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药经济要闻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推进

来源:人民日报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视我国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与我国的科技合作。可以预见,在21世纪,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在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同时,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增加人类福祉做出更大贡献。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科技资源全球流动日益加速、全球性重大问题日益凸......

点击显示 收起

  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视我国为平等的合作伙伴,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与我国的科技合作。可以预见,在21世纪,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在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同时,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增加人类福祉做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科技资源全球流动日益加速、全球性重大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趋势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以促进本国经济科技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我国历来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蓬勃发展,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格局。



  政策与规章并举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作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引进技术、合办研发机构、加入国际科技组织、规范知识产权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遵从国际惯例”的原则,以双边、多边、官民并举等形式,深入广泛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进入21世纪,我国把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00年制定了首个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十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发展纲要》,2006年发布了《“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以及重点合作领域。其他科技相关部门围绕各自的中心工作,也加强了国际科技合作,如中国科学院2007年3月公布的《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发展规划(2006—2010)》,明确了科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卫生部确定了重大传染病防治技术、重大慢性病防治技术、公共卫生领域防控技术、诊断与检验关键技术等国际合作优先领域;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优先领域有区域性环境污染、跨界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管理等。地方政府也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求,研究部署国际科技合作工作,如黑龙江提出要加强与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完成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基地建设等。“十二五”期间的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亦将发布。



  《“十一五”期间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提出的重点合作领域是:



  ——清洁能源,先进核能开发与利用,节能和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水资源节约、保护、配置技术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重大慢性疾病与传染病防治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与生物医药开发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绿色农业、节水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开发、集成与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支撑技术。



  ——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新材料技术,绿色制造与先进制造关键技术。



  ——重点开展生命科学、纳米技术、空天技术、海洋技术、基础学科和科学前沿等领域。



  2000年以前,我国没有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主导性。随着总体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1年,我国科技部设立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投入专项经费。2009年,专项经费数额超过了5亿元,比2001年增加了10倍多。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的政策引导,2009年度集成和带动各方投入国际科技合作的经费总额达到18亿元。其他科技部门投入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也逐年增长,如自然科学基金委1987年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仅为300万元,2005年已增至9100万元,20年间经费总额达6.82亿元。



  随着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经费的逐年增多和合作活动的日益广泛,很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如经费使用问题、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与其他国家科技计划的对接问题等。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国际科技合作,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关举措,如2006年颁布的《关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知识产权管理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单位有关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规范了国际科技合作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2006年出台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管理办法》,完善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管理系统”,加强了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与政府间科技合作的衔接;2009年颁布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此外,我国近年来还加强了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科技园区的建设,为我国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了平台,形成了“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局面。



  全方位合作活跃



  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并与其中97个国家签订了10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国际科技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美科技合作。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众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包括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第三代北京谱仪改造、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实验装置、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阿尔法磁谱仪超导磁体部件研制等重大科学项目上的合作,在“未来发电”计划上的合作,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废水灌溉再利用等环境资源领域的合作等。最近两年,随着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议题的日益突出,在能源、环境等领域加大了科技合作力度,包括启动新的中美能效行动计划,旨在提高工业、建筑等领域的能效;共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启动中美电动汽车倡议;促进大规模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方面的合作,等等。



  中欧科技合作。欧盟是第一个向我国开放其主体科技计划——欧盟框架计划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中方机构参与欧盟第六框架计划(2002—2006)200余项,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我国参与的项目数量已超过美国和俄罗斯,在参与欧盟框架计划项目的第三国(即欧盟成员国以外的国家)中居于首位。近年来,中欧科技合作已进入健康、稳定发展的快车道。为建立对等合作机制,中欧2009年5月启动了“中欧科技伙伴合作计划”。在新机制下,中欧双方共同确定科研选题,共同进行科研投入,共享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我国与欧盟各成员国也开展了大量合作,如我国参与了德国牵头的国际反质子和离子加速器(FAIR)及衍射自由电子激光(EXFEL)项目,中法先进研究计划(PRA)由纯交流性质转变为中法双方在优先领域共同集中投入,支持研发合作项目。此外,我国科研机构与欧盟成员国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了大量的联合研发机构,开展共同研究。



  中日韩科技合作。同处东亚地区的中日韩三国近年来加强了三国间的科技合作,包括联合开发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加快统一Linux标准;设立三国联合研究计划(JRCP),推动和支持中日韩三国科研人员开展实质性研发合作;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日本学术振兴会以及韩国研究基金会共同设立A3前瞻计划,资助中日韩科学家开展世界一流的合作研究。中日、中韩之间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中日在气候变化、环境、地震等领域加强了合作,包括启动“气候变化科技合作共同研究项目”,加强在智能电网、太阳能发电等领域的合作,加强地震预测和抗震工程等抗震防灾技术的共同研究等。中韩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生命科学、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领域的合作也卓有成效,并于2009年启动了“中韩联合研究计划”,节能减排、气候变化和生物技术成了新的重点合作项目。  



  中俄科技合作。我国与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有着悠久的科技合作历史,并开展了大量的合作。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开展了合作。近年来,中俄科技合作稳步发展,“做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已成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中俄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合作并取得重要成果,中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1号、2号机组于2007年投入商业运行,我国船舶重工集团等机构与俄方相关研究机构联合研制7000米水下载人潜水器,我国科技部与俄国家纳米技术集团公司签署了关于建立中俄纳米技术战略合作联盟的协议。在2009年10月举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上,双方表示将进一步深化高技术和创新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纳米技术合作,加强尖端科技领域其他重点项目的合作。



  此外,我国还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如与加拿大启动中加政府科技创新合作基金,与巴西合作研制的地球资源卫星02B星已成功发射,与以色列在产业技术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与阿根廷共建了卫星激光测距站等。



  多领域成果显著



  国际科技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基础研究水平,在民生科技、能源与气候变化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提升基础研究水平。近年来,我国通过国际合作产生的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不断增加。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在SCI数据库2008年收录的中国论文中,国际合著论文为23481篇,比2001年增长了5倍以上。而且,我国在《科学》、《自然》等权威杂志上也发表了很多合著论文。



  促进民生科技发展。当前,我国与其他国家在重大疾病防治、医药开发等民生科技领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民生科技的发展。例如,我国与美国联合开展的艾滋病综合防治项目,5年内在中国投资作为技术支持,在北京、新疆、内蒙古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加强艾滋病监测系统和实验室监测系统,扩大监测范围和质量,以达到阻断艾滋病二代传播的目的,该项目在加强我国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与拥有最先进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国联合开展了有关实验室共建,由此我国也有了全球生物安全最高级别的实验室,这为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与日本合作的“阿胶软胶囊的研制开发”项目开发出了以阿胶为主要原料制备软胶囊的关键技术,改进了国内软胶囊囊壳的处方原料,软胶囊崩解时限大大缩短,产品的质量标准明显提高,软胶囊的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解决我国能源、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解决也日益紧迫。据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累计需求超过60亿吨,缺口超过50%,能源短缺问题显而易见。在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根据我国制定的“至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我国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然而,对于支撑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骨干技术,我国目前仍有很多尚未掌握。对此,我国近年来与一些国家在清洁能源、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也取得了一批有意义的成果。例如,我国在27个省区市建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技术服务中心,大力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我国在太阳能电池、洁净煤技术、核电、煤低温液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成果等。



  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近年来,随着国际科技合作的不断深入,我国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以色列等国加大了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的合作,成效显著。在与俄罗斯的合作中,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到2007年底,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项目达55项,累计实现产值16.4亿元,实现社会效益34.6亿元。



  伸援手科技扶贫



  我国不仅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了自身的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还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了科技能力。



  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科技能力。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举世瞩目,其成功经验也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重视。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我国对其开展了技术培训、技术示范以及科技援助等活动,帮助其提升科技能力。2001—2009年间,我国科技部共主办了280个培训班,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欧的发展中国家的5000多人参加了培训。同时,我国还针对不同国家开展了技术示范项目,范围涉及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食品加工与安全、信息技术等领域。例如,我国在20多个亚非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示范和推广,并与这些国家合作建立了国际种子实验基地,向外派遣了近千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这些国家培训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从而有效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了抵御粮食危机的能力。这些举措赢得了受援国的高度评价,莫桑比克政府一位科技官员激动地说,过去中国帮助非洲谋求民族解放,如今中国帮助非洲用科技谋求经济发展。



  从2009年开始,为了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全面提高其科技自生能力,我国首先与非洲国家启动了科技伙伴计划,以技术示范与推广、联合研究、技术培训、政策研究、科研设备捐赠等形式开展具体合作。该计划受到了非洲国家的一致好评,非洲各国政府高度重视首批启动的11个“中非联合研究和示范项目”,埃及和其他非洲媒体对在埃及举行的“我国科技与创新技术及产品展览会”进行了连续头版报道,我国的技术和产品在埃及和非洲其他国家获得了广泛认同。



  牵头参与大计划



  我国牵头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贡献了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渐深入,气候变化、能源短缺、自然灾害、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日渐严重,而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已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一直重视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在揭秘人类遗传信息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我国承担了1%的测序任务,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成果的无偿分享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揭秘生命活动的执行体——蛋白质信息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我国牵头了“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在有助于改善国际能源安全、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计划(ITER)中,我国承担建造总费用的10%;此外,我国还参与了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等。
作者: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