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药经济生物技术技术要闻

科学家首次证实蜻蜓也有嗅觉

来源:中国科学报
摘要:科学家曾经认为长叶异痣蟌(Ischnuraelegans)不具备嗅觉,现在在其触须内发现了有助于追踪猎物的嗅球。图片来源:ManuelaRebora本报讯蜻蜓是一种令人吃惊不已的动物。蜻蜓的眼睛由3万个微小的接受器组成,能察觉紫外线。尽管它们缺乏具备正常嗅觉所需的脑结构,但一项新研究发现,蜻蜓可能利......

点击显示 收起


科学家曾经认为长叶异痣蟌(Ischnura elegans)不具备嗅觉,现在在其触须内发现了有助于追踪猎物的嗅球。图片来源:Manuela Rebora

本报讯 蜻蜓是一种令人吃惊不已的动物。它们有六条腿,但其中的大多数不能行走。蜻蜓的眼睛由3万个微小的接受器组成,能察觉紫外线。尽管它们缺乏具备正常嗅觉所需的脑结构,但一项新研究发现,蜻蜓可能利用气味捕食。 

人类鼻子里有很多嗅觉感受器,每一个嗅觉感受器能精准地辨别某个特殊的气味分子。当某种气味飘荡至人类鼻子里,这些嗅觉感受器会将神经信号传送至被称为嗅小球的感觉中转站。科学家一直认为,大多数陆地哺乳动物和昆虫都具备的嗅小球是辨别气味的唯一器官。因为蜻蜓和其“近亲”豆娘都不具备嗅小球或其他更高级的嗅觉中心,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类昆虫根本无法分辨气味。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无脊椎动物生物学家Manuela Rebora却持不同的观点。在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她的团队对蜻蜓和豆娘的触须做了更细致地观察。他们发现了类似嗅觉感受器的微小球状物。这些感受器就相当于昆虫的鼻子,里面有很多嗅觉神经元。当Rebora将感受器暴露在某种气味下时,它们会发出神经脉冲,这更印证了Rebora的观点——豆娘和蜻蜓能感知气味。 

感受器要想作为真正的嗅觉器官,可不仅仅只能是对气味作出反应这么简单——感受器发出的信号必须影响蜻蜓和豆娘的行为。为此研究人员开展了一个风洞实验:果蝇(蜻蜓最爱的“美食”)被隐藏在一个棉布制成的屏风后,果蝇的气味可以通过屏风飘散。豆娘向果蝇所在的屏风一侧移动,这首次证明了感受器发出的信号会影响蜻蜓和豆娘的行为,该团队将这一发现发表在《昆虫生理学》杂志3月刊上。

该研究引发了一场争论——真正的嗅觉器官到底长啥样。未参与该研究的美国图森市亚利桑那大学神经科学家Nicholas Strausfeld说:“如果一个生物体没有嗅小球,也没有更高级的嗅觉处理能力,那么它辨别气味时会受到很大限制。” 

未参与该研究的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凯斯西储大学生物学家Joshua Martin说:“该研究为我们了解嗅觉结构的组织方式打开了新视角。” 

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联合学院昆虫神经学家Robert Olberg说:“最重要的启示是,下次科学家要宣布某种动物不能感知气味时,可要三思而后行了。动物总是带给我们很多惊喜。”(段融)

《中国科学报》 (2014-03-25 第2版 国际)

作者: 2014-3-25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