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通讯:追寻“人工骨”之梦

来源:上海新闻网
摘要:孩子的父母听说了华东理工大学刘昌胜教授研制的“人工骨”后,辗转找到当地业务员,希望能使用。但那时候“人工骨”刚生产不久,产量不大,在该地无货。业务员打电话向刘昌胜求援,设法从其他地方调来“人工骨”,给孩子做好了手术。攻坚克难制成“人工骨”在中国,肢体不健全者达到1500万人。...

点击显示 收起

多年前,一个孩子腿骨损伤,分别取他父亲和母亲的骨头进行植骨,做了好几次手术都没有成功。孩子的父母听说了华东理工大学刘昌胜教授研制的“人工骨”后,辗转找到当地业务员,希望能使用。但那时候“人工骨”刚生产不久,产量不大,在该地无货。业务员打电话向刘昌胜求援,设法从其他地方调来“人工骨”,给孩子做好了手术。

 

    “我们从事的是有益于社会的事业,碰到困难时想想这孩子的事,就能支撑我一直走下去”,刘昌胜感慨地说。

     

                 攻坚克难制成“人工骨”

    在中国,肢体不健全者达到1500万人。因缺乏重建手术和材料,导致截肢的有300万人。在刘昌胜之前,国际上和国内都曾有人研究过替代自体骨移植的人造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有机高分子材料,可塑性好,但固化时会放出强热,灼伤周围人体组织;另一类是无机陶瓷材料,生物相容性好,但可塑性差,还难以降解,会长期存于体内。

    1993年初,刘昌胜读博士时投身“人工骨”研究。他的目标是研制一种材料,既能像水泥一样任意塑形,又能凝固起来具备一定的强度支撑人体的重量,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人体后能降解吸收并引导新的骨头生长。

    他展开了多方调研,不仅了解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及其特点、缺陷,还与临床的骨科专家互动合作。

    “人工骨”涉及生物、化学、材料和医学等多个学科。刘昌胜从材料的筛选入手,选中磷酸四钙作为主要材料,然后是实验室研究、中试生产,与上海中山医院陈中伟院士合作开展动物实验、临床实验……一步步接近目标。

     2003年,刘昌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际INPEX医药类创新优秀奖。他的研究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处于骨再生修复技术前沿”。

 

    “人工骨”研制成功后,刘昌胜决定将“人工骨”产业化,直接服务于患者。1997年,上海瑞邦生物有限公司的牌子很快挂起来了,首批投入资金70万元。1999年,陈中伟带着刘昌胜等3人在江西省骨科年会上连作4场学术报告,引发了众多专家对“人工骨”的极大关注。

    现在,瑞邦已经形成了骨泰、载药骨泰、注射型骨泰、齿泰等4大类产品,还应医生的建议,生产了粉剂、松质骨粒、楔形骨块、骨棒等10多个品种,以适应不同的手术要求。

                回报丰硕挑战更难处

    “人工骨”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这似乎让刘昌胜更为欣喜:“求医问药的人很多”,他和瑞邦公司临床部的人员都一一回复,指点就医。

   “还有很多遗憾,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在有些骨科疾病面前,“人工骨”也爱莫能助。比如,一位阿拉伯的患者发E-mail请求网上会诊,但因为不对症,刘昌胜只能“同情,但没办法”。

    刘昌胜2000年开始做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了14个博士、21个硕士。博士当中5位留校,3名已经是教授、副教授,其中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他还是2003年底立项建设的生物医学工程一级硕士点负责人。这个硕士点集合了化工、材料、生工等学科,培养了7届学生,20多名硕士。

    

    他认为,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坦然面对困难、并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要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持之以恒地追求,方法总比困难多,“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腿更长的路”,在解决问题的凤凰涅槃过程中历练自己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作者: 2013-5-8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