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合作平台医学论文中西医结合论文中医中药

王连深 余海云:活血化瘀疗法的临床应用初探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摘要:(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医院,162100)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临证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然而对其应用尚缺乏系统整理。随着中西医学的不断发展,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论治体系之上,实现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本文从活血化瘀疗法应用的基本法则、配伍法则、调整法则及结合......

点击显示 收起

(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医院,162100)
    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临证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然而对其应用尚缺乏系统整理。随着中西医学的不断发展,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论治体系之上,实现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本文从活血化瘀疗法应用的基本法则、配伍法则、调整法则及结合实验室检查等四方面进行探讨。
    基本法则
    对于任何类型的瘀血证,不论其病机简单与复杂,病位局限与多发,实验室检查有关指标的多少与轻重,都应在治疗中贯穿活血化瘀这一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瘀血逐渐化解直至祛除。
    配伍法则
    由于瘀血的病因不同,病位各异,临证治疗时必须精选有多种作用的药物,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兼顾其他。
    1.结合病因治疗:为祛除瘀血根源,防止瘀血再生,在遣方用药时应根据瘀血病因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活血化瘀药物,达到治本的目的。如气虚致瘀者,选用黄芪、棉花根等益气活血药;气滞致瘀者,选用川楝子、白蒺藜等行气活血药;血寒致瘀者,选用桂枝、肉桂等温经活血药;血热致瘀者,选用牡丹皮、赤芍等凉血祛瘀药;出血致瘀者,选用三
七、花蕊石等止血化瘀药。    
    2.结合病位进行治疗:根据瘀血所在部位不同选取相应的活血化瘀方剂。如瘀血所致胸痹心痛者,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瘀血所致头痛者,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瘀血所致腹痛者,方选少腹逐瘀汤加减;瘀血所致胃痛者,方选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瘀血所致周身疼痛者,方选身痛逐瘀汤加减;瘀阻于膀胱或大肠所致尿血或便血者,方选抵当汤加减;瘀阻于胞宫所致月经失调、痛经等症者,方选缩宫逐瘀汤或桂枝茯苓丸加减;瘀阻经脉肌肤所致痛疡者,方选仙方活命饮加减。
    3.注重引经报使药物的应用:对于不同部位的瘀血病证,由于病变性质存在差异,常常难以选取现成的对证方剂,此时组方应筛选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兼顾脏腑生理病理特点的引经报使药物。如引心经者选丹参,因心主血、藏神,瘀血停于心经则神不安,而丹参兼能补心气、养心血、安心神;引肝经者选川芎,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瘀在肝经则气滞,而川芎走而不守,“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旁通四肢,为“血中之气药”,对血瘀兼气滞之证颇为多用;引肺经者选虎杖,因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其病多痰易咳,而虎杖兼能化痰止咳;引脾经者选白术,因脾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其病多湿,而自术能健脾燥湿;引肾经者多选牛膝,因肾病多虚证,瘀化宜下,牛膝能引血下行兼能补肝肾;引小肠经者选瞿麦,因“小肠主液”,而瞿麦尚能利尿通淋;引大肠经者选桃仁,因“大肠主津”,喜润宜通,而桃仁兼能润肠通便;引胃经者选山楂,因胃主受纳,其气以降为和,瘀在胃经则纳降失健,而山楂亦能行气宽中,消食健脾;引胆经者选郁金,瘀在胆经其气易郁或发黄疸,而郁金兼能行气解郁,利胆退黄;引膀胱经者选益母草,因膀胱为“州都之官”,储存和排泄尿液,瘀在膀胱则关门不利,而益母草能利尿通淋消肿;引胞宫者选穿山甲,因胃经通冲任而系胞宫,肝经连督脉而系胞宫,穿山甲入肝胃二经,且其性“善窜”,专能行散,活血通络,祛瘀散结。
    调整法则
    活血化瘀治疗时,除结合病因病位外,还要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整体调整,注重气与血及有关脏腑生理病理的关系。
    1.调理气血,升降同用,攻补兼施:根据脏腑经络的机能特点和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临床活血化瘀治疗时,宏观上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气血并调:治疗瘀血证虽以活血化瘀药为主,但必须配伍行气理气之品,寓行气于活血之中,气分无病,瘀血易除。②升降同用:气的升降失常,易生瘀血,故活血化瘀时要使气机有升有降。升者如柴胡、桔梗之类,降者如牛膝、枳壳之类。③攻补兼施:活血化瘀易耗气伤阴,且“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故在用大剂量活血化瘀药的同时,须注意益气养血滋阴以扶正,如黄芪、当归、麦门冬等。
    2.调整内脏功能,以肝为要:瘀血内阻,必然影响脏腑功能,且脏腑之间生克相制,一脏病变日久亦可波及他脏,故在活血化瘀时要注意调整脏腑功能,恢复其正常的生克制化关系,防止传变。其中调理肝脏功能至为重要,因为:①气为血之帅,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进而调畅气血。②肝藏血,能储存血液和调节血量。
    参考实验室检查结果
    随着中药药理学与现代实验室检查的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瘀血证出现了新的变化,就血液流变学异常而言,降低血液黏滞性作用最强的是破血祛瘀药,如乳香、没药、三棱、桃仁、莪术、郁金等;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如川芎、红花、五灵脂、牡丹皮、益母草等;再次是养血活血药,如丹参、赤芍、当归等。降低血液凝固性的有姜黄、水蛭、川芎、赤芍、红花、郁金等。降低血液聚集性的有桃仁、益母草、丹参、当归、红花、川芎、郁金等。降低血液浓稠性的有水蛭、乳香、没药、桃仁、三棱、莪术、郁金等。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的药物有丹参、蒲黄、川芎、红花、当归、莪术等。就凝血与抗凝纤溶而言,抗凝血作用的有三七、赤芍、川芎、丹参、红花、桃仁、当归、郁金等;促进纤溶酶活性的有丹参、赤芍、郁金、红花等。就血流动力学异常而言,能扩张血管,加速血流,增加血流量的药有川芎、丹参、牛膝、桃仁、益母草等。可促进脂类物质的代谢和抑制体内对脂类物质的吸收,减少脂类物质在血管的沉积,降低血中脂类物质水平的药物有丹参、山楂、何首乌等。由此可以看出桃仁、红花、丹参、川芎、赤芍、当归是活血化瘀方药中的最基本药物,他们既具有改善血液凝固性和血液流变性的作用,又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全身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血流量,降低血脂,调节血液理化特性。
    总之,活血化瘀疗法的应用应该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在坚持活血化瘀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既要结合病因病位进行论治,还要注意调整气血与脏腑功能,结合现代实验室检查与中药药理学,将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认真辨证,精选具有多种作用的药物而组方。
    只有这样,活血化瘀疗法才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始终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这一中医学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其中,使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只有这样,活血化瘀疗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瘀血证的治疗之中。

作者: 王连深 余海云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