温通针法,不留针;百会、四神聪留针30分钟;余穴均施平补平泻法,不留针。隔日1次。经治疗患儿已会叫“妈”,在他人扶持下能抬腿走路,后继续治疗。
    分期辨证疗面瘫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中医学又称为“口眼歪斜”、“口僻”。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辨证属气血虚弱,营卫失调,风寒袭络所致。针灸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疗效肯定。郑魁山教授治疗面瘫有其独到的经验,且疗效神验。他强调辨证立法,认为面瘫虽同为正气不足,风邪外袭,但患者就诊时,病情变化各异,临床一般据病证反应分为急性期、迁延期(缓解期)、恢复期。按期辨治,即针对不同的反应期,采用不同的穴位及针刺手法,充分显示了其针灸辨证治病的医疗特色。
    急性期患者表现为突然性面部板滞,不能整额及皱眉,露齿,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患侧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明显,或按之疼痛敏感。此期辨证属风邪外袭,壅阻经络;治疗根据《内经》“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故面瘫起病初4~5天内,临床针刺以健侧穴为主,取风池(两侧),用温通手法,使针感直达前额,且微微发汗,不留针,以疏通经络,发汗祛风,地仓透颊车,迎香、下关、合谷用泻法,手法宜轻,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发病初期为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神经水肿,其支配面肌功能障碍,郑魁山教授主张急性期不宜直接针刺患侧,更不能强刺激,不然就会使炎症扩散,损伤神经,加重病情,甚至会导致痉挛。而针刺健侧穴位即可避免直接损伤发炎神经,又可通过健侧神经经大脑皮质而间接地调节患侧运动神经,使其逐渐恢复功能,所以,急性期治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后期治疗及康复。     
  迁延期(缓解期)患者,经急性期治疗后,患侧症状有所减轻,面部及耳后疼痛有明显减轻,口歪斜会明显取效,鼻唇沟也部分恢复,但眼睑闭合不紧,额纹消失仍然存在,或患侧面部有青紫斑块出现,按压仍有痛感。此期辨证属风邪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此时宜患侧本经取穴为主,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取风池(两侧),手法同上,头维透颔厌,攒竹透鱼腰,阳白透丝竹空,四白透睛明,地仓透颊车,太阳、下关用平补平泻法。若患者年老体弱,可配足三里及对侧合谷,平补平泻,留针10~15分钟,每日1次。在迁延期,患侧神经水肿逐渐消失,配合针刺局部取穴,可调节神经功能,活血通络,一般针剌4~5次后,口眼歪斜基本纠正,眼睑就可闭合,额纹及鼻唇沟恢复,面部疼痛消失,这一期主要是对症取穴,治疗讲究针感与手法。
  恢复期患者经过缓解期的综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部分患者尚有局部不适感。这时,郑魁山教授强调以补气养血祛风为主,而不宜多穴位强刺激,否则会治之太左,导致痉挛,留下后遗症,故仍以风池(两侧)为主,手法同上。再远端配穴,取对侧合谷、足三里及太冲等,用补法,以补中益气,养血祛风,增强抵抗力,以防发生面神经痉挛及其它后遗症,若局部恢复欠佳者,对症取穴1-2个,如额纹未完全恢复者,可取阳白透丝竹空,眼睑闭合不紧,可取攒竹透鱼腰,四白透睛明等。一般隔两三天针治1次,4 次左右就可完全康复。
    (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郑魁山》整理)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