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高黏滞血症从谈论治初探

来源:中医药导报
摘要:高黏滞血症是由于一种或几种血液黏滞因素(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率等)升高,使血液过度黏稠、血流缓慢所造成,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l高粘滞综合征的中医认识现状目前,中医对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认识,都是基于从瘀论治。瘀血证可以表现出血液高黏、高凝状态,活血化瘀药能有效改善......

点击显示 收起

    高黏滞血症是由于一种或几种血液黏滞因素(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率等)升高,使血液过度黏稠、血流缓慢所造成,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此症在风湿科疾病中也常见。中医对此症认识多从瘀论治或者痰瘀同治。本文试从痰证的角度来论治此症,希冀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高粘滞综合征的中医认识现状

    目前,中医对血液高黏滞综合征的认识,都是基于从瘀论治。又根据瘀可致痰的理论,出现了痰瘀同治的认识。瘀血证可以表现出血液高黏、高凝状态,活血化瘀药能有效改善血液高黏滞状态,血液高黏滞综合征动物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瘀血证,并在瘀血证研究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但是主张从瘀论治的学者认为,血瘀证内涵极其丰富,而高黏血症仅为其中的轻症,目前大家认为应属前瘀血状态。前瘀血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可能是痰湿状态。血液高黏滞综合征与痰湿的相关性,已经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据。                                                           从痰论治高黏滞血症的依据

                                                       2.1从中医理论看   从中医理论看,痰湿与高黏滞血症具有相似的病理特性。中医认为痰湿具有重着黏滞的特性,与高黏滞血症具有高黏、高凝的病理特性一致。中医认为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处于高黏滞状态的血液还没有达到停滞的状态,还不属于瘀血的范畴,这也是主张从瘀论治的学者认为的前瘀血状态。由此可见,血液高黏滞状态与中医痰湿证具有更一致的表现。从痰论治比从瘀论治更符合中医理论。因此可以认为高黏滞血症是中医痰湿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瘀血的表现形式。

                                              

2.2从痰证实质研究看   从痰证的实质看,不少学者认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是痰浊的本质之一。陈立典等检测了53例脑梗死痰证患者、56例脑梗死非痰证患者和55名健康对照者的一系列实验室指标,探讨脑梗死痰证与该类指标的联系。结果显示:3组间的凝血酶原片段1+2、白介素一6、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低切、血浆内皮素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提示痰证与非痰证形成的物质基础不同。方永奇¨分析了12种内科病中痰证患者血液循环特征的,结果表明痰证患者突出表现为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盛梅笑对糖尿病的血液流变性进行观察,发现兼痰湿证组的全血黏度(低切)明显高于无痰湿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血沉、全血还原黏度也较健康对照组高(P< O.05)。孙建芝等发现痰浊组血流变中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压积均高于非痰浊组和正常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痰证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痰证的部分实质。

                                                                            

2.3  从痰、瘀在血流变的差异表现看  李小兵等分析了痰证组、瘀证组、痰瘀相兼组及非痰非瘀组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表明,痰证、瘀证、痰瘀相兼证均有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其共有的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还原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硬化指数等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反映血液黏滞性、浓稠性、凝固性及聚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痰证更突出地表现在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的异常升高,反映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此与中医学有关痰是水湿津液凝聚而成、痰性黏滞的论述是一致的。而血瘀证则以红细胞硬化指数的异常升高更为明显,提示红细胞变形性差,不易通过某些毛细血管,产生“微血栓”作用,容易导致瘀血的形成。由此可见,血液高黏滞状态与痰湿证具有更一致的表现。                                                                2.4从治疗效果看   从效证关系看,化痰药物能改善血液高黏滞综合征。陈彬观察化痰散结的瓜萎、薤白这对药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瓜蒌薤白能明显降低红细胞比容、全血黏度(高、低切)和抑制血小板聚集(P<O.05,P<O.01)。蒋文跃等观察了化痰药半夏、瓜蒌、浙贝母、石菖蒲对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化痰药有降低全血黏度、明显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等作用,只是该文作者认为高黏滞血症是血瘀证,由此得出化痰药也有祛瘀作用的观点。                                   2.5从痰瘀相关角度看  中医认为,痰瘀同源、痰瘀互生,痰可致瘀,瘀可致痰,痰瘀互结,从痰瘀相关的角度可以解释目前血液高黏滞状态与血瘀关系的研究结果。因为痰瘀是互生互存的,所以血液高黏滞状态,初期是一种单独的痰湿状态,后期由于瘀血的产生,形成痰瘀夹杂的状态,导致血液黏滞进一步加重。痰瘀合邪时期的血液高黏滞状态,因为有痰有瘀,所以可以从痰论治、从瘀论治、痰瘀同治;因为有瘀,可以用来模拟瘀血状态,所以有用血液高黏滞状态动物模型来研究瘀血证。以痰为源头,痰瘀合邪为发展,能合理解释另外两种观点,从而解决学术之争。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痰的实质研究中部分学者已经涉及到了血液流变性异常与痰湿的相关性,但是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因此也就没有系统的全面的有针对性的从痰湿的角度来研究高黏滞血症。同时屈从于从瘀论治的主导思想,又没有新韵指导思想,导致文献的作者不能跳出血瘀的范围来解释其研究结果。

    因此,有必要开展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来探明高黏滞血症与中医痰湿的相关性,澄清目前学术界存在的矛盾。

 

 

作者: 覃光辉,王骁,杨亚魁,薛轶燕,田雨,曲环汝,苏励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