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Home医源资料库医源图书馆中医古籍景岳全书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

瘟疫热毒辨治共三条

来源:医源世界
摘要:瘟疫本即伤寒,然亦有稍异。以其多发于春夏,且因时气偏行,大小相似,必待日数足,然后得汗而解者,是为瘟疫之证。瘟疫之在三阳者,当辨其经。若脉长鼻干,不眠而躁者,阳明病也,宜葛根解肌汤,或十味参苏饮加减治之。...

点击显示 收起

瘟疫本即伤寒, 然亦有稍异。 以其多发于春夏, 且因时气偏行, 大小相似, 必待日数足, 然后得汗而解者, 是为瘟疫之证。 虽古法云: 瘟病在三阳者多, 三阴者少, 然亦不可拘泥。 若见阴证阴脉, 是即三阴病也, 大宜辨而治之。

瘟疫之在三阳者, 当辨其经。 如脉浮头痛, 发热身痛者, 太阳证也, 宜丸味羌活汤加减治之。 若脉长鼻干, 不眠而躁者, 阳明病也, 宜葛根解肌汤, 或十味参苏饮加减治之。 若脉弦而数, 胸?痛而耳聋, 少阳证也, 宜小柴胡汤加减治之。 按此三阳之治, 乃古方治瘟之大略。 然此证寒热虚, 无所不有, 仍当察治如前, 不可拘也。

瘟疫初起, 而头疼身痛, 憎寒发热, 脉紧数洪滑, 而别无他证, 先宜正柴胡饮, 或败毒散, 或十神汤。 若瘟疫初起, 多阴少阳, 脉证无虚者, 宜神朮散。 若瘟疫胸膈满闷, 小柴胡加枳实, 橘红。 热在内者, 仍加黄连。 若暑月时行瘟疫, 表里俱热甚, 宜清火解毒者, 羌活升麻汤。 若瘟疫火盛, 脉洪大而热躁甚者, 三黄石膏汤。 若瘟疫热毒上浮, 头面俱肿, 目不能开, 口干舌燥, 咽喉不利者, 普济消毒饮。 若瘟疫脉洪大, 烦躁热渴者, 白虎汤。 或兼呕吐者, 仲景竹叶石膏汤。 若瘟疫发狂谵语, 脉洪大滑实, 而大便秘结不通者, 大承气汤, 或鸡子清饮。 若瘟疫内外俱有实邪, 大便不通, 当表里双解者, 防风通圣散。 若瘟疫病八九日不退, 而发斑发黄, 但脉不虚不浮紧, 而腹见痞满者, 率可以承气, 五苓合服而下之。 若瘟疫头身红赤, 肢体热甚, 烦躁不能当者, 宜用解瘟疫热毒法, 及内饮雪梨浆, 或用井花水调玉泉散, 俱妙。 按以上诸法, 乃因时因证, 皆阳证实邪之所宜。 若瘟疫脉弱无力, 或外虽实而内则虚, 或口不喜冷, 大便不结之类, 即非阳证, 不得以身热脉数, 俱认为火, 虽在暑月, 如理中汤, 理阴煎, 大温中饮, 大补元煎, 及前温补诸法, 皆当随证必用, 此舍时从证之妙法也。 矧夏月尤多伏阴, 故凡临此证者, 必先察阴阳, 次辨虚实, 则其要也, 宜切识之。

徐东皋曰: 瘟疫六七日不解, 以致热入血室, 发黄身如烟熏, 目如金色, 口燥而热结, 以砭针刺曲池出恶血, 仍以通圣散兼散兼下, 得汗如黄水, 粪如黑膏而即愈。 按此即北方之所谓打寒也。 其法用手捋上膊, 使血聚于臂, 以帛缚定, 乃用箸夹磁锋, 击刺肘中曲泽傍之大络, 使邪毒随恶血而出, 亦最捷之法, 穷人用之极效, 然非曲池穴也。

作者: 佚名 2008-5-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