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中医中药中医临床临床讨论

熊胆在中医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来源:东方药膳
摘要:近一段时间以米,中医药企业归真堂上市引发的熊胆之争越演越烈,甚至发展到有人攻击中医药,认为正是中药材的需求。那么,中医对熊胆是否依赖,熊胆到底在中医中有什么作用。A.熊胆的主要疗效是清热与琉肝临床应用较少笔者走访了本市多家药店发现,没有专门的熊胆买卖,人多是以熊胆人药,比如在某种中成药中,熊胆作......

点击显示 收起

近一段时间以米,中医药企业归真堂上市引发的熊胆之争越演越烈,甚至发展到有人攻击中医药,认为正是中药材的需求;导致了黑熊的悲剧。那么,中医对熊胆是否依赖,熊胆到底在中医中有什么作用?其疗效是否可以用别的中药替代?笔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A.熊胆的主要疗效是清热与琉肝临床应用较少
    笔者走访了本市多家药店发现,没有专门的熊胆买卖,人多是以熊胆人药,比如在某种中成药中,熊胆作为其中的一味配方药,因为熊胆本身不是单味用药,而是复方组成用药。在一家药店里,有归真堂的专柜,主要销售的是盒装熊胆粉,其主要功效为清肝明目等,每盒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除了熊胆粉,药店中还有熊胆胶囊、熊胆痔灵膏、熊胆眼药水、熊胆丸等中成药销售,数量并不多,销量也一般。该药店负责人称,人们对熊胆制剂并不感冒,因为熊胆属于药品,不像有些保健品可作送礼、养生之用,所以销量不是很好。
    熊胆多在中医中用,虽然对于熊胆的功效,中医一向认可,但由于其原料供取十分复杂,现在已经基本不使用熊胆作为处方用药了,医生开方基本都没用到熊胆这味药。在广西中医院药房里,也只查到一味打着熊胆旗号的中成药——熊胆胶囊,主要是肝病科在用,对黄疸性肝炎、胆汁淤积症、慢性肝炎等有疗效。但是中医院肝病科专家说,熊胆胶囊并不是非用不可的,只是偶尔作为临床用药,不是中医的主流药物。
    为什么熊胆主要用于肝病呢?从中医角度讲,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调,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淤阻,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疸、胁痛、口苦、纳差、眩晕等,所以熊胆对肝病效果较好,可以疏肝、解毒、凉血、利胆。某种西药中也有熊胆成分,比如熊去氧胆酸,对一种特殊的免疫性肝病效果较好,是其必不可少的特效药,需长期服用,且不可替代。
    B.熊胆为中国四大名贵药材之一不能完全替代
    有网友发帖,称有20多种成药中含有熊胆成分,如八宝眼药、熊胆救心丸、清凉眼药膏、胡氏六神丸、熊胆胶囊、点舌丸、心灵丸、活心丸、喉炎丸、熊胆痔灵膏等,甚至某品牌的竹盐牙膏里也含有熊胆成分。干了几十年中药工作的中医药专家甘慈尧介绍,熊胆的主要作用其实就是清肝明日、清热解毒。以前在眼药中用得比较多,现在在肝药中用得多。但熊胆因为有清热的功效,应用范围较广,可以治疗一些因热毒引起的病痛,所以作为成药中的配方药,现在用得反而多了。但事实上,很多标示含熊胆成分的药品,其中含有的熊胆粉含量并不高,比如眼药中,熊胆只占O.Olg而已。
    和熊胆药效差不多的还有很多味中药材,按照中医理论,很多廉价的中药具有与熊胆类似或部分类似的功效,像常春藤、蒲公英、菊花、鼠尾草、大黄、金银花等。单纯讲清热解毒的功效,野菊花、金银花的功效反而比熊胆好。而对于清肝明目的功效,龙胆草、栀子的功效则更胜一筹。在中药中,80%是植物药,功效范围自然更广了。但是很多中药可能总的功效差不多,但细分的功效还是有差别的,不能完全替代。正所谓没有完全相同的疗效,也没有完全一样的替代品,熊胆粉作为中药药物的这种多元性和协同性作用,不是单单50多种中草药可以简单替代的。另外,人工熊胆现在虽然也开发出来了,但与天然熊胆还是不一样的。
    中药主要分为动物药、矿物药和植物药,名贵动植物制成的药品大概有100多种,其中熊胆曾与犀角、麝香、羚羊角这四味药材并称“中国四大名贵药材”。另外,还有鹿茸、牛黄等动物药,也比较珍贵。但这些药材目前使用的状况如何呢?据了解,犀角,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现在多用水牛角代替。麝香、牛黄、熊胆,人成药使用,一般不入煎剂。鹿茸成药、煎剂均可使用,像人参一样。而羚羊角既入煎剂,亦作成药。不少中医师喜欢用成药,因为有效成分更容易出来。
    C.其实熊胆用药已有上千年历史
    公元659年,唐代《新修本草》才首次提及熊胆,主治身目发黄的黄疸。当时猎熊取胆并非易事,故被视为珍稀药物,伪造熊胆也屡见不鲜,早早就有了辨别真伪的方法。宋代药物学家苏颂:“熊胆阴干用,然多伪者,但取一粟许滴水中,一道若线不散者为真。”但在各种药典中,熊胆没有进入治疗生死攸关疾病的药方,而多用于治疗肝、眼疾病。在良药匮乏的古代,加上获取较难,熊胆价值不菲。
    在“活熊取胆”方法发明之前,都是杀熊取胆。黑熊被麻醉后,切开胆囊,插入铁管,抽取胆汁。直到1983年,朝鲜发明了“活熊取胆”技术,这种技术是用一根长lOcm~20cm的金属管,穿过腹壁,直插胆囊,胆汁便被抽出,一天抽两次。该技术慢慢从朝鲜传至长春
等地。
    与此同时,熊类圈养繁殖研究、胆汁引流技术等各种技术也发展起来。为防止伤口愈合,人们会不时挑拨创口。为阻止黑熊拨开抽管,还给它们穿上lOkg的铁枷。随后又出现了“自体组织造瘘引流技术”,这就是被中医药协会称为“熊甚至会很舒服”的无管引流。这种方法是,用肠衣在熊腹部开个肉管道直通胆囊进行引流。但这种技术并未使黑熊减少痛苦。黑熊腹壁有个长期的开放性创口,极易感染,还会皮肤溃疡。没有准确插入胆囊的器具还会直刺腹腔,造成肝脏破裂。有报道说,几乎所有“取胆熊”,都会落下不停摇头的病。
  2006年,“人工熊胆的配制处方和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成为中国创新产品,有完全的知识产权。不过,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教授认为,熊胆用药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一直延续到今天仍是临床不可缺少的,其综合功效尚无法用其他药物代替。
作者: 吕斌 2013-1-16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