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ture
首页医源资料库医学论文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

中西结合治疗放、化疗毒副反应

来源:东方药膳
摘要:放射治疗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较化疗为轻,主要是由于放射线损伤免疫组织或器官所致。临床上免疫功能低下常无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主诉精神欠佳,周身乏力,抵抗力差,易患感冒或患疱疹疾病(如口角疱疹、带状疱疹等)。实验室检查可有免疫指标较低下,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指标检查有玫瑰花结试验、N......

点击显示 收起

    放射治疗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较化疗为轻,主要是由于放射线损伤免疫组织或器官所致。临床上免疫功能低下常无特异性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主诉精神欠佳,周身乏力,抵抗力差,易患感冒或患疱疹疾病(如口角疱疹、带状疱疹等)。实验室检查可有免疫指标较低下,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指标检查有玫瑰花结试验、NK细胞活性及T细胞亚群等的检测。

    西医防治

    目前主要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该类药物作为肿瘤综合治疗手段之一已受到医学专家及学者们的重视。该类药物可调动人体固有免疫功能抵御肿瘤细胞,为人体免疫反应过程中可提高其免疫应答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由于放射可引起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故适时选用该类制剂,对那些具有较强免疫原性的肿瘤如黑色素瘤、白血病、宫颈癌、乳腺癌、肾癌、结肠癌、膀胱癌、卵巢癌、绒毛膜上皮癌、子宫内膜癌及各种肉瘤等进行免疫治疗,可提高总疗效。有研究证明,每日给药可引起机体对免疫调节剂的耐受,最好是间隙用药较好,且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免疫治疗方法疗效更佳。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生物反应调节剂种类很多,通常用的有:重组细胞因子、过继转移的免疫细胞、单克隆抗体、分子疫苗等。

    1.干扰素 属细胞因子,是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在抗原或有丝分裂原的刺激下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可分三种:α--干扰素(由人白细胞产生,对十余种实体瘤有效,尤其是血液系统的肿瘤疗效尤佳,也是临床应用最多的)、β一干扰素(由纤维细胞产生,与仅一干扰素有类似的作用)、γ一干扰素(由人的T淋巴细胞产生,其抗肿瘤免疫活性强于α--干扰素和β一干扰素)。干扰素既可抗病毒,还可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化淋巴细胞,增强NK细胞及单核细胞的细  胞毒活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基因重组α--干扰素,通常100IU~300IU,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每周2-3次,连用3-6个月。其副作用有类似感冒症状。

    2.白介素一Ⅱ 主要来源于辅助T细胞,也是淋巴细胞在有丝分裂刺激下产生和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可激活多种免疫细胞,促进活化的T细胞、B细胞的增殖,活化NK细胞和其他杀伤细胞,同时发挥免疫效应,提高机体抗肿瘤的能力。一些研究表明,剂量与疗效不成正比,不良反应却会因剂量增加而明显增加。可采用白介素一Ⅱ2000U~3000U,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10天,间隙4天后再重复使用。

    3.LAK细胞LAK 细胞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对自体的、同系异体的、免疫原性或非免疫原性的均可杀伤。LAK细胞数在10℃以上时治疗效果最好,且量效关系成正比。副反应主要为恶寒、寒战、发热等。价格偏贵。

    4.肿瘤坏咒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具有广谱的细胞毒作用,对多种人体肿瘤有效,可专一地杀伤肿瘤细胞,促使肿瘤出血性坏死的产生,但对正常细胞无明显的毒性。可分为两类:肿瘤坏死因子一α(由被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及肿瘤坏死因子一β(由被激活的T淋巴细胞产生)。通常lμg/m2—200μg/m2,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周2次,连用4周。副反应为寒战、发热、严重低血压、恶心呕吐、一过性的 GPT上升、白细胞及血小板数下降。上述症状可于停药后迅速消退,必要时对症处理。

    5.胸腺肽 为动物胸腺的提取物,含多肽及蛋白,可增强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对人体重要脏器如心、肝、肾、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无明显毒性。副反应可见:荨麻疹、寒战、发热、头晕、肌肉疼痛注射部位潮红。常用50mg,肌内注射,隔日1次。

    6.转移因子 转移因子是从人淋巴细胞中分离出的低分子量肽一核苷酸复合物,可激发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产生毒性,使激发的淋巴细胞合成及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及特异性转移因子,而使其成为对肿瘤细胞具有识别和杀伤能力的淋巴细胞。常用:转移因子1—2u,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每周l~2次,连用3个月或总量达20U为一个疗程,该药无明显副反应。

    7.免疫核糖核酸 为动物的免疫活性细胞经抗原致敏后提取来的核糖核酸,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并具有抗肿瘤作用。常用本品4mg,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隔日1次,连用3个月为1疗程。临床上应用的品种较多:抗食管癌核糖核酸、抗胃癌核糖核酸、抗肝癌核糖核酸、抗肠癌核糖核酸、抗肾癌核糖核酸、抗乳腺癌核糖核酸、抗肺癌核糖核酸等。无明显副作用。

    8.短小棒状杆菌 该药物对多种晚期肿瘤如乳腺癌、肺癌、鼻咽癌及恶性黑色素瘤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水、癌性腹水等疗效尤佳。对巨噬细胞、补体及B细胞具有较强的激活作用,并可增强NK细胞活性,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常用本药2-4mg,皮下注射,每周2—3次,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10次为1疗程。

    中医骑治

    中医认为人体所蕴藏着的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一正气,即为免疫功能。《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要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就要扶正。经大量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证实百余种中草药具有扶正抗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1.增强细胞免疫、促淋巴母细胞转化和E一玫瑰花结形成的中草药:人参、党参、灵芝、黄芪、何首乌、鸡血藤、白扁豆、黄精、紫河车、阿胶、鹿茸、水牛角、生地、川芎、杜仲、菟丝子、桑寄生、熟地、紫花地丁、水杨梅、柴胡、丹参、赤芍、红花、五味子、野菊花、甜瓜蒂、枸杞子、女贞子、淫羊藿、王不留行、白花蛇舌草、云芝、银耳、旱莲草等。

    2.增强革核臣噬细胞系统功能的中草药:黄芪、灵芝、人参、党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蒲公英、桔梗、麦冬、鱼腥草、大青叶、补骨脂、刺五加、银耳、金银花、龟甲、山豆根、鳖甲、马兜铃、紫菀、木香、鹿角胶、牛黄、麝香、牛蒂根、木通、赤芍、丹参、三七、川芎、胡萝卜、蛇蜕、马蔺子、大蒜、防己等。

    3.增加体液免疫的中草药:以益气健脾及补肾助阳的中草药为主:黄芪、黄精、紫河车、熟地、人参、肉桂、菟丝子、锁阳、仙茅等。促抗体生成的中草药有:生地、五味子、各种蛇。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中草药:沙参、天冬、麦冬、鳖甲等。促抗原结合细胞生成的中草药:当归、山萸肉。诱生干扰素的中草药:人参、黄芪、蝮蛇、灵芝、茯苓多糖、猪苓多糖、蒲公英、地丁、金银花、香菇、三七、生地、黄芩、黄连、淫羊藿、菟丝子、五味子、玉竹、山药、何首乌、枸杞等。

    4.增强和恢复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中草药:冬凌草、山豆根、莪术、鸦胆子、白屈菜、人参、猪苓、党参、闹洋花、马蔺子、茯苓、柴胡等。

    5.可清除机体内抗原的中草药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黄连、黄柏、鱼腥草、徐长卿、紫花地丁、连翘、山豆根、猪苓、川芎、桃仁、红花、白花蛇舌草、鹅血、五加皮、大蒜、丹参、鸡血藤、三七等。

    放射性食管炎

    概述

    放射性食管炎临床上较为多见,常出现于胸部肿瘤如肺癌、纵隔肿瘤、食管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放射治疗过程中。当放射剂量达2-3Gy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食管炎。主要是放射线对食管粘膜损伤后使之产生局部的充血、水肿、甚至一过性(暂时性)的狭窄。患者可有进食时伴咽骨后疼痛、烧灼感、吞咽不适尤进食刺激性食物可引起明显的上述症状。临床应注意与食管癌的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有哽噎感相鉴别。患者常因放射性食管炎症状而惧怕进食,甚至惧怕饮水而带来的不适,影响了正常的进食,轻者引起机体的营养摄取  不足,重者可导致营养不良。故在放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及轻重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如能及时防治,可使患者顺利完成放射,提高疗效。如反应过重,应暂停放疗,当放射性食管炎发生后,患者可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食管钡餐造影的阳性指征常常不明显或为阴性。放射性食管炎症状一般在放疗结束后的第2~3周可自然缓解。

    西医防治

    以进食半流食或流食为宜,最好进食清淡、质软、富营养的食品,如豆腐、鸡蛋羹、馄饨、面条、粥等,勿进热食或烫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吞咽时疼痛的发生。禁食油炸、干脆及硬食,以免引起食管穿孔导致食管气管瘘及纵隔障炎。一旦发生食管气管瘘,患者可有胸骨后剧烈疼痛,饮水或进食流质食物时发生呛咳。严重时可发生纵隔障炎,患者出现高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有白细胞及中性均升高,食道钡餐造影(最好稀钡餐)可确诊。一旦确诊食管气管瘘,应立即禁食、水,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并予抗生素预防纵膈障炎的发生。另外,禁食整个的熟蛋黄或土豆、红薯类食品,以免引起食管局部梗阻。有出血症状及时给予止血药物的治疗。

    中医防治

    接受放射治疗时产生放射性食管炎的患者所表现的潮热盗汗、口干咽痛、吞咽不利或吞咽时疼痛、舌质红或绛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等证候,中医认为乃属热毒伤阴所致。宜滋阴清热,解毒止痛。常用:生地30g,玄参15g,麦冬lO~15g,天花粉20g。石斛20~30g,金银花15g,野菊花lOg,水煎服,每日1次。

    此外,还可选用验方:

    1.决明子30g,生甘草lOg,热开水泡代茶饮,少量频服。

    2.杭白菊5g,麦冬5g,金银花5g,胖大海1-2个,生甘草5g,热开水泡代茶饮,少量频服。具清热解毒、养阴止痛之功。

    3.金喉健喷雾剂:喷于咽喉处,慢慢下,次数不限。可消肿止痛。

 

作者: 2010-1-14
医学百科App—中西医基础知识学习工具
  • 相关内容
  • 近期更新
  • 热文榜
  • 医学百科App—健康测试工具