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中国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催生人才回流潮

来源:光明日报
摘要:日前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指出,中国庞大的市场给了“海归”们前所未有的机遇,催生了人才的新一轮回流潮,也吸引了来自各国的一流人才流入中国。对国际一流人才来说——11月6日,诺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的生物医药学创新团队落户深圳坪山新区,重点研发幽门螺杆菌诊断和幽门螺杆菌疫苗项目,该项目有望填补......

点击显示 收起

  日前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指出,中国庞大的市场给了“海归”们前所未有的机遇,催生了人才的新一轮回流潮,也吸引了来自各国的一流人才流入中国。对国际一流人才来说——

  11月6日,诺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的生物医药学创新团队落户深圳坪山新区,重点研发幽门螺杆菌诊断和幽门螺杆菌疫苗项目,该项目有望填补世界上胃癌、重度胃病治疗领域的空白。

  马歇尔团队落户深圳的当天,正值第12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拉开帷幕。会议期间,国家外国专家局在引进外国专家和派出培训等国际人才智力交流领域,共签约或达成合作意向1320余项,其中引进外国专家800项。另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省市在大会期间共签署各类人才项目合作或意向协议1600多项。

  组团来华推销人才

  “只要你足够优秀,就能在中国施展才华。”美国康奈尔大学前校长杰弗里·雷蒙曾这样表示。2007年,他应邀来华创办了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11年,他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012年,他被聘为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

  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科研、对人才的重视,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一流人才关注的国度。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撰文指出,目前中国迎来的不只是单纯的“人才回流”(即本国人才回国),非华裔的顶尖人才也在开始大量流向中国。

  11月7日,在第12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会展区,卢森堡高级顾问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捧着一大摞资料,笑逐颜开。原来,他们在展会上,与多家中国机构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日后,他们麾下的专家将为这些中国机构提供相关人力与智力支持。

  自2001年起开始创办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人才与智力交流盛会,已经成为国际人才在中国效力的重要平台。今年更是吸引了众多外国专家组织组团参加,主动向中国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推销自己掌握的人才资源。

  据统计,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本次大会,共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多家海外专业组织、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人才中介和科技企业参会。

  让欧美同行“羡慕”

  交通拥堵,是中国城市目前普遍遭遇的难题。来自德国的国际著名智能交通专家瑞哈特·库诺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为高速膨胀的中国城市制定一整套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出行解决方案。

  在第12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瑞哈特·库诺等24位外国专家被授予“国家特聘专家”称号并获得证书。这24名专家,都是我国“外专千人计划”的入选者。“‘外专千人计划’目标是围绕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需求,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引进500至1000名高层次外国专家,每年引进50至100名。”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介绍,“重点是引进一批能够推动关键领域突破、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兴学科建设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引进一批重点领域国际化创新团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国外智力支持。”

  2011年11月开始启动的“外专千人计划”,是“千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已有3批共129名外国专家入选。在入选专家的带动下,来华工作的高层次外国专家数量显著增长,逐渐形成了一批以“外专千人计划”专家为核心的高水平外国专家团队。中国对国外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日趋增强。

  “可以骄傲地说,我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家的合作,在专业领域占据了国际制高点。”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维尔纳·米勒表示,由于在中国不断取得新的科研突破,现在德国、美国同行对他的态度可以用“羡慕”来形容。他说:“对国际一流人才来说,中国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

  引才政策日益迈向法制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引进一个领军人物,往往可以带出一个优秀团队,创造一批高水平成果,甚至提升一个行业的水准。

  2007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玛吉德·萨米,是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荣誉主席。他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2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神经外科专家,使中国神经外科的研究与诊治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2年1月,原通用欧洲高级设计师詹姆斯·霍普来到中国,担任奇瑞汽车的设计总监。2013年3月,他带领中国团队设计出的“奇瑞TX概念车”,获得日内瓦国际汽车展“2012年度最佳概念车奖”。“这是中国汽车品牌产品首次获得汽车设计的重量级国际大奖。”张建国说,“这意味着继‘中国制造’后,‘中国设计’正式登上世界舞台并获得认可。”

  人才大战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近年来,为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机制,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新举措:2011年启动“外专千人计划”,2012年放宽“绿卡”政策,2013年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这些举措彰显了我们为世界一流人才提供中国舞台的胸怀。”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说,“必将吸引和支持更多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进一步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

  张建国则表示,与以往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相比,中国引入外籍专家的政策正在逐步迈入法制化的进程,未来将会按照国际惯例来推动吸引国外智力的工作,以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平台来吸引国际一流人才。(本报记者 罗 旭)

海归怎样再续百年报国辉煌:3类人才最急需

  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欧美同学会百年庆典虽已落下帷幕,但是关于海归人才的话题依旧热度不减。近日,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欧美同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归·中国梦’论坛暨《影响中国——20位顶尖海归访谈录》新书首发仪式”上,围绕着“当下需要什么样的海归人才”这一话题,多位嘉宾畅谈了各自的看法。

  选择1

  基础理论研究人才

  基础理论研究是学术发展的根基,它以高度的概括性、系统性、普遍性指导着实践活动。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会长、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协会会长徐昌东说:“引进基础理论人才是当务之急。”他表示,国有企业在之前的人才引进方针上采取实用优先的原则,大批引进实用型人才,却忽视了基础领域研究方面人才。而中国想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角色转变,必须在基础知识领域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拥有强大软实力的国家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强国。

  据了解,我国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人才的数量并不少,然而其中能够做出真正推动人类发展研究成果的人却凤毛麟角。以科学领域为例,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饶毅认为,目前我国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还很不足,对人类知识的实质性贡献依然十分有限,一个明显的判断标准就是教科书中收录的由中国产出的知识还很少。”饶毅说,“理论知识上的欠缺直接限制了我国的自主科技研发,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国家应对基础理论研究的人才给予更多的重视。”

  选择2

  高新技术研发人才

  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已经成为拉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火车头。然而,我国的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缺口始终较大,培养和引进这批人才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说到我国如此缺乏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原因,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上海长森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喆认为,这与目前总体浮躁的科研环境有关。“许多做科研的海归回国之后,都被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的指标、任务,也就是所谓的‘短、平、快’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科研成果的质量就比较难保证。”王喆建议,“国家应该给科研项目更多的时间,不能只看重短期效益,应将眼光放长远,让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认真从事研发工作。”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北京全景赛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陈忠苏提到,目前他的公司在研发层面上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技术的本土化。“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差异,有时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在国内很难落地,这就需要研发人才将技术与国内环境紧密结合起来。”陈忠苏说,“因此我认为在技术研发上,本土人才国际化和海归人才本土化这两方面的人才培养都需要落实。”

  选择3

  高层次管理人才

  香港铁路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官易珉在“海归·中国梦”论坛上提到:“一个社会的进步要靠技术的革新来推动,而一个社会的品质则要靠管理来维系。”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将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并影响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无论是与海外联系紧密的跨国企业,还是具有外向型功能的国家部委,具有国际视野、经验丰富、知己知彼的海外高层次管理人才都拥有充分发挥优势的巨大空间。

  目前,国内企业为这类人才提供的发展空间还不够广阔。“拿产品立项来说,很多国内企业都认为产品有市场才能立项,一些最新研发的产品因为缺乏市场需求的证明而得不到立项机会,很可惜。”王喆说,“比如我们一直在从事研发的胰腺癌药品,目前市面上还没有这类药物,但是市场需求是肯定存在的。如果因为立项问题而延误了药品的研发,将会是巨大的损失。所以培养和引进具有广阔视野和长远目光的高级管理人才是企业的重要任务。”

  而除了企业,公务员队伍同样需要这类具有国际沟通合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欧美同学会商会副会长、中国诚通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立群认为:“目前,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按政策国家要给予他们回国开展研发创业等活动的启动资金支持,国家相对投入的成本较高,而公务员队伍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只要在户口办理、养老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即可,无需投入研发创业启动资金。节省的资金可以用于吸引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 玄增星 舒 鹏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