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求医问药网络门诊名医出镜

凌耀星--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教授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摘要:【医家简介】凌耀星(1919-),上海青浦县人,全国著名内经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6年起,凌教授在上海中医学院执教《内经》课程,历任《内经》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顾问等职。1990年,凌教授入选《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

点击显示 收起

    【医家简介】凌耀星(1919-),上海青浦县 人, 全国著名内经学专家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其远祖凌云,字汉章,明代弘治年间御医。“归安凌氏”乃闻名遐迩的中医世家,凌耀星教授为第十六代传人。
    1936年,凌耀星教授于松江女中高中毕业后即随父亲凌禹声先生临床侍诊学习中医,1944年,她独立开业。1956年起,凌教授在上海中医学院执教《内经》课程,历任《内经》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顾问等职。1989年,凌教授入选《上海高级专家名录》;1990年,凌教授入选《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200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凌耀星名师工作室”。
    凌耀星教授深悟中医经典,能针善药,18岁即随父侍诊,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深得同仁及病家爱戴。         
  秉承家学授业传道
  凌耀星教授的先祖是湖州十大名医之一凌云,弘治年间的宫廷御医,凌耀星教授为其第十六代传人。凌教授18岁开始钻研岐黄医术,她深厚的中医学功底,既得之于家学,亦得之于自身的勤奋与颖悟。在长期目睹父亲运用精湛的医术救死扶伤之后,她对祖国医学的神奇疗效深信不疑。凌教授常黎明即起,临帖、抄医书,细雨润物,浸渗弥深,熟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医籍,反复揣摩其中的理论奥旨。她总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她读书之余便随父侍诊录方,一边抄方一边聆听父亲教诲,认真思索,体会用药,历经八年寒窗苦读。1944年,慈父去世,凌教授开始独立行医。
    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凌教授受邀于章巨膺先生执教《内经》课程,得悉当时周恩来总理关于要重视创办四所中医大学的指示,她看到了祖国医学的辉煌未来,便义无反顾地踏入了这座即将诞生的大花园。60余年来,她始终铭记当初章先生对她说的两句话:“不要做小花园里一棵树,情愿做大花园里一棵草。”1956年5月6日,凌教授走进了苏州河畔河滨大楼,扛下了《内经》课程教学的重任,从此一头钻进《内经》,与这两干多年前问世的医学经典结下不解之缘,走上了为之奋斗终身的艰辛历程。
    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凌耀星教授,也揭开了她从医执教人生的新篇章。她在《内经》的教学领域中,不断探索创新。凌教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勇于创新,使枯燥奥古的《黄帝内经》变得生动有趣、易记难忘。她提出“不轻易否定,不随便划等号,不对号入座,不以现在的水平要求古人,不以今人的理解强加于古人”的古籍教学思想,倡导“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1989年,凌教授从《内经》教学岗位上退下来后,依然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她始终退而不休,关注中医事业的发展,认真总结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和医疗实践经验,著书出版,为后人留下自己的学术精华。90岁高龄的她依旧带着弟子们步入病房,指导辨证,处方用药,经常督促他们不断学习,加强专业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凌耀星教授对学校充满感情,2006年,她以《建校五十周年话旧》一文讲述了自己60余年来的几段难忘经历,深情回忆了与历届同学的浓厚师生情。
  精研岐黄贡献卓越
  凌耀星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在中医治病理论和临床实践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内》《难》的研究上,她勇于探索,力行不倦。
  为做学问,凌教授常常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在年过六旬时,仍不辞9r干-~v"劳,二上哈尔滨,三进北京,四赴济南,与同道学者切磋交流,博采众长,六年磨一剑,编写了《难经校注》《难经语译》二书,并于1 994年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凌耀星教授的名字从此被列入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
    凌耀星教授创立了“三焦的两个系统”学说,以肺脾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系统和以心肝肾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统,促使中医学者们对于三焦的研究摆脱了“有形”、“无形”的羁绊。此外,凌教授还总结出“脏腑的虚实补泻规律”“《内经》十二经病候的辨证论治”“《难经》的肾(命门)一元气一三焦为轴心的整体生命观”等学术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凌教授的敏捷反应、清晰思路皆源于她独到的“健脑养生”法,她根据《内经》祛病强身的理论和方法,解读“心主神明”是全身功能和精神活动的最高领导,认为脑功能健全是健康的主要基础,因而提出了“多思健脑、运动健脑、睡眠健脑、按摩健脑、饮食健脑、乐观健脑”的观点,深得好评。
    在事业后期,凌耀星教授主要致力于研究癌症治疗,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实践,她将治癌心得归结为四字——攻、补、调、导。
  1.攻:攻局部之实
  前人有言:“虚处受邪,其病则实。”凌教授认为恶性肿瘤局部属邪实,宜用攻法,针对气滞、血瘀、痰凝、湿聚、毒热等病机,常采用理气、祛痰、化湿、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之法,择宜而用。
  2.补:补整体之虚
  《黄帝内经》特别强调脾肾两脏在抗邪强身方面的重要性。《灵枢•师传》云:“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素问:灵兰秘典论》日:“肾者,作强之官。”故而凌教授将抗邪之“卫气”总结为根源于肾,生化于脾,敷布于肺,在癌症治疗中首先应益气健脾补肾。
  3.调:调全身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凌教授在遣方用药时,常拨乱反正,以期“平治于权衡”,正所谓“平则无病”。
  4.导:思想劝导
  精神因素的影响与癌症患者的恢复有着密切联系,凌教授常从医理上向患者分析助其恢复的有利条件,并举有效实例,以鼓励患者,增强其生存意志,提高临床疗效。
  以上四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凌教授治疗癌症的精髓所在。
  仁心仁术诚潜医道
  “杏林春满”是国医大师颜德馨先生在凌教授九十华诞时题写的匾额,匾额上附言写道:“耀星国手诊治独到,治人无算,精研《内经》之学,至今无出左右。”这是颜老对凌耀星教授从医执教60余载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作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内经学泰斗,凌教授始终以“大医精诚”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几十年来,在她自己的寓所里曾为几千位病人提供长期服务,帮助他们攻克顽症,重新赢得生的权利。长期以来,她坚持为病人建立病史档案,详记病情,“文革”期间,其病例资料毁于一旦,她深感痛惜,20世纪70年代后期她又重新建立病史库,每位病人都有一个编号,每次看病病人只要报出自己的编号,她打开活页备忘簿便能找到相关病史。这样的病史资料有好几箱,已编到三千多号。
    凌教授一生兢兢业业,博极医源,常说:“医术高无顶,深无底,必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一切为病人着想。”有一个例子颇能说明凌教授医术功底之精深,1 986年的秋天,一位巴姓退休教师睡至半夜突觉左侧身体的汗腺中有鲜血喷出,所过之处留下一片细细红点,人即瘫软,经多方治疗后仍不愈,其中不乏中西名医。凌教授依稀记得古籍上有过记载,并留有一方,谓之:血箭。她遂拟古方诊治,病人果然迅速康复。    
    面对病家,凌教授始终怀着满腔的热忱。一星如月倚壶天,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曾为凌教授题词——“星耀杏林”。如今,凌教授虽已年逾九旬,但她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姜凤依)
作者: 2013-1-30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